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8-19
3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数学奇才陈景润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1973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他有着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时,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和拼搏献身的精神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传奇式的人物和学习楷模。
在福建省三明市档案馆里,珍藏着三明一中(前身为

陈景润1946年初一成绩单1
三元县立初级中学)全宗档案,历经55年的岁月风尘,它们仿佛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翻开第一号目录第三卷,透过其中几页薄薄的毛边纸,有些字迹虽然有些褪色,但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三明留下的足迹:1945年2月升入三元县立初级中学,全班学生共有18名,修业年限定为三年;1947年1月,陈景润上完初二、上初三之前随父亲离开三元县返回福州。
有关陈景润高中以后的小故事和传说广为流传,但他在三明的求学过程和生活经历却几乎没有被提及。翻阅他的生平资料,里面也只有简单的一句话:“1938-1948年先后在福州市三一小学、三元县小学、三元县立初中、福州市三一中学及英华中学就读。”在寻找、发现、阅读有关他的档案资料过程中,笔者有幸了解到一些他少年时期鲜为人知的故事。
家境贫寒

1933年5月22日,在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郊)胪雷村,随着产婆的一声贺喜,一个瘦弱的男婴降临了,因为在兄弟中排行第九,在家里大家都叫他“九哥”。陈景润出生的时候,父亲陈元俊在闽侯县的邮局工作,全家只靠他的微薄收入和少量土地出租,维持生活,父亲给九哥起名景润是希望他过上幸福的生活。尽管父亲拼命工作,尽管母亲精打细算,天生体弱的陈景润由于营养不良而常常生病。[1]
从福州到山区

陈景润出生于1933年,家境优于乡间的普通百姓。正是由

陈景润1946年初一成绩单2
于家庭条件优越,他才有幸在当时国家衰败、民不聊生的年代,接受着良好的教育。1938年,他先在福州仓山上三一小学,尽管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火绵延不绝,但这片外国人聚居的风景胜地,仍是处处浓荫匝地,鸟语花香。他专心读书,展现出不凡的慧心和悟性,念了两年,便开始跳级。
1943年12月10日,陈景润的父亲陈元俊调往三元县担任三元县二等邮局的局长后,为了一家人生计和生命安全,陈元俊将家眷带到了三元县,陈景润进入三元县一所简陋的小学继续读书。
趣味学习英语

科学家并非从小就是严肃认真,和所有孩子一样,童年的陈景润也不时流露出他活泼的天性。在陈景润15岁之前,他和大弟陈景光每晚睡在同一张床上,九哥开了英语课,回来就考小弟:“你知道1,2,3,4,5,6,7,8,9,10英语怎么说吗?”还没上学的小弟当然不知道,但他趁哥哥读英语的时候,用福建话的谐音把一到十的发音记了下来,然后得意地告诉哥哥,接着就表演了起来,英语读成了古怪的俏皮话,兄弟俩得意地哈哈大笑。[1]
当时的三元,四面是深山老林,野兽出没无常。破烂的县城一片颓败的木屋。由于他家附近缺水,陈景润便常和兄弟们一起到远处的地方挑水。他力气小,舀水的活儿归他,他很尽心尽力,干得一丝不苟。一边舀水,一边把英语译成福州俚话甚至是顺口溜,引得兄弟们一片嘻嘻哈哈的笑声。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厦门大学上二年级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厦大师生到了龙岩,陈景润和一个叫沙鹏的法国教授关系很好。沙鹏教授娶了一位福州的姑娘为妻子,奇迹般地向夫人学会了福州话,陈景润小时候学过英语,可以用英语和沙鹏交谈,但结结巴巴,有时英语用不上,于是便用福州话补充。同学们赞叹陈景润很不寻常的英语功底,但怎能知道,他那趣味盎然而又不乏机智的学习方法,竟源于三元县的莽林野坳之中呢!
数学崭露头角

许多数学家总喜欢称自己有天赋,而陈景润在上学时并没有表现出对数学特别的爱好。据大哥陈景桐回忆:“上学前的大弟(即陈景润)非常文静,不爱讲话,也不淘气,但对家里的一切书籍感兴趣,包括父亲的佛经和我的小学课本。确确实实是这样,不是他成了科学家,我才这样讲。”[1]
1983年初,陈景润在《回忆我的中学时代》一文中谈到他在三明读书的情况:“1946年春天,我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读初二时的考试成绩是:代数99分,国文92分,英文89分,几何83分,化学88分,历史83分,地理85分,图画85分,音乐85分,体育80分......我能唱能跳,分数最低的是劳作75分,我那时一双小手可不巧。“[1]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

一文,把他读初二时各科成绩都一一写了出来。在三明市档案馆珍藏的学籍档案里,也详细记录着陈景润初二上学期他被评为优等生(学业成绩在80分以上操行及体育成绩到乙等以上者)及初二下学期期末的各学科成绩,好多门均名列前茅,其中:“国文72分,英语90分,代数80分(数学全班第二,最高分84分),化学95分,历史72分,地理81分,生理卫生85分……”这些,都成了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陈景润极为珍贵的史料。当然,他当时不会想到以后会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但“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小学是基础,他正是从三元县开始起步,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未来,直至开拓了数论研究中一个崭新的时代。[2] [4]
第2个回答  2014-08-19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第3个回答  2014-08-19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 ~ 1996年3月19日),汉族,籍贯福建省福州市。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文名:陈景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
出生日期:1933年5月22日
逝世日期:1996年3月19日
职业:数学家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数学系
信仰:爱国
主要成就:“1+2”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丰碑,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成果遥遥领先,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
代表作品:《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第4个回答  2014-08-19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