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大清向十一国宣战,为何只有八国出兵?

如题所述

  这里要注意几个史实。


  第一个史实,宣战和战争爆发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1900年年初义和团运动在北京发展起来后,各国就不断进行外交压力和武力威胁,要求清政府剿灭义和团;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帝国、意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从5月份起,各国就已经开始强迫清政府允许各国军队进入使馆区保护使馆,同时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联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征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进攻中国的战争爆发。6月11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一路上遭到义和团不断反击。6月14-18日,义和团阻击联军的廊坊大捷。6月21日的御前会议之后,慈禧太后下了《宣战诏书》。

  请注意,宣战诏书出台时,八国联军已经攻击到了天津,所以,不是因为慈禧太后发布了《宣战诏书》,然后八国才组织联军来侵略中国,而是八国侵略在前,几乎快到了北京时,慈禧代表清廷才发布了《宣战诏书》。


  第二个史实,《宣战诏书》是怎么回事。

   《宣战诏书》原文:

  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遵我约束。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我国赤子,仇怨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毁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朝廷仍不肯开衅,如前保护者,恐伤吾人民耳。故一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吾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夙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然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日公然有社士兰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危词恫吓,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

  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肆兵监器利,自取决裂如此乎。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戴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恩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无所。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抗慨以示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鞑伐,一决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馀省,人民多至四百馀兆,何难减比凶焰,张我国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儴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勋。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朕即刻严诛,绝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实有厚望焉!


   从这长篇大论中,我们没有看到提及任何国家的名字,反而是不断号召民众群起反抗外来侵略,对所谓“苟且偷生、临阵退缩、甘当汉奸”的人要严厉惩罚,实际上这更像是一个对内的动员令——不过,对比甲午战争对日宣战诏书:


  《甲午战争对日宣战诏书》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近十数年,该国时多内乱,朝廷字小为怀,叠次派兵前往戢定,并派员驻扎该国都城,随时保护。本年四月间,朝鲜又有土匪变乱,该国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当即谕令李鸿章拨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嗣又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种种要挟,难以理喻。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讵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晓然于朝廷办理此事,实以仁至义尽,而倭人渝盟寻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以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致干罪戾。将此通谕知之,钦此。

  

  这篇文字就明确指出了日本的国名,同样有对内的要求。所以说清政府的《宣战诏书》模板都差不多,尽管看起来更像是对内的动员令,但是确实是宣战诏书,这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我们再来回答为什么另外三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没有参加联军。

  为什么大家一直说,慈禧是对十一国宣战呢?因为慈禧在《宣战诏书》里没有提到任何具体国家,只是以“彼等”“彼”来代表,而且将宣战诏书递交给了当时在中国设立有使馆的十二个国家,英、美、法、德、俄、日、奥匈帝国、意八国外,还有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同时也给当时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赫德送去了一份,共计十二份。

  所以,才有了“慈禧对十一国宣战”、“慈禧对万国宣战”、“慈禧对全世界宣战”的说法。

  1900年8月中旬,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

  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由印度人组成,还包括香港及威海卫华人)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组成),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略地,扩大征伐。

  9月,俄军在攻占秦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

  10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法、德联军在侵犯井陉、娘子关一带时,受到清军刘光才部的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

  八国联军中,真正的主力是日本和俄国。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英、法、德、意大利、奥匈帝国、美几乎都派了军队。

  1900年的欧洲在干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在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

  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俄法同盟建立,随后在1904年英国也加入了这个同盟,协约国集团形成。1914年,一战爆发。

  比利时和荷兰可以说是处于风口浪尖上,自顾尚且不暇,没精力到远东来。

  西班牙则在两年前的1898年美西战争中败给了美国,古巴获得独立,西班牙向美国割让了波多黎各、关岛并廉价出售了菲律宾(2000万美元)。西班牙丧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国际大国地位不复存在。因此,在1900年,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向遥远的东方再派出远征军。

  而欧洲那些派了军队来的,正是十几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也是当时世界上几个自认为大国的国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只有八国派的出军队,但辛丑条约是跟十一国签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