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皇陵在哪里?元朝有多少位皇帝?

如题所述

元皇陵没有下落,元朝皇帝有11位(不算追尊),分别是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硕德八剌、也孙铁木儿、阿速吉八 、和世㻋、图帖睦尔、懿璘质班、妥欢帖睦尔。

一、元皇陵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数秦始皇为最侈,穷天下之力,倾天下之财,尽后宫之女而为之,高耸的陵冢数十里远即可看到,墓内还建筑各式宫殿,陈列各色奇珍异宝,汉、唐、宋、明、清诸帝陵也极为奢华。

唯独元朝的皇陵至今仍是一个谜,虽然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有一个成吉思汗陵,但那仅是后人设的一个祭祀之地;真正掩埋遗体的陵寝究竟在何处?至今仍无法弄清。

由于蒙古民族的安葬习俗和保密传统,要考察清楚元朝帝王葬地的确切地点便成为十分困难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地名、地貌的变化,语言翻译的局限,使元朝皇陵的地点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二、元朝君主

1、忽必烈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51年,蒙哥任忽必烈为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族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今洛阳)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

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

1259年9月,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

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确定以大都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

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统一全国后,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1282年(至元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

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庙号世祖。

2、铁穆耳

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即元成宗(1295年-1307年在位),元朝的第二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六位大汗。元世祖忽必烈之孙、皇太子真金第三子。母徽仁裕圣皇后弘吉烈氏。

至元三十年(1293年)封皇太孙,总兵镇守漠北。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其母阔阔真与大臣伯颜等人的支持下即皇帝位于上都大安阁。

元成宗在位期间,停止对外战争,罢征日本、安南,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

同时,发兵击败西北叛王海都、笃哇等,都哇、察八儿归附,使西北长期动乱局面有所改观。名义上成为其它汗国的宗主,四大汗国一致承认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国库资财匮乏,中统钞迅速贬值。曾发兵征讨八百媳妇(在今泰国北部),引起云南、贵州地区动乱。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鲁罕和色目人大臣,朝政日渐衰败。

大德十一年(1307年)驾崩,后继无人,埋下了元朝中期皇位争夺战的隐患。元成宗在位十三年,庙号成宗,谥号钦明广孝皇帝。蒙古汗号完泽笃可汗。

3、海山

孛儿只斤·海山(1281年—1311年),元朝第三任皇帝,蒙古帝国第七任大汗(1307年—1311年在位)。

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裕宗真金之孙、顺宗答剌麻八剌之子、成宗铁穆耳之侄。母亲是昭献元圣皇后答己,弟弟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海山早年在宫中受过一定程度的儒学教育,1299年受命出镇漠北,平息海都之乱。1304年被封为怀宁王。

1307年元成宗无嗣而崩,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发动政变,除掉了成宗皇后伯岳吾·卜鲁罕及她试图拥立的安西王阿难答,海山则自漠北率军南下,取得皇位继承权,并登基于上都。作为报酬,他册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

海山在位不足四年,却实施了许多改革。他标榜“溥从宽大”,大范围地封官赏赐,在中书省外另立尚书省,兴建元中都,推行理财政策,发行“至大银钞”和“至大通宝”,强化海运、增课赋税。

文化上,在崇信藏传佛教的同时延续宗教自由政策,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1311年初,海山驾崩于大都,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海山的所有改革措施未收成效便戛然而止。

海山去世后,庙号武宗,谥号仁惠宣孝皇帝。蒙古汗号是曲律汗。

4、爱育黎拔力八达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即元仁宗(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在位),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八位大汗。元武宗海山之弟,元英宗硕德八剌之父。

元仁宗早年从太常少卿李孟学习儒家典籍。大德九年(1305年),出居怀州,后助其兄海山登基。元武宗即位后封他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于武宗死时嗣位,年号皇庆和延祐。

元仁宗在位期间,大力进行改革,进用汉族文臣,减裁冗员,整顿朝政,实行科举制度,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复兴元朝。在位九年,死后并未传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传位其子元英宗硕德八剌。

元仁宗在位九年,庙号仁宗,谥号圣文钦孝皇帝,汗号“普颜笃可汗”。

5、硕德八剌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即元英宗(1320年—1323年在位),蒙古族,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元仁宗嫡子。

大德七年(1303年)出生,延祐三年(1316年)立为皇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即位,时年17岁,次年改元“至治”。

元英宗自幼受儒学熏陶,登基后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元英宗亲政后进行改革,并实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减冗官,监督官员不法行为,颁布新法律,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十九日颁布了《大元通制》。史称“至治改革”。

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国势大有起色,但新政却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驻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元英宗在位四年,享年二十岁,庙号英宗,谥号睿圣文孝皇帝,蒙古语称号格坚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朝皇陵何处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朝君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04
 元朝从1279年灭南宋,至1368年被明朝推翻,这么长的时间为何留下陵寝却鲜见经传呢?原来个中另有内情:蒙古贵族信奉“深葬不建坟”的习俗,因此元朝皇帝驾崩后,只留有墓(葬而无坟谓之墓)。后来被称为“八白室”的陵园建筑是后辈为祭祀纪念祖先所建。
  根据明人叶子奇《草木子》的记载,元朝皇帝驾崩后,一律不用棺椁厚葬,也不用陪葬物品,只以两根完整巨木,分别凿空成人形大小,合而为棺,将驾崩皇帝放入里面,然后将棺材涂上漆油,在棺材的中间和两头分别用黄金打造的箍固定。这三个黄金箍已算是最为奢侈的陪葬品,但其作用是替代钉子,好将棺木完整组合成一体。
  出殡时,将棺材埋入一个极深的土坑下,再用土掩埋,随后,用万马千骑将土踏平,不设任何纪念标志。但为了将来拜祭的需要,墓方位的记忆任务将由一头母骆驼来担任。其实施的手法甚为残忍,将相依相偎的一对骆驼母子牵来墓地,当着母骆驼的面,将幼骆驼杀掉,并埋在墓的旁边。母骆驼虽是畜生,但也懂得舐犊情深,颇有灵性,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它或许永远弄不明白爱子为什么平白无故地被杀害,却对惨遭杀害的爱子埋葬之地记得清清楚楚。士兵把这头对天长嘶、凄切哀鸣的母骆驼拉走,细心照料,以待他日的需要。
  处理完一切后,留下一些守军驻扎看守,待到第二年草木滋长,墓地不留下任何痕迹,才将守军撤走。至此,崩驾的皇帝才入土为安,含笑九泉。
  以后如要前往拜祭,便由痛失爱子的母骆驼引导,到了它流连哀鸣的地方,便知道先皇葬地所在。
第2个回答  2014-10-04
正元、明、清三代都定都北京,所以北京有许多明皇陵和清皇陵,但却没有元代的皇陵。这是为什么呢?这还要从蒙古人的丧葬习俗说起。早期的蒙古人流行"天葬"。人死后,死者亲属将其尸体放到荒郊野外,任凭鸟兽食尽或自然腐烂;也有实行露棺墓葬的,即把死者的棺木放置于地面,不掩埋;而最流行的一种葬法是土葬。土葬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土葬后起坟头,另一种是将尸体深埋地下,不起坟头,掩土后驱马踏平,然后种上草或树木,不留任何痕迹。元代的皇帝死后大部分是用后一种土葬法掩埋的,所以在北京没有元皇陵

元朝历代皇帝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始于太祖铁木真,终于元顺帝,共15帝。元朝是蒙古族的王朝,疆域宽广,但统治残暴,致使王朝短命。

元朝皇帝谱
太祖铁木真(1162-1227)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太宗窝阔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昭慈皇后----(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定宗贵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宪宗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成宗铁木耳(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武宗海山(1281-1311)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泰定帝(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文宗(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宁宗(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1320-1370)(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10-04
1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