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为何要赐死功勋卓越的白起?

如题所述

杀神白起被秦昭襄王嬴稷赐死,一代名将不得善终。从表面上看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因为他的军功已经能影响到君王的统治,此外还得罪了秦相范雎。但仔细想想也是白起咎由自取,面对秦昭襄王发兵攻打赵国结果秦军大败,他不仅大说风凉话而且还称病不听从君王的调令,试想不听使唤的臣子要了又有何用呢?

还有一条原因,估计也是秦昭襄王不得不除掉他的理由,他是前秦相魏冉(宣太后芈月的弟弟)亲自提拔的,而魏冉正是被范雎夺了相位,最终在封地郁闷而死。作为有着“魏冉嫡系”标签的白起心里对范雎也是有点想法的。如果白起借着军功给魏冉鸣不平,那后果对秦昭襄王不利。毕竟秦昭襄王对自己的母亲宣太后及舅舅魏冉心里多少都有点恨意,因为他即位前几十年,都是由这些人把持朝政,自己就是一个傀儡。

长平之战,荣耀的背后埋祸端

可以说白起之死,祸根源头就是那场世人皆知的长平之战,即便这场战役成就了他“白屠夫”的威名。

话说白起打败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四十余万赵兵也全部缴械投降。但他为了防止降兵暴动,下令除二百余人放回归赵外,其余赵军全部被坑杀,此事光听一听都令人不寒而栗。就当白起想要乘胜追击,一举灭赵之际,韩赵两国派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的族弟)去秦国游说秦相范睢。

苏代的口才也十分厉害,他直接找到范雎的软肋。他说白起杀赵括后又准备攻打邯郸,赵国灭亡,他的军功足以使他位列三公了。如此一来只能范雎只好屈居他的下位,即使不甘心也只能服从。范睢是谁?司马迁在《史记》里评价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也就是说他心胸不是那么开阔。

范雎一想,这样可不行,要知道他这个相位就是从他的前领导魏冉手里抢过来的,到时候给自己穿小鞋怎么办?于是范睢向秦昭襄王进言说,秦军太劳累了,这样下去也会把自己整垮,打仗不就是为了土地嘛,那就让对手割地讲和吧。

《史记》:“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秦昭襄王想想觉得也是,于是听从了这个建议而休战。白起知道后,就明白了应侯范睢的心思,从此与他结仇。但这也给白起后面被赐死埋下了伏笔,因为范睢之于秦昭襄王,就相当于管仲之于齐桓公。那为什么秦昭襄王会对范睢十分信任呢?

秦昭襄王对范雎的信任源于后者的才能

范雎之所以能得到秦昭襄王的信任,原因很简单,就是他让继位后一直堪称为“傀儡”的秦昭襄王成为真正大权在握的君主。而且他还提出远交近攻的军事方针,使六国诸侯不能合纵攻秦。

话说秦昭襄王的的宣太后,也就是曾热播的影视剧《芈月传》中的女主人公芈月。秦昭襄王继位时因年纪太小,当时宣太后听政。秦昭襄王成年后,宣太后并未有归政,而是让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等四贵主政。

《史记》记载:以太后故,私家富重于王室。

简单来说,“四贵”中两人是宣太后的儿子,两人是宣太后弟弟,所以宣太后及四贵的专权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范睢入秦后,范雎初次面见秦昭襄王时,未经通报径直走入内宫,遇上秦昭王,宦官怒斥:“大王来了!”范睢故意说:“秦国哪里有王?只有太后、穰侯罢了。”此言正中秦昭襄王的伤心地。此后,他向秦昭襄王建议收权归王,解除“四贵”权力,避免弑君篡国的祸乱。可以说,范睢是秦昭襄王拥有真正王权的主要推手。

为此秦昭襄王不惜给范雎报私仇。据记载,范睢曾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有回他出使齐国时被误会。魏国宰相魏齐暴打,范睢装死才逃过一劫。范睢在秦国得势后,秦昭襄王想尽办法给他报这个私仇。最终魏齐逃奔到魏国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魏无忌逃到楚国去时挥剑自杀。如此秦昭襄王算是为范睢报了此仇。

可见秦昭襄王对他的信任达到了一定高度,甚至无以复加。因此范雎在长平之战后,嫉妒并排挤、诋毁白起,最终导致秦昭襄王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白起看不清形势,说风凉话还拒绝君王的调令,这就是一种挑衅

上文提到长平之战,最终在范雎提议下,秦昭襄王退兵。一年之后由于白起生病,秦昭襄王便派秦国大将王陵率军重新攻打赵国并围困邯郸,但秦军无法攻克邯郸,损失惨重。此时白起生病痊愈,秦王便想到了他,于是便把他叫来,准备任命他为主帅攻打赵国。

但白起分析说邯郸城不是容易攻下的,虽然之前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秦军死亡也超半数,也是元气大伤。如果有其他国家军队参与进来,里外夹击,秦军必败。但是秦昭襄王不听,亲自下令让白起赴任,白起拒不受命。秦昭襄王一听火了,“我是一国之君,你就这么不听话?我不信这秦国除了你白起,就没别人能打仗了!”

于是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但秦军在邯郸城下果真被数十万楚魏救兵攻击,损失惨重。白起于是说了风凉话:“秦王不听我的建议,看看就是这样的后果!”秦昭襄王听到后十分愤怒,他感觉白起这是在嘲笑自己,于是下令强行叫他挂帅。但白起此时也做得很绝,直接称病,没办法带兵打仗了。

秦昭襄王内心估计将他骂了无数遍:“作为秦朝的大将,食君之禄应当忠君之事,在秦国最需要你出面带来胜利的时候,你就躺地上,这就不仅是有情绪、呕气那么简单了!”于是白起被免去爵位,让他迁离咸阳,但白起因病未能成行。又过3个月,秦军失利的消息不断传来,秦昭襄王将这件事怪罪于白起。

毕竟当他在秦国最需要的时候,两次拒绝领兵出征,这是什么意思?而且,此举把他本身自带的“魏冉嫡系”标签彻底凸显出来。秦昭襄王或许会想白起是不是在为魏冉鸣不平?难道是想通过这件事,将他一军?或许他有造反的打算?与其这样,倒不如先下手为强。

正好范雎也恰到好处地说白起,“目无君上,意图谋反”。于是秦昭襄王直接令人驱逐他,不准再留在咸阳城。白起抱病上路,走出咸阳10多里路到了杜邮。范雎又在次恰到好处的说了九个字“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于是秦昭襄王决定,把离开咸阳时满腹怨言、不服气的白起赐死。

或许秦昭襄王也是知道白起的厉害之处,不可能就这样放他走,如果去了别的国家,要是反过来再咬秦国一口,那不是得不偿失吗?所以不管怎么理由,白起被赐死是一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5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名列武庙十哲,平生大小70余战,未尝败过可惜如此战功卓越的兵家大才却被秦王赐死,让人唏嘘不已。至于秦王为何要赐死白起,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点猜测:

一、将相不和,推波助澜

      白起是由魏冉一手提拔起来,魏冉是宣太后的亲弟,也是白起在宫内的大靠山。后来秦昭襄王从太后手里夺回权力,魏冉也被逐渐边缘化,最后被摆相放逐,白起失去宫内为他说话的人。而白起却和随后接任相位的的范雎有间隙。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顺势灭赵,却被范雎受苏代贿说,范雎怕白起战功过高位超越他,便从中周旋,最终使赵国得以保全。在白起得罪秦王后,范雎也就顺势激了秦王对白起的杀意。

二、屡次抗旨,不尊王意

      随后秦王再次发起对赵作战,由于白起生病,便由王陵带兵前去,结果损兵折将。白起病愈,秦王想要再次派他出征,白起以邯郸难攻,诸侯怨求援,此战不可胜为由,称病拒绝出征。”秦王令范雎劝说也是无用,之后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结果遭遇诸侯救援,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史记》记载,白起在得知前线兵败的时候,说了一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再强令白起出兵,白起仍自称病重,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于白起,认为是他不肯领兵之国。驱逐出咸阳戍边,秦昭襄王在朝堂商议时,范雎表示,白起途中“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朝臣未有替其求情者。行至杜邮,秦王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无奈自语“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三、秦王固权,以儆效尤

      秦昭襄王掌权,而白起上一任掌权者的心腹,因有大才和大功,所以秦昭襄王还是想要好好用之,但是白起屡次不给王上面子,让王上吃瘪,这会让朝臣怎么想?再加上其他人的吹风,秦王为了巩固自己地位,维护个人权威,才决定令白起自裁,以防他人因功效仿。

     

第2个回答  2020-12-21

白起一生戎马倥偬,没有给后人留下兵学论著,但他指挥作战的生涯却为后人昭示了卓越的军事艺术。白起注重审视全局,决定战争策略。白起之死,是因他的策略未被秦王采纳。他通过对当时战局的正确分析,反对秦攻赵之邯郸,但秦王不听他的劝谏,轻率发兵进攻邯郸,结果秦军被信陵君大破于邯郸城下。

白起虽有军事能力,但没有政治韬略,秦王怎么会害怕他呢?这未免也太小瞧秦王了;但如果白起又是军事天才,又是政治权谋大师,秦王害怕他功高盖主倒是有可能。

因为白起拒绝出兵赵国,虽然白起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作为下属不听命令是犯了大忌的。任何君主都不会允许一个不听命的军事将领存在!自古以来君主至高无上,再中国的历史上君主永远没有错,错的永远是下属,这样就很好解释白起的事情了。

秦昭襄王多次催促白起出兵,白起可以委婉的劝谏,给君主台阶下,而不是死扛着自己的观点,我没错,我觉得我是对的,不能打。这样脸红脖子粗地跟领导对着干,哪怕领导是对的,最后死的依然是你。这就是政治!

白起军事方面天赋异禀,出类拔萃,然而在政治方面却不懂得变通,跟韩信,项羽差不多,政治能力几乎为零。这样的人在从政路上非常危险,这就是白起被杀的真正原因!

长平之战白起趁着胜利之机士气旺盛进攻邯郸,赵国灭亡了,无奈范睢怕白起灭了赵国自己相位不保,在秦王面前说白起坏话。邯郸之战白起知道廉颇在无法攻破,不能再向长平之战使反间计了,所以他不去带兵攻打赵国。廉颇白起都是当之无愧为一代超级战神!可他们无法对付伪君子,世间真小人好防,伪君子难防

第3个回答  2021-01-07

白起贵为一代名将,他一生征战沙场,为大秦开疆拓土,立下无数功劳,即便是屠杀数十万人,也是出于为秦王,为秦国所考虑,这样一个为国为王的人,按道理他没有理由会被自己的王,在自己的地界赐死。

公元前二百六十年的时候,秦国和赵国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进行了残酷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赵国和秦国分别投入了四十五万和五十万的兵力,两国共计为九十五万,相当于一百万的兵力展开决战。秦军因为有白起坐镇,也因为赵国军队内部的原因,这场战役在后来慢慢被秦军主导,并在最后打败了赵国,前后将其国四十五万人一一斩杀。正是在此役上,白起也被后世唤为"杀神"白起。

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乘势拿下邯郸,一鼓作气灭了赵国。但是秦昭王觉得自身也元气大伤,需要休整。后来秦王觉得时机可以了,就派白起去打,没想到白起拒绝了。没办法只好改派王陵攻赵,但这次遇到了赵国军民的誓死抵抗,还有前来相助的六国联军。

在白起进攻赵国,打的赵国节节败退的时候。韩赵两国偷偷派出使者向秦国割地求和,同时使者苏代暗暗联络并收买丞相范雎,让他说白起的坏话。范雎收下重金后向昭襄王说:“白起本就是大将军了,在军队中极具声望,再让他灭掉赵国那就是连当年周公也不及他了啊,王上届时应该如何自处呢?”,昭襄王一听有道理,不能让白起再获得灭国之功,于是下令让白起退兵。白起知道后对着众人大骂范雎奸臣误国,怠失良机,范雎知道后自然也是恼怒不已,从此二人便成为仇敌。

秦国退兵之后,赵国失地千里,40多万人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丈夫、父亲,举国悲愤,贵族不复往日的骄奢糜烂,国人一心想着报仇雪恨,内部空前团结。而所谓的割地求和不过是权宜之计,赵国在割地之时突然变脸,将本割让给秦国的土地送给了齐国,同时结成了燕韩赵魏齐联盟以抗击秦国。

这时候昭襄王才意识到自己被赵国耍了,大怒,欲派兵二次伐赵。但是白起却劝昭襄王,认为此时赵国已经与他国结成联盟,秦国连年征战,士卒疲敝不堪,需要休养生息。自己也卧床生病,无法领军,伐赵错过了最佳时机,所以暂不要轻动兵戈。

公元前257年,白起死于杜邮,方式是被赐予自刎。在收到秦王让他自杀的命令之后,白起先是非常的吃惊,觉得自己没有罪。但是沉默良久后,他怅然说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第4个回答  2021-01-05

首先来看白起在秦国能够立足的早期原因,是因为宣太后和魏冉的提拔,之后在伊阙之战中成为了秦军主将,根据秦国的二十级军功制度,一步一步的成就自己在秦军中的地位。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嬴稷听从范雎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的权力。

虽然白起的贵人被罢黜,但白起还一直被重用,一方面是因为他来自秦国老族白氏,属于秦国古老的军功世族。另一方面,白起实在太优秀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人能够替代白起的作用。

但是无论白起如何优秀,军功如何卓著,在嬴稷和范雎心中他始终是魏冉的势力,终究还是放心不下。而在这时邯郸之战君臣二人的意见不合,让秦昭王决定了要除掉白起。

而白起不合时宜的讲话,明显把战败的责任给了秦王,这是秦昭王极为不能容忍的。因此从白起不愿出战以后,加上他的风凉话,彻底的激怒了秦王。在白起刚走出咸阳没多远,抵达杜邮的时候,秦王派出使者,赐剑令白起自杀,白起仰天长叹,自杀而死,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但然白起的死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得罪了范雎,邯郸之败,彻底让范雎在秦国朝堂失去地位。范雎把亲信郑安平都派上战场了,就是想趁机捞一把功劳,以便稳定地位,在秦国为相,也是要有点军功的。

但是眼看诸侯救援,战败就在眼前,范雎肯定也着急,毕竟这关系着身家性命。他急忙忙地跑去请白起,结果白起根本不想理他,死活不去前线,范雎是个小人,肯定是要对白起举刀子的!

由此可见,白起的死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不能单一而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