心理学家说:人的一生就是前六年的不断重复。
中国俗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颇有“童年决定论”的色彩。说白了,就是“命运”。作为无自主行为能力的“七岁之前”,是没有太多个人意志的,若有,也是父母的遗传基因及父母的养育方式。
此话变换一下,就是,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
这么下了定论,相信很多人都哭了,我的父母既没有聪明的头脑,也没有过人的智慧。既没有衣食无忧的财富,也没有耐心陪伴的情感。我的童年,荒芜一片。
怎么办?我这一生注定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吗?
2
经典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小女孩问里昂:“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答曰:“总是如此。”
一问一答,道尽了悲凉与绝望。
早年的经历,一笔一划,勾勒出了我们脑海中最初的生活蓝图。以后所有的经历,不过是持续不断的修改、涂抹、绘制,直到有一天,形成一副新的人生画卷,彻底掩盖了童年的底色。
直到此时,也只有此时,才真正摆脱了童年的魔咒。
比如,日本非常著名的导演北野武,他从小生活在贫民窟,父亲暴戾母亲贪婪,这样的童年造就了他极其复杂的性格,却没有影响他成功。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而他也出生在一个声名狼藉的贫民窟。
周围也有很多,童年过得很不幸福,成年后却活跃在某一领域的“成功”人士。
3
然而,成功并不等同于幸福。有叱诧风云的能力,未必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多年前,读过一本梁晓声的小说,书名记不得了。
大意是,一个男孩,从小家境贫穷,父母也不懂关爱。他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瘠中,艰难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成年后,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勤奋拼搏,在商界占有了一席之地。住豪宅,娶美女,养藏獒。出入高档场所,却常年不在家。年迈的母亲和年轻的妻子靠两只藏獒陪伴。
书的最后,以他有一天回到家,发现母亲和妻子被藏獒咬死,划了他辉煌人生的休止符。
看这本书时,大概十五岁左右。当时的想法是,这个人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满足了自己的贪欲和内心的缺失。他并不懂如何爱自己的亲人。
后来,想要再看,可惜记不起书名,无从找起。
文学,取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这本小说,可能有些极端,却也印证了一些人表面的风光与内心的沧桑是怎样重叠在一起的。
4
童年不幸,尤其是与父母关系不良,真正对一个人成年后的影响,并不是事业,而是关系与感情。
成就感来自于事业的成功。幸福感来自于关系的建立,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建立。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事业有成的女人,婚姻却并不幸福。一些工作领域独领风骚的男人,感情生活却跌宕起伏。
恋爱与婚姻,是亲密关系的主要形式。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恋爱关系其实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似乎又回到了“童年决定论”。而童年与父母的关系,是由父母决定的。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家庭环境及其早年与父母的关系,奠定了他一生幸福与否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