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碎,是个统称的概念。一般来说,它指动物的内脏,我们更常听到的是叫法是“下水”。广义上的杂碎涵盖内容众多,心、肝、脾、肺、肠、肚、头、蹄几乎全被囊括,换句话说,只要不是我们常吃的部件,都算杂碎。
人类最早食用杂碎,其实并不是为了追求味觉上的舒怡,反而是为了获取热量和蛋白质而想出的谋生之道。由于古时的人们获取肉食途径十分有限,所以每每得到猎物,就会按照地位和等级进行分配。肉质比较完整的部分的最终归属是权力阶层,而边角料则会落入底层人民之手。为了尽可能地吃得好些,底层人民绞尽脑汁,不断地为其增添料码。久而久之,也就锻造出了风味各异的杂碎菜品。
在吃羊重镇的西北地区,羊杂是最受寻常百姓青睐的美食之一。从早到晚,每一餐的桌上都少不了它的踪迹。早餐以羊杂制汤,午饭则入锅爆炒,夜幕四合之时,各类杂碎化身烧烤的重头大戏,以飨奔波了一日的食客们。
我个人是极度偏好羊杂汤的。原本不怎么钟爱喝汤的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好这口了。或许是因为入秋的冷风一刮,身子跟着直打颤,总想喝点儿热乎东西暖暖吧。十一假期,憋了将近一整年的我去了趟西北,除了醉情于美不胜收的景致外,还顺带着痛痛快快地喝了碗货真价实的羊杂汤。
我喝汤的地方是在银川,一家藏在居民区里的小馆。从墙上的宣传海报上看,这家店已经做了足足二十几年。麻雀小,但五脏全,听店主之言,这家店里主打的两种羊汤便是宁夏人民吃得最多的两种。一种是纯肉羊汤,另外一种,则是面肺羊汤。
杂碎的汤,也分三种。头一种,叫“原汤”,它无需过多处理,原材加水加少量调料,清水直接熬煮即可。最后连汤带水直接上桌,吃得是原初味道,不过腥膻味儿稍重。第二种,是“清汤杂碎”,这种杂碎异味较小,因为在熬煮之前,原材已经经过了汆和蒸两道关键工序。这种羊杂汤,汤虽清淡,但却有着丝丝缕缕的肉香,令人回味。熟制后的杂碎吃起来口感至为多元,肚的爽脆,肝的绵密,肠的韧劲,汇聚一齐。配上烧饼或者油香,热腾腾地来上一碗,满足感由心而生。而最后一种,是熟食老店常出现的,“老汤杂碎”。一锅汤熬上多年,时间沉淀出的酱香使得杂碎入味的同时,也更为软烂,汤底黏稠,醇美无比,一口肉,一口汤,这样的餐食也自然有幸福感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