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有求必应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都有哪些特征?

如题所述

自从为人父母后,感觉焦虑了很多。更多的不是来源于孩子本身,而是在网络上刷屏的毒鸡汤,尤其《月薪3万,却承担不起孩子一个暑假》这类的文章,总是时不时就出来刷一下存在感。

如果认真去了解身边那些父母,你会对这样的现象有更切实的感受。

不论家庭条件好还是坏,所有人都在拼尽全力为孩子付出。尤其孩子上学之后,各种兴趣班、补课班,一个不落,看到别人家孩子报了,总觉得自家孩子不报就会落后。

为了孩子能上私立小学、中学,家长们更是咬紧牙关工作,卖房买学区房。

可以说,绝大部分父母,都在为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透支自己。最能概括这种现象的一句话,大概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了吧。

于是,在生活上对孩子的要求几乎也是有求必应,孩子真正想要的,买!别人家孩子有自家孩子没有的,买!

有时候父母也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把孩子宠得有些过分了?有没有溺爱之嫌?可每当看见孩子心满意足的样子,又觉得孩子还小,宠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父母付出越多,孩子越不满足。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父母会发现和孩子之间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矛盾。

不仅是物质上的,有时只是一个小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立马发脾气,而且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

其实,这就是孩子陷入棘轮效应的表现。

棘轮效应最初运用在经济学上,而后逐渐转变到了心理层面上。

一位经济学家曾经提出过这样一项关于人类消费心理的调查: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都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从前的消费水平,以及现在自己所处的环境。

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以前的消费水平都比较高的时候,今后他很可能会持续这样的高消费状态。反之,如果一个人从前的消费水平比较低,即使他今后有机会和能力承担高消费,也会一直处于相对低消费的状态。

这种消费心理类比到孩子的需求心理上也是如此,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大部分需求都无条件满足,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觉——自己的需求会一直被父母满足。

当一件事成为常态,孩子遇到一次不满足时,就会表现得十分抗拒,因为他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

也许父母并未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超出了正常的范围,但当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并且已经会为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发脾气时,就有些为时已晚了。

有句话叫“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不讲理”,话糙理不糙,这样的孩子,价值观已经与大部分人不同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那个认为父母给的生活费太少,而发帖抱怨的大一女生。

从女孩帖子里的内容可以看出,从小到大母亲在她的教育上都很舍得投资,这让他形成一种奇怪的心理:妈妈的爱就是金钱上对她的有求必应。

每月2000生活费,在大学生中应该不算低了,但她不考虑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而是大义凛然地批评父母小气。

最终表示,自己希望妈妈能每月给4500元生活费,因为她不想吃食堂,想买很多东西和宿舍的人攀比。

这就是父母有求必应,导致孩子价值观腐蚀的一个典型例子。

不怕人穷,就怕心穷,父母千万要引以为戒。难以想象,如果父母仍旧不给她钱,或者不能给她那么多钱,遇到一些来快钱的方式,她能不能抵抗住。

一.父母自己要摆正心态

生活中容易对孩子溺爱的父母,大都存在这样错误的心态:认为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一切以快乐为上,不能太过苛刻。

而事实上,他们认为孩子的快乐与物欲是绑定在一起的。

哪怕父母自己对孩子无私、不计回报,但对孩子来说却未必是件好事,他们习惯了接受父母不计一切的付出,自然就不会有感恩心理,变得麻木,长此以往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很容易招致嫌弃。

我相信,父母也不希望自己对孩子的爱,最后反而演变成“毒药”吧。

还有一些把孩子当做家庭全部的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甚至不惜砸锅卖铁。

对于一些经济水平低的父母来说,这样做是不得已;但对于经济情况一般的家长来说,完全没必要这样。

尽管家长都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但也要把握一个正确的尺度。学会拒绝孩子,才不会让他挥霍无度。

二.给孩子做正确的金钱教育

在卡耐基的《不要为工作和金钱而烦恼》中这样写道,人类70%的烦恼。都与金钱有关。可悲的是,人类在处理与金钱有关的问题时,常常表现得意外盲目。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金钱观养成是件水到渠成的事,年龄大了自然就懂了;还有的父母羞于自己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尽量不和孩子谈钱,甘愿付出一切。

但长远来看,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毫无益处。

参考这两点技巧:

1)让孩子知道钱是怎么赚来的

正所谓“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如果孩子懂得赚钱不易,自然就会主动珍惜钱。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多达64%的孩子,都不知道父母的钱到底是怎么赚来的,更不知道父母赚钱到底有多不容易。

父母可以平时跟孩子谈谈自己的工作,或者带他体验一把赚钱的生活。真正让孩子参与进去的教育,带来的效果往往是最直观的。

2)培养孩子的消费和储蓄意识

金钱教育要从小做起,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金钱的支配权。比如小额的压岁钱或是平时的零花钱,既然给了,就不要过问。

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和储蓄意识。比如告诉孩子喜欢的玩具,需要自己攒钱买,谁的钱谁心疼。

父母越对孩子花钱这件事看得紧,孩子的金钱观越难建立起来。

不管怎么说,父母想给孩子世界上最好的,这种心理无可厚非,但也要真正思考自己这么做是不是对孩子好。

不要觉得别的孩子有的自家孩子没有,就会让他自卑。对一些超出家庭承担范围,以及实在没必要的消费,还是要适当拒绝孩子,并让他明白其中的理由。

经济条件还可以的家庭,在孩子的花费上,比例不能占据80%以上。否则,很容易让孩子陷入棘轮效应,触发那位发帖的大一女生的心理。

不要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到头来还遭埋怨,这是一种可悲的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4
这样的孩子几乎是一个长不大的人,养成的性格其实非常的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步入社会的话,就会受到严重的毒打。
第2个回答  2021-02-24
三观正且有职责心:母亲的性情关于孩子的终身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一个妈妈具有正确的三观更有利于孩子成才。
有担任有职责感:妈妈们还得从本身的教育出发,修正自己的三观,把自己有职责有担任的一面展示给孩子,给孩子建立正确的杰出的榜样。
活跃向上的生活情绪:除了美丽的容颜具有常识和和才华的女人也具有很大吸引力,而作为一个母亲则更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和开展。
第3个回答  2021-02-24
自负,总是认为自己配得上所有东西,觉得没有什么他得不到。习惯了索取,忘记了付出,一味地要求父母,并不会为父母考虑一下。与同伴多为狐朋狗友,难有可以信任的朋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