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3-05-22
“人过三十不宜献血”没有科学根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教授 马明信 血液常被誉为“生命之河”,正常人一刻也离不开它。但是,对于献血,在民间却流传着“年轻人不应该献血,尤其是还没有结婚的人”、“人过三十不宜献血,否则易患高血压或贫血”等种种说法。为此,山西省的刘心宇等读者感到有些纳闷,献血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应该说,上面的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说明许多人对于献血缺乏更多的了解。事实上,我们国家对献血极为重视,也为之做了大量工作。为了规范献血,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2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并于1998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至今,对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证作用。 什么是献血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献血就是由健康成年人献出少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超过400毫升)血液去挽救他人生命的一种高尚行为。 那么献血会不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育呢?科学研究表明,正常成年人体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左右,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血液4000毫升,在一般情况下,约有20%~25%的血液在体内备而不用,只有当特殊情况下才释放出来参与血液循环。我们一次献血200~400毫升,才只占总血量的5%~10%,显然对身体是没有影响的,而且献血后人体能迅速恢复血液的相对稳定,如血液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可由组织液渗入血管内,1~2小时就可得到补充,血液中的蛋白质则由肝脏合成,200毫升中的蛋白量只相当于6个鸡蛋所含的蛋白量,很易补充。同时正常人体每时每刻都有一定数量的血细胞衰老死亡和不断有新的补充,不献血时血细胞会照样衰老死亡,献血后反而刺激人体造血功能更加旺盛,使血液更具活力,尤其是对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因此适量献血对身体还是有利的,是一件利国、利民和利己的大好事。所谓“年轻人不应该献血,尤其是还没有结婚的人”和“人过30岁后不宜献血,否则易患高血压和贫血”等说法是无科学依据的。 当然身体不符合献血条件的人,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或贫血等,是不宜献血的,献血对这些人的身体可能会有不利的影响。 相关链接 中年人最宜无偿献血 从保健医学的角度讲,中年人最宜于进行无偿献血。人到中年造血功能逐渐下降,并且运动量减少,身体代谢趋于平衡,容易发胖,易出现血铁、血脂、胆固醇等指标超标,血液黏稠度过高、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健康的中年人如果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适量献血,可以减少血液内的各种成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流加快,还可以刺激骨髓等造血器官保持旺盛的造血功能,增加血液中年轻细胞的比例,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 美国专家的研究成果显示,非献血者当中已知有心脏病史的人超过1/4,在献血者中此比例只有8.5%,献血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远低于非献血者。英国科学家还发现,男子经常献血可降低血铁含量,因此具有防癌作用。妇女在育龄期每次月经会丢失一部分铁,但绝经后身体内的血铁含量会迅速增高,进行保健型献血有利于保持血液中各项成分指标的稳定正常。 献血能预防心脏病 研究证实,献血不但无损健康,反而可以预防心脏病。这种对献血的新见解,是芬兰专家们通过对自愿献血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后发现的。他们指出,成年男性中的每年定期献血者,很少患心脏病,而从不献血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要比前者高出2倍以上。英国营养基金会科学部主任玛格丽特的研究,也得出与前述相近的结论。献血能预防心脏病的原理是什么? 专家们解释说,健康人,特别是健康成年男性,血液中的含铁量和含铜量,都明显高于其它人。血液中过剩的铁和铜元素,都有加剧血中脂肪氧化的作用,而血脂氧化恰恰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因素。定期献血,可以降低血中铁、铜元素含量,而献血后经常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的食物,又能起到抗血脂氧化的作用,故献血者心脏病发生率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