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人情世故:曹操和刘邦被骂时为何能hold住?

如题所述

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下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
——《菜根谭》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小不忍则乱大谋”。是的,翻开历史的画卷,凡是成大业者,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说,忍必是他具备的一种品格。能忍他人不能忍的耻辱,这才是真英雄。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受老儿捉弄之苦,都是忍耐力的深刻表现。
三国时候的“击鼓骂曹”的故事大家也许并不陌生。
三国时有一位非常出名的才子,名叫祢衡。曹操请祢衡,实际是想让他在军务上助自己一臂之力,不可否认,这样的动机是很好的。但错就错在,曹操请来祢衡之后,没有请他就座。生性高傲的祢衡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祢衡自夸才能,并挖苦曹操手下无能人。曹操也不甘示弱,他觉得自己大权在握,就要祢衡给他击鼓以羞辱祢衡,祢衡也不拒绝。击鼓应换新衣服,按规定仪式进行,可祢衡只穿随身衣服。祢衡到底是才子,尽管这样,他先是击了一曲《渔阳三挝》,曲子哀婉动人,感动得在座的人都掉下眼泪。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与其说曹操明智,倒不如说他宽宏大量。他给祢衡派了一个差使,去劝说荆州牧刘表前来投降,并派他手下的重要谋士荀彧给祢衡送行。
这一系列的事情,曹操都处理得很好。也是因为他善于忍,而收获更多。是的,在人生旅途中,学会忍耐,才能够抵得住大浪的冲击。让我们学会忍耐,并不表示自己软弱,而是坚强意志的体现,是自己处世成熟的标志。
同样,在职场中也要学会忍。职场如战场,很多人在里面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既要迎合领导意图,又要搞好同事关系,因此往往需要学习一些职场之术。
在职场中,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事情,就像是工作的调动、环境的变迁等等。面对着这样的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因小的不忍而乱了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意思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儿,如果一点儿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就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小地方搞坏的。另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忍”就是要会忍,也要有忍劲。
人生的路,曲折离奇,同时夹杂着酸甜苦辣。相信自己,学会忍耐吧,何必忙着为自己去解释。
一个公司的和谐气氛,是需要每个人以共同的意向去建造的,只要有一位同事在那里沉不住气,虽然只是一句语气较重的话,甚至只是一次小冲突,都足以破坏当场的气氛。而在职场内发生冲突的机会可以说比比皆是,你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能够做到“以和为贵”。
即使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使你代表了正义,在表达的时候,最好还是要客气一点儿。否则就有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意见分歧而变成冲突,很容易破坏彼此的合作关系。
无论你是多么正确,只要你与同事发生口角或争执,在职场内其他同事眼中,多多少少都会认为你脾气不好,就算对方比你差劲十倍。但是这次的事件,已经为你带来负面的影响,日后你稍有不悦神色,同事们又会猜想你“必然想再发脾气了”,有了先例,其他人就会不敢接近你。在工作上亦渐渐被孤立起来,在职场内,同事共处一室,人际关系处理得好是一项重点任务。
从一个忍字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理智、修养、气质、人格以及为人的做派。例如一些命运中的痛苦、危难或是一些不幸的遭遇,你能不能忍受?你的忍耐力有多大?对他人的某些粗俗无礼行为,你有没有忍让的雅量?对那些极为残酷的事情,你忍心硬着心肠去做或听之任之吗?还有在那些忍无可忍的事情面前,你是忍气吞声呢,还是拍案而起?这些也许都是我们在冲动的时候可以一触即发的表现,但是冷静过后,回过头来想想,事情真的有那么严重吗?而在反思过后,内心也会油然升起一丝悔悟。
而忍不可凡事都用,但在朋友之间,群体内部还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风格。
一个人能否成大事,这些往往与他的忍耐、忍受、忍让有很大的关系。后人在评论楚汉争雄时说,刘邦所以取得天下,项羽所以一败涂地,关键就在于能忍与不能忍的差别。这话虽说得绝对了一点儿,但也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气势汹汹。一天他捉来汉王刘邦的家人,绑缚阵前,先扬言:“汉王若不投降,就烹杀你的老子!”
但刘邦并没有因此而发火,更没有怒发冲冠,只是调侃地说:“我同你项羽曾经约为兄弟,我的老子也是你的老子。如果你真忍心烹杀老子,就请分给我一杯肉羹尝尝吧。”
听罢此言,项羽终于不忍心了……
因此在有些情况下,忍耐和忍让可以说是成大事不可或缺的修养。然而忍又不可到处乱用。该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可忍。而混入游戏当中,则也曼妙生辉。面对那些恶语相向的人,我们就不应该秉承忍让的态度。
曾经有一个官员,他地位显赫,自认为是虔诚而谦卑的佛教徒。
高官勃然大怒,愤怒地吼道:“你竟敢这样同我说话!”
然后高僧挺直了身体,微微一笑道:“施主,这便是骄。”
看到这儿,我们也许都会为那个官员的自大而发笑,但是,生活中,很可能你也同样进入过这种自我防卫的误区,因为自我防卫毕竟是人们一种本能的反应,它体现了人们保护自己免受威胁的倾向。例如,一个打网球友谊赛的运动员,连续丢了几分之后可能会暴跳如雷;一位经理在员工质疑其决定时,也许会大发雷霆;遇到别人批评你对书籍、音乐、电影、服饰等方面的品位时,你也许为此而感到非常愤怒。
关键的问题是,在生活中,大部分引发这种反应的事件也许并没有威胁到你的实际安全,而且令你动怒的绝大多数事情可能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那些只不过是冒犯了一些你自以为重要的事物。当然,有些情况下你做错了事情可能会受到贬低和责备,这时受到威胁的就不只是你的自我意识,可能连你的工作都遇到了威胁。然而,更常见的是,威胁到自我的那些失败、批评和嘲笑,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却还是让你烦恼不已。
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遭人误解不但不恼、反而注意不伤害对方的面子,理性地克制自己的行为的人,才是生活中的佼佼者,其品德才会受到他人的景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