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如题所述

一、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以
它对人性的乐观解释和对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倍加关注,
引起了思想界和理论界的兴趣。
人本
主义教育心理学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贯彻与应用,
其发起人是
马斯洛
(Maslow,A.H.)
,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Rogers,C.R.)
。马斯洛和罗杰斯是人本
主义心理学两位杰出的大师和主要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教育观可以代表和反映一般的人本主
义教育观。
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阐述,
探讨其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
改革的作用。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与传统的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相对立的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第二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深受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已经受到多方面的责难与批评。发达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大量投入并未产生预期的结果,
相反,
功利化、
理智化和机械化的教育实践却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学生厌学、
青少年
犯罪、
道德水准下降、
学生运动等,
从学校内部来看,
可以看出学科结构运动过分强调了知
识的逻辑结构,
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结构;
过分艰深、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导致学生学习兴
趣普遍低落,学业水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些问题使人们对学校教育产生不满和愤懑,
以人本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和价值标准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20
世纪
70
年代对科学主
义教育思潮进行批判,提出“学校人性化”的口号,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各国的教育改革。现
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和改革主张有如下一些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实施教育的也是人,因而,以人为中心是教
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应该定位到人的发展上来。
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
都应该把人
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反对把学生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培养。

第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的智慧,完善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
教育应使他们
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
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
但这种好奇心往往因他们在学校教育
中的经验和扼杀而变得迟钝。人生来就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
,
只要具备了合适的条件每个人
所具有的学习、
发现、
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
教师应由衷地信任
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
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
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

第三、课程的中心应该从重视知识、关注结果转到人生、人性,即人性中心课程。教育内容
已不限于人文学科,
而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方面
(人际关系、
生活情境、
校园活
动等)
,涉及到宗教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许多领域。

第四、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实践中学习,鼓励学习者自由探索。人本主义者认为,
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他们个人的意义的或有关的问
题。
对任何教师来说,
明智的做法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
同时又与所教课程相

干的问题。
构建一种让每个学生都面临非常真实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动机,
让他们意识
到真实的挑战,并提供应付这些挑战的机会完全是可行的,这是教育者的任务。

第五、应重视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负面
影响,
传统的科学教学观存在着重智轻德的不良倾向和做法,
导致许多学生片面发展,
这就
与未来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人应是全面发展的人形成了十分尖锐的矛盾人本主义者认为学
习应对学生整个人产生有利影响,
学习过程中不要仅让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要重视对学生价
值、态度、情感等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价值体现。

(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处理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问题上
,
传统教育一贯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控制作用,学生
则往往处于服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大大妨碍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
使学生的许多学习没有个人意义。尽管现在许多教师在理论的层面上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却很难把握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由于学生是被动
地接受教育,
他的整个心理活动并没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因而学生不仅学习效果不好,
而且
往往对学习活动产生厌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借鉴人本主义的关于师生关系的有关理论,
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二)针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规定:
“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
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的繁琐、艰深适用于
专家型人才的培养,
但却不适应于普通人才的培养。
这种课程内容是定位于为社会经济发展
而培养专家型人才而不是定位于为人的完善、
发展,
为弘扬人性服务的。
必须改变这种功利
性的定位目标,
而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就必须降低课程的难
度,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其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
使人性得
到提升。
内容陈旧的课程脱离学生的实际,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教材的编写应关注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经验,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有利于为学生人格的解放与发展提供经验。
这也是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三)针对课程中心从重视知识、关注结果转到人生、人性,即人性中心课程。对其“学习
过程”进行相应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规定: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
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值观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促使学生主动地、

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
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活动
过程,
包括知识授受、
科学研究和问题发现,
认定这一过程有客观和稳定的程序、
方法和规
则。
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所注重的人格培养、
情意完善以及陶冶原则都被置于无关紧要
的位置”

新课程改革纲要认为教学过程不但是一个
“知”
发展的过程,
更强调也是一个
“情、
意”
发展的过程,
它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
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意义。
它把教学过程看作主要是一种情意发展
的过程,不强调知识体系的传播,而注意情感充实、情意加深和兴趣的培养,强调直觉、意
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四)重视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

环境在促进学习者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
我国教育界一直也在探索这一问
题。如何从校园、房舍、教具、学具、实验设备、电化教学、书籍、报刊等方面为学生创造
良好的条件
,
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安全、信任、温和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值得教育工
作者深入研究,在这一点上,应该借鉴人本主义关于学习氛围的相关理论。

(五)不仅重视学习结果,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传统教育十分重视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忽视学习过程,
这就意谓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的
习得,
而忽视学生是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
从前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人本主义者是十
分反对传的这种观念和做法的。
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
他更看重的是后者,
认为学生学习
方法和健全得和发展正是渗透在学习过程之中的。现代教育课程论已积极地吸收了这一思
想,其实,在习过程中既有显性的影响也有隐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各级学校的课中,一
定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
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

趣和习惯以及健全的人格,使他们逐步学会学习主动发展,学会全面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