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南乡子的词语解释和翻译.

这首:怅望送春怀,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南乡子2

作者:苏轼

送述古1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2。谁似临平山上塔3,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全部注释

1.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熙宁七年(1074),陈襄杭州任满,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

2.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城、人皆不见。此处稍作变化,谓见城而不见人。

3.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这是一首送别词。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通判杭州,第二年陈襄接任杭州太守,二人虽为上下级关系,却又是酒朋诗侣,志趣相投,相契甚得。熙宁七年(1074年)陈襄移任南都,苏轼为此写了不少送别词,这是其中之一。王文诰《苏诗总案》云:"熙宁七年甲寅七月,追送陈襄移守南都,别于临平舟中,作《南乡子》词。"已是临歧挥别,故与酒筵饯别词的写法有些不同。

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临平山,变化欧阳詹句意,隐隐有物是人非之叹。"谁似"云云,以人比塔,写出与友人分手后的无限怅惘。

下片写归去之后情景。"荧荧"两字,既指残灯之微光,又指泪光之闪烁,顺势引出末句,以绵延不断的秋雨与思念之泪相比,新颖贴切,更显作者对友人思念之绵长。

这是苏轼早期词作,但已融入诗的笔法,显示出与传统词作"绮罗香泽之态"相异趣之处。

南乡子3

作者:苏轼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1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2。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3。万事到头都是梦4,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5。

全部注释

1.苏轼《与王巩定国》:"重九登栖霞楼,……坐中识与不识,皆怀君。遂作一词云:'霜降水痕收……明日黄花蝶也愁。'其卒章则徐州逍遥堂中夜与君和诗也。"又,苏轼《醉蓬莱》(笑劳生一梦)序云"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楼。"均云"栖霞楼",题作"涵辉楼",或误。徐君猷,时为黄州知州。

2.此句反用孟嘉落帽之典。《世说新语·识鉴·一六》刘孝标注引《嘉别传》:"(孟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风吹嘉帽堕落,温戒左右勿言,以观其举止。嘉初不觉,良久如厕。命取还之,令孙盛作文嘲之,成,著嘉坐。嘉还,即答,四坐嗟叹。 "后世重阳词,多用此典写名士风流气度。但东坡谓不落帽,颇见新意。

3. "佳节"两句,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若为,如何,怎样。

4.潘阆《樽前勉兄长》"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

5.黄花,即菊花。谓明日之菊花,色香俱减,故蝶见亦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此词于元丰五年(1082)重九作于黄州。

开篇写登高所见,时届深秋,水位下降,登楼远眺,见到泛着粼粼波光的碧水,江中沙洲也因水浅而显露出来,两句勾勒出宜人的清秋景色。下面接写人之游兴,"风力软"引出破帽恋头,反用孟嘉之典,戏谑中带点自嘲,诙谐中隐现几分牢骚,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评云:"翻用落帽事,极疏狂之趣。"

下片感叹"人生如梦",因此应当惜取当下之良辰美景,开怀畅饮,尽情游赏。苏轼词中,常常流露此意,《草堂诗余正集》卷二云"东坡升沉去住,一生莫定,故开口说梦。如云'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屡读之,胸中鄙吝自然消去。"而黄苏《蓼园词评》:"'明日黄花'句,自属达观,凡过去未来皆几非,在我安可学风蝶之恋香乎?"可见,苏轼词中屡陈此意,亦不失为旷达的手段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26
翻译:

我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这酒更浓的伤春之情。此时正是看花叹老,对酒思家之时。楚城遍地开满了花,而我此时之愁,仿佛如这花海一般深远,无尽的伤怀。更何况酒筵上清丝急管之音乐,只能加重难以为怀之悲哀。当饮酒登高之际,又怎能不倍加望乡情切!我此时归心万里,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呢?我辗转徘徊,反思内心,我虽有人所熟知的旷达一面,可也有心若死灰的另一面啊。

参考资料:由于要翻译,速度慢了些,照抄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0-26
南乡子
集句
苏轼
怅望送春怀杜牧。
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
花满楚城愁远别许浑,
伤怀。
何况清丝急管催刘禹锡。
吟断望乡台李商隐。
万里归心独上来许浑。
景物登临闲始见杜牧,
徘徊。
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怅望送春怀”,起笔取杜牧《惜春》诗句,点
对酒伤春意境。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酒更
浓的伤春之情。次句直抒伤春所以伤老。“渐老逢春
能几回”取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句。杜甫此诗是
飘泊成都时作。渐老,语意含悲。逢春,则一喜。能
几回?又一悲。非但一悲,且将逢春之喜也一并化而
为悲。一句之中一波三折,笔致淡宕而苍老。前人谓
杜诗笔老,说得极是。东坡拿来此句,妙在正好写照
了自己在“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的相似心情。东坡
黄州诗《安国寺寻春》云“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
家愁老翁”,可尽此句意蕴。此时正是看花叹老,对
酒思家,所以下句便道:“花满楚城愁远别。”此句取
自许浑《竹林寺别友人》诗。时当春天,故曰花满。
谪居黄州,正是楚城。远离故国,岂不深愁!花满楚
城,触目伤心,真是春红万点愁如海呵!取此句实在
切己之至。楚城一语,已贯入词人受迫害遭贬谪的政
治背景这一深层意蕴,并隐然翻出之,词句便不等同
于伤春伤别之原作,这极能体现集句古为今用之妙。
“伤怀”,短韵二字,分量极重,囊括尽临老逢春远
别之种种痛苦。上片有此二字自铸语,遂进一步将所
集唐人诗句融为己有。“何况清丝急管催”,此句取自
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诗。伤心人别有怀
抱,更何况酒筵上清丝急管之音乐,只能加重难以为
怀之悲哀。周邦彦《满庭芳》云:“憔悴江南倦客,
不堪听、急管繁弦”,语意相似,若知人论世,则东
坡此句实沉痛过之。
过片着力写思乡之情。“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
隐《晋昌晚归马上赠》诗。义山原诗云:“征南予更
远,吟断望乡台。”这里虽是取其下句,其实亦有取
上句。东坡宦游本不忘蜀,其《醉落魄·席上呈杨元
素》云: “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退隐还乡,几乎是东坡平生始终缠绕心头的一个情结。
人穷则思返本,何况南迁愈远故国。当饮酒登高之
际,又怎能不倍加望乡情切!下边纵笔写出:“万里
归心独上来。”此句取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归》
诗。词人归心万里,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
意?“独”之一字,突出了词人的一份孤独感。东坡
黄州诗《侄安节远来夜坐二首》云:“永夜思家在何
处?”语意同一深沉。万里归心,本由宦游而生,更
因迁谪愈切。无可摆脱的迁谪意识,在下句进一步流
露出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
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盖有深意。原诗
云: “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两句之中,
“闲字”三见。东坡取其诗意,是整个地融摄,又暗
注己意。春日之景物,只因此身已闲,始得从容登临
见之真切如此。此句虽是言登临览景,其实已转而省
察自身。“闲”之一字,饱含了自己遭贬谪无可作为
的莫大痛苦。“徘徊”二字,也是下片唯一自铸之语,
但它所关消息甚大,暗示着词人此时心态由外向转而
内向之一过渡。辗转徘徊,反思内心,正是“一寸相
思一寸灰”。结笔取李义山《无题》“飒飒东风细雨
来”诗句,沉痛至极,包孕至广。东坡黄州诗《寒食
雨二首》云:“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
穷,死灰吹不起”,正是结笔乃至全词的极好注脚。
君门不可通,故国不可还,两般相思,一样寒灰。东
坡在黄州,自有人所熟知的旷达一面,可也有心若死
灰的另一面,此词反映的就是东坡当时心态中灰色的
一个侧面。
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结穴于一寸相思
一寸灰的反思,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而返听收视、
反观内心的心灵活动过程。由外向转而内向,是此词
特色之一。而此词则证明,东坡词横放杰出风格之外,
更有内敛绵邈之一体。若进一步知人论世,则当时东
坡之思想蕲向,实已从前期更多的向外用力,转变为
更多的向内用力。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三
年(1080)谱云:“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
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可见此词
呈现反观内心之特色并非偶然。同时,词中取唐人诗
句无一而不切合词人当下之现境、命运、心态,既经
其灵气融通,遂焕然而为一新篇章,具一新生命。集
句为词,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如自己出,是此词又
一特色。东坡这首集句词之成功,足见其博学强识,
更足见其思想之自由灵活。
选取前人成句合为一篇叫集句。这本是诗之一体,
始见于西晋傅咸《七经诗》。宋代自石延年、王安石
到文天祥,都喜为集句诗,天祥《集杜诗》二百篇最
为著名。王安石以集句为词,开词中集句一体。苏轼
作有《南乡子·集句》三首,这是其第二首,词中所
集皆唐人诗句。详审词意,当作于贬谪黄州时期。
第3个回答  2006-10-26
这是苏轼集前人之句而作,鉴赏解释:
http://www.chinawyj.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825
第4个回答  2006-10-2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