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中有什么不同处?

如题所述

  共同点是:三教都是圣贤的教育,都是教人怎么样探求生命的真谛,完成人格,成就圆满的人生的。依佛家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来看,三教本来是一理。因此三教有很多内容是圆融互通的。
  如修学方法上:孔子说知止而后有定,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佛教中有止观;再如儒家教人仁义礼智信,道家五戒是不得杀生,不得茹荤酒,不得口是心非,不得偷盗,不得邪淫,与佛家的五戒可以互相参照,不杀生(仁)不偷盗(义)不邪淫(礼)不妄语(信)不饮酒(智)。等等。
  在历史上,三教既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比如:儒说“正心”,释说“明心”,道说“炼心”;儒以“治世”,释以“治心”,道以“治身”;儒近“人道”,释近“佛道”,道近“天道”;儒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佛曰“上求菩提,下化众生”,道曰“清净守心,无为而治”等。事实上,无论是儒家、道家或佛教,从今日的观点来看,皆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血肉,难以分割。
  不同点在于:三教说理的浅深,陈义的归趣,教化的程度迥然不同。
  这里先特别介绍一下“般若”:般若译义是智慧,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去。最上乘的佛法就是般若。佛教的教义,有和儒家道家中最高之理论相近的。但般若这种大智慧,只有佛能证,只有佛能说。“外道最高之理论,一遇般若,冰销火灭矣。”(引自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这是佛教和儒家道家最重要的区别。
  具体的不同有:儒教认为“未知生,焉知死。”举凡有关宇宙来源、神秘现象、生死问题皆置之不理,一切顺天由命。道教则以“一气化三清”的理念,将宇宙的生成与神仙思想结合,并认为天地万物皆由三清尊神所化,这是唯物思想的体现。佛教则以 “缘起性空”之理,解答宇宙成、住、坏、空的因缘观,并以善恶因果、三界轮回的学说,打破人们对生死的迷惑。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教讲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既讲出世也讲入世。
  佛教博大精深,最具有包容与融和的特质,犹如大海,为诸川所汇归。佛教的修学层次,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种修学的层次(五乘),成佛如同拿到博士学位,但也必须以小学为基础,由此而上,中学、大学…。这种“五乘宗教观”,是将各个宗教融会于五乘中,给予一个合理的定位,如儒家讲三纲五常,提倡人际的礼节和人伦的和谐,这近于佛教的“人乘”思想,以持守五戒,圆满人品道德,因此孔子被视为人乘的圣人;又道教的清静无为通于佛教的修十善业,即“天乘”,因此老子被视为天乘的圣人。而佛,则是圣人中的圣人。佛教的菩萨乘能涵容其它宗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此外,凡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是赞同的。佛教不是一神的偶像论,是以三法印印证宇宙人生的实相,佛经的天龙八部,也不是泛灵的信仰,而是扩大我们的生命空间,了解人道之外,还有其它众生的存在。佛教尊重一切众生,但不向这些神灵求福避祸,而是观缘起性空,以戒、定、慧三学的修持,净化身心,开发光明的佛性。佛教更进一步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强调信仰要经过“闻、思、修”三种阶段,坚持信仰不可盲信、盲从。因此,佛教非是一神或多神的信仰,而是重视内学内观的理智宗教,也是唯一肯定一切众生本具有佛性的觉悟宗教,佛性之前,人人平等,只要我们能奉行佛陀的教诲,用六波罗蜜止息贪瞋痴的火焰,即可从烦恼的生死大海,渡到寂静安乐的彼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2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么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
第2个回答  2014-01-22
三教中有终极的不同,佛教讲:生死轮回,也就是说无始无终.道教讲:炼丹成仙,也就是说白日飞升.儒教讲:五伦八德,也就是说人事尽了则见天道.
第3个回答  2014-01-22
  儒教主张“仁、义、礼、智、信”; 佛教主张“生、老、病、死、苦”; 道教主张“金、木、水、火、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