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都愿意过贫困的生活结合语录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种贫困?

如题所述

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孔颜之乐”是一个值得我们挖掘的文化话题,也是一个颇有思辨性的哲学命题。作文题力图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屏障,让同学们思考物质匮乏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心幸福的源泉所在,注重传统文化,倡导思辨色彩。
这个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立意。
(1) 探讨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
(2) 思考“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养等都可以成为内心幸福感的源泉。
(3) 综合考虑以上两个问题,提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8
这种贫困的生活,他是一个物质比较贫困,但是他的精神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她过这种生活是完全可以的
第2个回答  2020-10-18
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都愿意过哪些贫困的生活颜回是。沂水乐之。
第3个回答  2020-10-18
他的第一志愿过这个清贫的生活为什么自己一时还不知道怎么
第4个回答  2020-10-18
丰衣足食,人人心向往之,甚至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外物所能给予每个人的,往往是不公平的,但也还是能在街头看到残障者练得一手好字。心向光明,眼前的黑暗也会透出微亮光芒。
为秋风所破的茅屋里,是心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凄瑟萧索的夜里,因装着天下寒士而有动力、有温暖。淡退风华的寺庙里,是断齑画粥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粗食的清苦因心系百姓而多了一分甘甜。不是生活没有给他们带去磨难,而是他们的着眼之处不在茅屋、残粥,那为了天下苍生共同幸福的意志溢满了他们的内心,那为着光明的追求将他们的苦楚淡化、摒去了。
杨绛先生曾翻译过一首小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先生没有对身外之物的追求,清贫的生活也就谈不上不幸了。旁人惋惜、同情的,在先生眼里或许比不上读一本书来得充实。文化大革命中,她被罚洗厕所,她静下心来,将厕所洗得干干净净,并不以此为羞。先生是要向光明的地方走的,她知道家里有丈夫和孩子在等待,知道还能读书,还能写作,还能让后人从她的书中、话中有所得。追求的不是貌美、富足,这些苦痛就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我们总要从不幸中找幸,总要问问自己在意的是什么,总要问问自己内心的光明是否能驱走眼前的黑暗。
“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这是王尔德动情写下的感悟。为夏瑜的坟上添几朵白花,是鲁迅先生为辛苦的革命人缀上的一笔希望。“我会想办法让他回到我身边,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斯嘉丽在瑞特离开后的内心独白。他们用内心的美好冲淡现实的苦痛,没有称心的物质基础,心中的光明也能带他们去往更高的境界。这不是踩在虚无和幻想的内心世界里,不为现实的任何利禄所动,也不是一味地忽视痛苦,而是用内心的光芒照亮黑暗,拥抱生命中最瑰丽的色彩。
摇着人生的小舟,我愿循着内心的光明,在现实的大风大浪中,平安到达幸福的彼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