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个人简介?

如题所述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市(福州市长乐区)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扩展资料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

冰心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9
冰心是中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她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在私人感情方面,她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和才女林徽因之间的矛盾,之前我们也讲到过那篇颇有讽刺意味的文章——《我们太太的客厅》。除此之外,冰心还有一本特别有意思的散文集,叫做《我的老伴吴文藻》,里面记录了她与丈夫吴文藻五十六年来的点点滴滴。今天,我就以这本书为依据,来和大家讲讲冰心最被人们忽略,也是最让我羡慕的爱情故事。
1923年8月,冰心因为成绩优异,被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录取,然后便踏上了去美国西雅图的邮轮。上船之前,冰心在贝满女中的同学吴搂梅写信给她,希望她能在船上找到与她同去美国的弟弟吴卓,于是上船后冰心就托自己的同学许地山去找吴卓,谁知许地山一时糊涂,没听清楚名字,把吴文藻给带来了。两人见面对话了几句后才知是找错了人,冰心性格大方,不好直接让他回去,便邀请他一起参与当时正在和同学玩的丢沙袋游戏。游戏玩完了,他们就就倚在船栏上看海闲谈,聊各自的理想,聊各自的生活。
吴文藻问冰心去美国学什么,冰心说她想选修一些英国十九世纪诗人的功课,吴文藻就列举出了一些英美评论家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问她看过没有,刚巧冰心都没有看过,吴文藻便说:“你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那年冰心虽然才二十三岁,但诗集《繁星》和小说集《超人》都已经出版,在文坛上她已有了不小的名气,别人见到她都是客客气气的说“久仰、久仰”,像吴文藻这样直言不讳进言的她还是第一次见到。当然,也正是因为吴文藻的这几句话,让冰心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之后冰心收到了许多同学写的信件,她给其他朋友都是用明信片,寥寥几句就打发了,却唯独回复了吴文藻一封信。我想,也是从那时开始,吴文藻对她来说开始与众不同了。吴文藻喜欢读书和买书,每次看到有关文学的书,就会在自己看过后寄给冰心,冰心每次看过后也会写这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然后再寄回吴文藻,两人因为这点的相通,便开始了长期的书信往来。后来,冰心去康耐尔学习法语,结果刚巧吴文藻大学毕业,为读硕士也要在康奈尔补习法语。那个暑假,他们经常一起游山玩水,之间的感情也在这点点滴滴中建立起来了。
有一天,书呆子吴文藻终于鼓起勇气问冰心:“ 我们可不可以最亲密生活在一起。”这句话是笔者最喜欢的民国情话之一,很难想象出吴文藻这样一位羞涩的学者竟也可以说出这么甜蜜的话来!在经过冰心父母的同意后,1929年6月15号,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举行了婚礼。婚后,虽政局动荡,但两人依然过得幸福甜蜜,牵着彼此的手走过了半个世纪。1985年吴文藻逝世,1999年孤独了14年的冰心也与世长辞了,去世后,两人骨灰合葬,生生世世陪伴在了彼此身旁。在歌曲《从前慢》中有一句歌词:“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觉得,这句话来形容冰心与吴文藻的爱情再合适不过了。
大家怎么看冰心和吴文藻的爱情?你们觉得冰心是民国最幸福的才女吗?欢迎在下方与我们一起讨论。
文/慕思
原创文章,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