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是怎么来的?旗主都有谁?

如题所述

1、满洲八旗

八旗,又称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后演变为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2、由来

满洲人建立的清帝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民族,竟然征服并牢牢统治了人口将近一亿的汉族地区和蒙藏回疆广袤的面积。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数字也并不奇怪。实际上如果将任何年代的中华帝国官僚和贵族人口合计,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换句话说,满洲人基本上构成了帝国的新上层金字塔结构,而一个小小的民族能够实现这一点,其中的奥妙,就在被称为“八旗制度”的满洲人组织方式上。八旗制度对满洲和八旗的社会整合,是从多方面进行的,主要涉及职官制度、法律制度、军功制度、教育制度、冠服制度、婚丧制度、祀典制度、考绩制度、礼仪制度、土田制度、抚恤制度、选举制度、俸禄制度等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清代建立了一个秩序严整的新型社会,实现了八旗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统一的目的,并将八旗整合为一个管理严密的社会集团。而这些制度所产生的最重要的效果,是在宗法制基础上封建化推进过程中,实现满洲与八旗等级制度与观念的形成,和满洲及至八旗整体化的形成,以及实现满洲与八旗社会形态向更高层次推进的变革。

八旗之建立,是在征服多种民族和部族基础上实现的,这就对八旗社会的转型和稳定造成了种种困难。即便在女真——满族之中,也因部族和家族的不同而矛盾重重。原本分裂的历史和被征服的仇恨,以及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与社会文化观念,很难使八旗成为一个稳定的社会集团。在这种形势之下,八旗社会还是最终形成了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局面,这不能不说与各种制度,尤其是职官制度、法律制度、军功制度和人口户籍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有关。 后来被满洲人征服的蒙古人、汉人编入八旗,连同八旗满洲一起被称为“旗人”,但其核心还是满洲旗人。

3、分类及代表人物

(1)正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著名人物:索尼、纳兰性德等。

(2)镶黄旗

清代八旗之头旗,上三旗之首。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著名人物:如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哲悯皇贵妃,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慈安太后,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而慈禧太后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3)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就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著名人物:清末大臣荣禄、端方及清末代皇后婉容(达斡尔族)都是正白旗人。

(4)镶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著名人物:《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肃亲王善耆和阿桂、载泽等。

(5)正红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人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

(6)镶红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著名人物:光绪帝宠妃珍妃等

(7)正蓝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旗和镶黄旗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是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著名人物:崇绮(1864年状元,户部尚书。同治帝孝哲毅皇后之父)

(8)镶蓝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人物: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历史上臭名远扬的慈禧太后(也称西太后)本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辛酉政变时被处死的顾命大臣肃顺也是镶蓝旗。

4.满清八旗旗主

满清八旗: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红

镶黄、正黄旗: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亦作皇太子、洪太极、黄台吉),满洲爱新觉罗氏。1626年,继位后金可汗,改年号为天聪,史称“天聪汗”。1636年,皇太极于盛京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崇德八年八月九日(1643年9月22日)逝世。庙号:太宗 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温宽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镶红旗:阿济格


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1651年),清太祖第十二子。清初名将。满族,剽悍少谋。初授台吉,后以军功授贝勒、武英郡王。后封和硕英亲王。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晋多罗武英郡王,以主将领满蒙军从喜峰口入明边,纵掠京畿地区,56战皆捷,连克昌平等十余州县。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从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封和硕英亲王。受命为靖远大将军,率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满、蒙、汉军3万余,自山西入陕,不久,以出师贻误战机、谎报军情罪降为郡王,旋复亲王爵。顺治七年十二月(公元1650年)英王阿济格乘摄政王多尔衮病死之机,欲谋乱夺政失败。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议政王大臣会议阿济格罪,将其幽禁,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阿济格在幽禁期间,不仅没有一丝收敛,反而益加狂暴无礼,在监房内私藏大刀,暗掘地道,声称要放火烧毁监房。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诸王以阿济格悖乱已极,留之恐贻后患,应立即处死。奏入,顺治帝令其自尽。其子孙降为庶人,后以其二子傅勒赫无罪,仍入宗室,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将其后人伯尔逊等各支子孙列入宗谱。



正白旗: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月二十五日降生在赫图阿拉,生母阿巴亥,姓乌拉纳喇氏。公元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天聪二年(1628)三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阿济格之旗主,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天聪二年(1628)二月,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半个月后,他就继任了固山贝勒。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 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南面称帝,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崇德三年(1638年)他被授予“奉命大将军”, 多尔衮并不是一介武夫,这点连皇太极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更定官制时,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他统摄。顺治元年十月,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后,俸禄、冠服、宫室之制均超过一般亲王。据说他的府第“翚飞鸟革,虎踞龙蟠,不惟凌空挂斗,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顺治二年五月,根据赵开心的建议,多尔衮称“皇叔父摄政王”,重新规定了各项仪注,如跪拜等等,几同于皇帝。顺治四年,他又根据群臣的意见,元旦朝贺时不再对福临跪拜。到顺治五年十一月,又“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至此,他的权势地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多尔衮大权在握,“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以至僭妄悖理之处,不可枚举。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时,多尔衮病死在边外喀喇城。顺治八年正月二十六日,福临正式颁诏,将尊多尔衮夫妇为义皇帝、义皇后之事并同祔庙享之事公诸于众,并覃恩大赦。 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镶白旗: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1649年),满族人,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十五子,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与阿济格、多尔衮为同母兄弟。初封贝勒。天聪二年,从太宗伐多罗特部有功,赐号额尔克楚呼尔。崇德元年四月,封豫亲王,掌礼部事。从伐朝鲜,四年五月,上御崇政殿,召多铎戒谕之,数其罪,下诸王、贝勒、大臣议,削爵,夺所属入官。上命降贝勒,罚银万,夺其奴仆、牲畜三之一,顺治元年四月,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关,破李自成,进亲王。命为定国大将军,南征,进封德豫亲王,赐黑狐冠、紫貂朝服、金五千、银五万、马十、鞍二。三年,命为扬威大将军, 四年,进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赐金千、银万、鞍马二,封册增录功勋。六年三月,以痘薨,年三十六。九年三月,睿亲王既削爵,以同母弟追降郡王。康熙十年,追谥。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诏配享太庙。



正红旗: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1583 年—1648年),努尔哈赤次子,和硕礼烈亲王。明万历十一年癸未七月初三日寅时生,元妃佟佳氏出,为皇长子褚英同母弟。也是清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清朝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四五岁时即被尊称为贝勒。 努尔哈赤因代善“奋勇克敌”,斩杀了敌军统兵贝勒博克多,遂赐与“古英巴图鲁”美号。“古英”乃满文音译,意为“刀把顶上镶钉的帽子铁”,巴图鲁为英勇,是勇士的美称,既英勇,又硬如钢铁,更是勇士之最。这个尊号,有清一代,仅为代善所独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日,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国,登上了“英明汗”宝座,定年号为天命。代善与堂弟阿敏、五弟莽古尔泰、八弟皇太极被努尔哈赤封为和硕贝勒,以年齿为序,分别称为大、二、三、四贝勒。由于代善屡建奇功,又是第一个大福晋之子,系诸弟之兄,长期统兵治国,位居四大贝勒之首,拥有正红、镶红二旗,有权有势,威望甚高,因此被努尔哈赤立为太子,具体主管后金军国大政。天命六年二月,根据汗父命令,代善与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分月值理政事。三月,代善率领正红、镶红二旗兵丁,跟随汗父,攻克沈阳、辽阳。七月,镇江兵民起义,天聪九年九月, 集议代善及其子岳托、萨哈廉、瓦克达之过,议革代善大贝勒和硕贝勒名号,夺十牛录属人,罚银万两,夺萨哈廉二牛录,罚银二千两,罚岳托银一千两,夺瓦克达在外所属满洲、蒙古、汉人牛录,没其庄田仆役,交与其兄萨哈廉约束。皇太极命免革代善大贝勒、和硕贝勒名号,发还代善,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1636)四月初五日,代善偕诸贝勒奏准,十一日举行大典,皇太极即帝位,尊称“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二十三日,皇太极分封兄弟子侄,封代善为“和硕兄礼亲王”、岳托为和硕成亲王。崇德三年八月十一日皇太极以代善“年迈颠倒”为辞,“姑赦其罪”,下令斩杀宜希达。代善既然被赫赫君汗宣布为“年迈颠倒”因而犯罪之人,当然就不能治国理政统军出征。他只好听从君命,退居林下,不问朝政了。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排斥代善,代善又年事已高,遂在家闲居。顺治五年(1648)十月十一日,代善病卒于北京,享年六十六岁,葬于西山门头村,帝赐祭葬,立碑纪功。康熙十年(1671),追谥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入祀盛京贤王祠,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第七子满达海袭爵,后世袭罔替。



镶蓝旗:阿敏


爱新觉罗·阿敏(1586—1640),清初宗室、大臣。满族,爱新觉罗氏。太祖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的次子。其父子兄弟因谋叛太祖,兄阿尔通阿、弟扎萨克图被杀,父囚禁而死。他免于一死,养于太祖处。初封贝勒,多有战功。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太祖长子褚英攻取乌拉宜罕山城。四十一年(1613),与太祖灭乌拉部。四十三年,太祖创建八旗制度时,任镶蓝旗旗主贝勒。后金天命元年(1616),封和硕贝勒,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俗称二贝勒,参予国政。四年;破明兵于萨尔浒山、尚间崖及栋鄂路,旋参加灭叶赫部之战。六年,从太祖攻克沈阳、辽阳。十一月入朝鲜袭毛文龙所部。十一年(1626),先后征喀尔喀巴林部。及扎鲁特部。天聪元年(1627),与贝勒岳托等征朝鲜,连陷定州、安州、平壤,朝鲜王被迫请和,订“江都之盟”。后从太宗征明锦州、宁远。四年,入山海关,克水平、滦州、迁安等地。翌年,明将孙承宗率兵反击,监军道张春等围田滦州,他怯不增援,反杀降人逃出关外。六月,清太宗定其十六条罪状,囚禁。祟德五年(1640)十一月,逝于狱。



正蓝旗:莽古尔泰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1587-1632)清初大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为努尔哈赤的第二位福晋富察氏所生,明万历十五年出生于建州佛阿拉城。努尔哈赤第五子,正蓝旗旗主。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后金称汗后,晋封莽古尔泰为和硕贝勒,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四贝勒皇太极一起,统称四大贝勒。按年龄排序,他是老三,便称其三贝勒。 莽古尔泰虽然是后金政权核心人物之一,但却因其战绩平平,好逞匹夫之勇,且进言粗鲁,常招抢白,而不被努尔哈赤所倚重。莽古尔泰因皇太极小时对他有“推食解衣”之恩,所以,由四贝勒继承汗位,他是拥护的。但是,他对皇太极善动心机,骄仰独尊的派头颇为不满,尤其听说所谓“邀宠弑母”之语,就是出自皇太极之口后,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更加深重了,天聪六年十二月,莽古尔泰因气郁攻心,暴病而亡,时年四十六岁。天聪九年十一月,以图谋篡位之罪,追夺了莽古尔泰的爵位,除宗室,将正蓝旗满洲附入王属旗分,将其分编为二旗,重设旗属大臣。 崇德元年正月,莽古尔泰和德格类的坟墓被大清国工部平毁,早已寒彻的骨骸尽被抛弃,殉葬的金银器皿也被尽数取出(后来,皇太极又下令复葬于原处)。七十八年后,康熙五十二年,玄烨下令将莽古尔泰的子孙恢复宗籍,重入宗人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21
http://baike.baidu.com/view/141604.htm
百度百科详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