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笑对挫折的实例

如题所述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这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其父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乒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高中第六册第四单元,专门用一个单元来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及《史记》中的选文。

【原文再现】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自《报任安书》

素材评析

一个人,无论在遇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继续。但精神是需要支撑的。司马迁之所以能在因他陵事件而受宫刑后,发愤著书,就是因为他为自己寻找到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他们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和韩非等。而当我们的人生也遇上了难以跨越的坎时,是否也把司马迁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

适用话题

《史记》,是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为朋友不惜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为了理想而放弃尊严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适用话题有“坚强”、“意志”、“忍辱”、“诚信”、“心灵的选择”、“肩膀”、“雕刻心中的天使”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6
太史公虽然忍辱负重,但其实他心里很苦的。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通其狂惑。”——《报任安书》
我想了一下实在找不出有哪个名人可以笑对挫折的。最好的就是能够直面挫折并努力战胜他,这应该是现实中的最高境界了吧,至于笑对挫折那应该属于理想中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及。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对赤壁之战败退时的曹操的心态变化映像很深刻。当曹操摆脱东吴追兵,处身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取笑诸葛周瑜少智,结果被埋伏的赵云杀了个落荒而逃。其后在南彝陵道上又仰面大笑,却被等候多时的张飞杀得丢盔弃甲。接着在华容道上又扬鞭大笑,惹出了以逸待劳的关羽,要不是关羽讲义气,估计曹操性命不保。最后到了南郡,曹操才仰天大恸。虽说是哭奉孝,其实是哭自己。因为自己到底还是败的很彻底。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谈,只是未到伤心处。如果能够笑对挫折只能证明他对这事不在乎。
第2个回答  2020-12-03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朱元璋放牛念书》

第3个回答  2010-04-16
太祖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4-16
司马迁.得罪了皇上.被施以腐刑.结果写出了<史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