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受伤,怎么办

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零六年我在饭店里打工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我们感情很好谈了三年,零九年我们就告诉了双方父母,但是糟到她父母反对,愿因是我们之间家隔太远,我是福建人,她是安徽人。后来她父母也渐渐被我们打动了,也同意了。我们订婚时我也履行我约定,我和我家人拿了五万块钱到她们家,礼品也送了不少,帮她女儿打了一条金项链,我们就算订好婚。之后我就回老家过年。今年我要求她父母帮忙打证明,做结婚证用,(我们准备今年年底结婚)但是她父母一直推辞,说是地方风俗不吉利,一定要等结婚的时候才能做结婚证。现在她父母又跟我说,我下的礼金不够。礼金没有十万也要有八万,等筹够了连同结婚时,她们才会帮我们打证明。说是他们这边都这样,没有要我二十万就很不错了。现在我只是伤心。因为这对我普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她父母说她们嫁没有太多嫁妆。按我们福建人的风俗,女儿嫁妆都是大到买房,小到买电视机。但她父母说她们没有。对于这个我也不在乎。可是她们也对我的要求太过分了,她们是在嫁女儿不是在卖女儿啊。写到这真的很伤心,请问我该怎么办。她们是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河榴镇人,请问她们那里的风俗是什么样的。

那的风俗:
先相亲,再订亲,再到结婚生子
一、婚俗
清宣统元年(1909年)之前,怀远县民间婚礼已有承租花轿、雇用唢呐班子、举行仪式之俗。开埠后,少数富裕人家婚礼阔绰。国庆街南头花轿行备有各式官轿、花轿,并有轿夫;锣坊备有乐队和全套婚礼仪仗,包括“銮驾”使用的木制金瓜和钺斧等。举办婚礼人家根据富裕状况,承租全套称“满朝銮驾”,半套称“半朝銮驾”。一般贫民并无此铺张。男女尚在襁褓之中,多由父母定终身。婚龄小者十三四岁,大者不出二十岁,男大于女五岁之内为宜。女到男方,是为夫家添人进口、分担家务之计。女家则有的以礼钱作养家糊口之用。议婚、订婚、择期、迎娶、拜堂、回门等与皖北农村习俗大同小异。30年代后,稍有知识的人家或新式闺秀多废弃旧礼,实行文明婚礼。但富豪大户都要用小汽车或乘黄包车在城里兜圈摆阔,其花费不惜一掷千金。而更多的下层市民仍是因陋就简,按旧式婚礼。贫民家女儿出嫁一般只雇一乘蓝布小轿抬过去,或步行至婆家,再邀几个亲朋,备四大碗碟的喜酒庆贺了事。建国后,随着婚姻法的实施,以拜天地为主要仪式的封建婚礼被革除,现代婚礼中的婚宴、旅行结婚、集体婚礼等形式,与全国各城市趋同。
二、旧式婚俗
合八字 城郊人家不论贫富,均重视男女属相和生辰八字相合。富商豪绅及书香门第用红纸写上属相八字“过帖”,贫苦人家则托媒人以口喻方式互传双方。算命先生对“合八字”要价高于一般问卦者数倍。
四大红媒 城郊富裕人家,订婚有四个媒人,即男女双方各请两人,都分别为正媒和陪媒。双方亲戚和世交关系的好友多被请去充当媒人。
下水礼 喜庆前三天,男家给女家备下彩礼,蚌埠人称“水礼”,意为“长流水不断头”。礼品一般有双刀肉、两条大鲤鱼、一对鸡、24个顶头带红点的大馒头、24瓶酒(或两坛酒)。各种礼品忌单数;鱼的品种认鲤鱼,忌混子鱼或其它鱼,鸡忌毛白色;礼品上剪红纸双喜覆盖或贴红纸。地处西郊的席家沟曾是外埠来蚌贩猪的装卸码头,此地人家下水礼的习俗是把一头百十斤重的活猪赶到女家。礼品至女家,由女家对送礼人赏喜钱,并操办宴席招待。临走时要用一块肉和一只鸡回礼。此俗相沿至今。
八货挑子 寒门小户陪女嫁妆最为简单的有两个大凳子、两个小凳子、一张小桌子、一个盆架、一个带架子马桶,以及床上用品,称作“八货挑子”。童谣云“小妹妹累赘,长大要问哥哥要箱柜”,即指此种状况。
凑份子 此俗伴随滥发喜帖陋习而产生。男家喜期择定,借此喜事显示自己广为交际,地位显著,有的男家乘此收喜礼,欲捞上笔钱财。除发喜帖外,有的对亲友和熟人多的单位还送邀单,单上名列前首的人与主人交情深厚。被邀人碍于情面,要“凑份子”送贺礼。
送假礼 怀远早期街市上混世之徒专趁人家喜期,借所熟悉的商店四件喜礼,向喜主送贺,随礼言称自己虽家境窘迫,但贵府是积善人家,不能不来庆贺,现暂赊某店号喜礼四件,以表庆贺。喜庆人家虽明知他们是骗吃喝而无诚实之情,为求喜期平安无事,只得笑脸相迎,其实也不过添上一副碗筷,陪上一顿饭。而这些人吃得酒醉饭饱,叫声“打扰了”,把嘴一抹,便扬长而去。待喜期过后,主人只好把收来的喜礼原璧归还商店。市面上称这些送假礼的人为“痞子幺”。
迎娶 迎娶分“等婚”和“领婚”。“等婚”是由男方发轿接新娘上门成亲,一般人家都用此俗。发轿前新郎官要叩头拜轿,由跑郎官乘上被抬走,回时换新娘乘上。轿至女家,以吹喇叭等乐器“催妆”。新娘上轿前,以留恋父母兄弟姐妹而放声哭泣,为“哭嫁”,哭声响者受人赞扬,不哭者会被人笑骂为不知羞耻喜出嫁。此俗相沿至建国后仍然可见。“领婚”是新郎披红挂彩,乘花轿去女家领回新娘成亲。“领婚”须雇一乘花轿和一顶小轿,新郎去女家乘花轿,跑郎官乘小轿。回来时,新娘坐花轿,新郎官则跟轿走,专有人给他糕点吃,一路上不空着嘴。
三天回门 市区形成后,新娘满月后回娘家“住对月”习俗日渐废除。城里新娘多在三日回门,也有三天或六天由娘家来人探望新人,九天或十二天接回新娘到娘家。又因许多娘婆两家在市内相隔仅三五里,嫁后女儿随时可回家探望,无长住之必要。
附:旧时淮河船民婚俗
淮河船家遵守封建礼教甚严,又因居住船上,与陆地城乡人家相比,有较多相异之处。
结婚当日迎娶,媒人划子(船)在先,轿划子在中间,送亲划子在后。划子离娘家船距婆家一半水路时,送亲划子上的新娘兄弟或侄儿始喊声“姐姐(或妹妹、姑姑)请转镜”,新娘即把胸前的镜子背向前,镜面向里,意为福光先照婆家,后照娘家。这时送亲划子转头回去。男方迎亲划子早晨由媒人代表去迎亲,必须将划子划在女方轿划子的上水,到女方划子边时,贺喜的人用船把女方划子并在一起,媒人须拿红封散发“解缆礼”,两船方可划开。在鞭炮声中,新娘全身穿上婆家带来的衣服和鞋子,顶上盖头,才可由娘家妇女搀扶上男家的轿划子,嫁妆也随着搬上。
拜天地,船民以左舷为上,右舷为下。香案摆在上首,供先人牌位,父母和亲戚分序坐在上首。新夫妻同坐床上,以喝枣子汤为交杯酒,意为早生贵子。
闹房时兴捉老公公,公公须早躲开。若公公在闹房被抓住,要被人在脸上抹锅灰,并身背船板拉新儿媳满船跑。
新婚后三天,新娘由“全福人”陪下厨房,在事先传授刀法后,用三刀打八块豆腐,以示新娘心灵手巧。然后再由“全福人”撒一把筷子在案板上,让新娘右手一次抓筷子,以抓单数为生男孩,抓双数为生女孩,定头生子性别。
新郎结婚三天随新娘回家,受“十全”席招待,但在上第四道菜时,新郎必须起身先辞,否则会被人认为贪吃或不懂礼节。下午新娘临回婆家时,娘家亲属招待夫婿吃元宵,称为吃团圆饭。新娘在娘家临别时,必须带走一件自己穿过的贴身袄子,意为舍得娘老子,舍不得热袄子。
婚礼遇婆家有病人或男女八字稍微不合等,采用“小娶”形式,即由娘家主动将新娘送到男方船上与新郎成婚,待情形变化择好日子举行拜天地仪式,也较为简单。
新娘不得上亲邻船上。因船民多忌讳,认为新娘身上有“煞气”,上亲邻船上后会带来“晦气”。若犯此禁忌,婆家要给人家“开财门”。
四、现代婚俗
民国9年(1920年)后,怀远人行旧式婚礼者开始减少,新式婚礼出现。凡富裕人家婚礼,已雇用军乐队为之增添喜庆气氛,喜宴酬客一般是在酒馆设海参席。民国19年前后,受大都市影响,一些人婚礼程序趋简单,男女双方相爱,经家长同意,再找一位证婚人即可举办婚礼。富裕人家举行婚礼多租用大旅社,布置礼堂 、客厅、新房。迎娶时,凡在社会上有势力者都向机关或军队借用小汽车,在市内兜上一圈。新婚夫妻或者双方家长还出面在报上刊登启事。婚礼由证婚人主持,由媒人向来宾介绍新婚夫妻。新婚夫妻多合拍结婚照片,并与参加婚礼来宾同拍纪念照片。从简办理者,在报上常刊登“某先生某女士某日举行婚礼,礼仪从简,谢绝贺礼,望予鉴谅”之类启事。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的青年,则在教堂举行婚礼,除由牧师或神父作证婚人,并颂圣经、唱赞诗、祈祷、祝福外,其余仪式亦很简单。建国前,实行现代婚礼的人很少。
建国后,按现代婚礼结婚的人渐普及,程序趋简化。50年代至60年代,部分干部和工人曾举行过更为简便的茶话会式婚礼。60年代后,为抵制婚礼中出现的大操大办的风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多倡导并举办集体婚礼,也有的新婚夫妻采取旅行结婚形式。
进入80年代,城区青年男女恋爱和订亲不拘形式,但受旧式婚俗的影响,结婚时,一般人家仍基本遵循下列习俗:
喜期凑双。男女双方对结婚日期选择以阴历、阳历、星期三者全双为佳,如凑不齐,则以阴历为准。同时,注意避开双方父母出生月份和生日。定后忌改,因旧时有以此定终生之说。
结婚当日清晨,男家向女方下礼,沿用旧时“水礼”习俗。礼品亦大致相似,其中有的以大面包、罐头取代旧时所送的馒头、猪肉等。也有的不下水礼,是因为女家在女儿回门时须款待亲友或在饭店设宴,商定让男方出钱。一般男方下礼至女家,便带回新娘嫁妆。往返时双方均用鞭炮迎送。
与下礼发嫁妆的同时,新娘早起,由家人或女友陪同,找人做发型,化妆美容。部分新娘化妆,是以在较豪华的国际美发厅为体面。化妆归来待男家迎娶。
男家在下礼带回新娘嫁妆后,即发车迎娶新娘。一般人家用轿车一至三辆不等,少数人家多达五辆以上轿车,甚至用摩托车开路。新娘在轿车里脚下有云片糕两条,意为“步步登高”,沿用旧婚礼中“新人不走旧路”的习俗。新娘坐上轿车不经过来时所过的道路。
迎娶过程共燃放五挂鞭炮示礼,即轿车出男家一挂,至女家一挂,催妆一挂,发车一挂,至男家一挂。
迎娶到男家时间,讲究不超过中午12点。因此,喜日上午男女双方家中均十分繁忙。如遇新娘在女家上轿车缓慢,以鞭炮催妆无效时,则以过中午进婆家不吉利劝说,较为灵验。
举行婚宴多在饭店,新郎新娘穿西式婚礼服在门前迎客、敬烟。餐席上酒过三巡,向客人一一敬双杯酒,然后散发喜糖。客人参加婚宴后,去新房进行礼节性看望。也有新郎新娘的青年朋友留下闹房的。
婚后,依旧俗第三天回门。
结婚旅游,新婚夫妻多在婚礼后利用婚假进行,也有的在婚前旅游,兼为结婚购物。
进入80年代,在郊区农村,有以下婚俗:
盖房说亲。凡家中有几个儿子的农户必早作准备,建砖墙瓦顶或平顶房三间以上。女方说婆家,也把有无新房作为首要条件之一。
见面礼。男女经介绍初次见面称“相亲”,女方由亲属陪同前往男家。男方对女方以钱作礼,要在百元以上。
订亲礼。男女双方确立婚约,男方要为女方做全身衣服,两家开始互相往来,借此也告知亲邻朋友不再另提亲。日后如女方提出退婚,应退礼给男家,但男家主动退婚,则不向女家索回礼品或礼金。
索要彩礼。女方对男家订亲时,常索要彩礼。按当时物价计算,一般男家彩礼花费均在千元以上。贫穷农户在喜中唉叹:“新媳妇要十块钱一斤”。女方所以在婚前索要彩礼,是因当时农家除维持正常生活外,无财力购买耐用物品,借婚前索要彩礼,既可以一次添置家产,又免婚后添加,造成妯娌与姑嫂之间的矛盾。
城乡通婚。县郊农业生产乡村的女子,愿嫁到近郊的蔬菜生产乡村;近郊乡村的女子,愿嫁城里一般人家。乡村姑娘嫁城市人,彩礼从轻,礼仪随城市也从简。近郊一些乡村农户生活富于城里一般人家,但由于受旧时“乡下五条牛,赶不上城里光蛋猴”的观念影响,仍多愿与城里人婚配。
以上等等说言如有不到之处恳请各位雅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30
人生是短暂的,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总是要有所作为的.生活就是奋斗和收获,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应该是:不断的求索,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奋斗,尽管前进的路上有汗水,可能还有眼泪,但一定会在成功中获得快乐和享受.
第2个回答  2020-08-15
买很多吃的喝的!吃饱喝足之后再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第3个回答  2019-08-25
在感情的世界里,我们学到的最大的东西就是自我疗伤,但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心灵上的创伤,最好的疗养师又是时间,所以,只要自己思想不沉沦,不萎靡,保持积极的心态,会很快过去的。
第4个回答  2020-04-05
找一段新的感情、去淡忘那个伤口
或者、埋藏了那个伤口
去遗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