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词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是一位知识女性的抒情杰作,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她的人生经历和词的创作以“靖康之变”(11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她的后期词因反映了乱离的时代氛围、漂泊之感和家国之思,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高度评价。而对她的前期词,八百多年来则颇多曲解和贬抑。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诋毁她“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明人叶盛在《水东日记》中指责她的词是“不祥之具”。当代的不少学者也认为她的前期词没有什么思想价值。如有人说它表现了“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1]。也有人说:“就思想意义说,她仅仅是追随前代诗人之后,用比较流畅的字句,娴熟的调子,弹着古人重复千百次的赏心乐事或离愁别苦。如果说在这期间写了爱情的悲欢,便算是反封建,便算是追求美好的生活,便算是有理想,像有的论者所推论的那样,我则认为这是对李清照的不虞之誉。”(郭预衡:《李清照词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2]有些学者想肯定她的前期词,也只是赞美其艺术手法高明而已。鲁迅先生一向主张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说梦的”[3]。对于李清照的前期词,也应该采取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本文拟对李清照前期词的思想价值略抒己见,聊作“引玉”之“砖”。

冯雪峰先生在谈到五四文学中出现的梦珂、莎菲式的女性时曾说过,从封建压迫下觉醒的女性,往往要通过女性的觉醒,去体验着她们之“人”的社会的觉醒。冯先生的这一观点为我们重新认识李清照的前期词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李清照的前期词首先就表现出“女性的觉醒”,然后由“女性的觉醒”进而表现出她们之“人”的社会的觉醒,从而使她的前期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觉醒女性的抒情杰作,成为中国妇女解放史上的一道曙光。

一、表现女子的爱欲恋情,追求妇女的爱情权利

唐宋词中不乏相思曲、离别调,但多半是男性词人的单相思,或“男子而作闺音”,代拟女子相思。他们对女性衣饰、情态的描写颇为细腻逼真,而对女性心理体验的描写因越俎代庖就显得惟肖而不能惟妙。李清照则是直接以女子的身份抒发对爱侣深沉炽热的爱,她以女性的敏感细腻来表现女性化的柔情蜜意,显得格外的真切动人。不仅如此,她总是从自己的情感欲求出发,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爱情要求,而不再作为男子的附属物,或男子爱恋的被动对象,追求妇女的爱情权利。如她的《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本文所引李清照词均依据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4]

词人面对梅柳争春、生机盎然的景色,引发了难抑的春情。进而把春天拟人化,借春天的“春心动”,来写自己对爱的渴望。下片直接写她得不到爱的寂寞难耐,以至于百无聊赖,夜阑难眠。作为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作者能够抹掉自己娇嗔羞怯的面纱,越出“非礼勿言”的雷池,表现出女性的觉醒意识。这种女性的觉醒意识贯穿在她的爱情词的始终。李清照的《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就是一首少女情窦初开的恋歌: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细腻逼真的描写出少女初恋时的情态、心理,虽不一定写的是李清照少女时期的恋爱经历,但却表达了这位多情才女的爱情理想。她与赵明诚结婚后,二人志同道合,“夫妇擅朋友之胜”。赵明诚曾两次出仕,李清照未随同赴任,小分轻别,使李清照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反映少妇相思的佳作。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一位新婚乍别的女性内心隐秘的独白。上片通过描绘秋光秋景作为离别的衬托,把离人的设想、感受和动作刻画得细腻真切而又曲折委婉。下片直抒相思之苦,用“花自飘零水自流”来衬托自己无可奈何等人归的神态。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以体会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和追求爱情的热烈执着。在那女性要求受压制的时代,能够这样大胆地讴歌爱情,毫不忸怩作态,毫无病态成分,分明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她的《醉花阴·九日》则是写久别相思、佳节怀人的愁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5
她前期的词敢于摆脱封建教条对妇女的拘束,大胆的表露自己的爱情而又含蓄蕴 ,塑造的是多愁善感的纤柔的少妇形象,却又高尚、文雅,和以前婉约词中歌姬舞女的形象迥然有别,从而给传统的词坛吹进了清风,改换了新颜。后期由于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她的词情变得凄凉萧 。但她仍然是以其特有的婉约新词来抒写她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不可复返的情爱。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第2个回答  2013-11-07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绝句,不是只因其艺术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机巧,当浩然正气贯于心胸与文学才华浑然一处时,下笔之处,天地惊鬼神泣之力,是缘于她的精神凝聚,气节支撑。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人曾这样的点评项羽,“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喑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人笑?他的失败原因‘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
从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个层面上说,我不反对这样的评说,但那只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层面而言。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摧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联想到“霸王之别姬”可见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
李清照本女儿之身。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几层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处。一个“思”字,标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生死之气。此一绝句在她温香萦绕、弱吟娇叹的文字中,异笔突运,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的底蕴显露,是她别一种的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星光灿烂的古典文学长河,群星璀璨无比,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路走过之处,给后人留下的斑斓印记。无法计数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华,在文学史上取得了浓墨重笔书写自己名字的资格。但无论青天白日之下,还是明月当空之时,打开诗词集锦,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总会使人肃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钟情!
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李清照这位以婉约凄美而娇峙文坛的女子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在那样一个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社会中,宋代理学家们绝没想到撑起这一时期词的大厦的竟是一个“应该”被封建礼教死死束缚的女子。
生于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的李清照是幸运的,因为她出身非同一般,贵族世家,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博古通今,多才多艺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学识渊博,才华出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脱俗的气质秉赋,再加上漱玉泉的涓涓细流,便淘洗出了这样一位美貌多情、才华横溢的易安居士。
第3个回答  2013-11-07
她前期的词敢于摆脱封建教条对妇女的拘束,大胆的表露自己的爱情而又含蓄蕴 ,塑造的是多愁善感的纤柔的少妇形象,却又高尚、文雅,和以前婉约词中歌姬舞女的形象迥然有别,从而给传统的词坛吹进了清风,改换了新颜。后期由于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她的词情变得凄凉萧 。但她仍然是以其特有的婉约新词来抒写她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不可复返的情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1-07
李清照后期词的艺术特点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徽、 钦"北狩",李清照举家南渡,从此她平静 逸乐的书斋生活被金兵的铁蹄踏碎.而南渡前后天上人间的反差,也使她的词风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国之痛、怀人思乡成为她后期词作的主要内容.情词哀伤、擅 长铺叙、口语入词成为她后期词作的艺术特点.下面从她后期的词《点绛唇》来 凸显出这一点。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开篇处词人即将一腔 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 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仿佛看到了驱不散、 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 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从上片看, 给深闺女子带来无限愁怨的"雨",它催落了嫣红的春花,催走了春天,也催促着 流年和女子的青春。 李清照后期的写的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曲调, 从而表达了她 对丈夫的怀念,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顾。如《声声慢》 ,上片表现了词人“寻 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 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 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语言明白、 节奏急促, 情调凄婉。 另一首有名的 《永遇乐》 , 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李清照后期的词多为思旧怀乡, 反映个人身世及国家前途命运的作品, 流露出凄 婉愁苦的情调., 曲折尽人意真率见深情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