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讨伐西夏时形势一片大好,为什么会败给西夏呢?

如题所述

宋神宗之所以会在对战西夏中失败,主要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后勤事务。宋神宗对西夏发动了两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因为深入敌方,后勤被西夏截断,导致军队缺乏食物,最终损失了四十余万人马。第二次是据城而战,但是缺乏水源,最终军队损失二十余万人马。两次战争的失败令宋朝伤筋动骨,同时也令宋神宗心灰意冷,失去了再战的心。

 

宋朝对西夏的第一次战争,是出于西夏内乱时期,可以说时机把握的十分到位。当时西夏的皇帝被西夏的皇太后囚禁了起来,内部正十分的混乱。宋朝的大臣看到这种情况就上奏宋神宗,说现在是攻打西夏的最佳时机。

 

于是宋神宗派遣大军趁机攻打西夏,在初期很快就拿下了西夏的很多城池,眼看西夏就要攻破,西夏内部十分的着急。这时候西夏内部的一名老臣经验丰富,看到了宋朝军队的短板,于是建议西夏的皇太后,诱敌深入,然后派遣轻骑兵绕到后方阶段宋朝的后勤部队。

 

然后宋朝的几十万大军被迫屯兵在西夏城下,而当时又处于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又没有足够的食物补充,导致战斗力迅速的下降,饿死了大量的人马。最终宋朝的部队不得不撤退,在撤退过程中面对西夏的军队更是无力应敌,最终损失了四十余万人马。

 

不过这次战争虽然失败,但是宋神宗并没有就此放弃攻打西夏。在1082年又再次发动战争,这次的战争则吸取了上次战败的教训,在战争前沿建造了一座城池,作为根据地,可以令宋朝的大军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这座城池有着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没有水源,城池周边没有河流,在城池中挖掘水井也是挖不到水。而西夏方面也是以举国之力对抗宋朝,发动了三十万大军与宋朝交战。最终双方损失惨重,而宋朝由于水源问题导致渴死的人马损失过半。这一战令宋朝彻底的伤筋动骨,没有了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

 

综合而言,宋神宗虽然在讨伐西夏的时候占据了大好的形势,但是由于对战争最重要的后勤缺乏相应的支持,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可以说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因为当时宋神宗军队已经打下几个城池,对自身的兵力也是有所损失,在继续往下打,不仅路途长远,而且兵力日渐衰退,到最后吃败仗,败给西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宋神宗太过主观考虑西夏有内部矛盾,想趁此机会,来个渔翁得利,但是这战线拉得太长远,并没有考虑这场仗实际打下来不是绝对胜利的。

先前的几个城池,被宋神宗军队一举拿下,更加强了宋神宗想要打败西夏的信心。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那时宋神宗部队也已经出现了疲势,再这么长途跋涉,前去攻打西夏,久而久之,无异于送上前去,给人宰割。更何况,西夏的兵力,和宋神宗的也相差无几,士兵们已经非常劳累了,无心恋战的军队,自然不可能胜利。


这场仗说到底就是宋神宗自己私心,加上后来又到了严寒的冬季,还是一意孤行,势必要把西夏打下。在靠近西夏的横山建立一个名为永乐的城,为的就是当做攻打西夏的前沿阵地。

西夏也不再纠缠内部斗争了,这时大敌当前,先要一致对外,于是主动派兵到永乐城,和宋军直接开打。

说到这个永乐城,偏偏在战役最吃紧的时候,又出现了城内供水不足,导致许多人因没有水而渴死,加之西夏军队步步紧逼,宋军打败,仓皇而逃。至此,宋神宗想要攻打下西夏的愿望,只能成为泡影,损失惨重,人力、财力尽失。郁郁不得志的宋神宗,虽然还是心心念念想要攻打西夏,但是宋军急需休养生息,已无法再次赴远作战。

第2个回答  2020-09-16

宋神宗讨伐西夏的时候,的确是形势大好,一来说通过王安石的变法,国家经济富裕且兵强马壮。二来说对外已经除掉了西夏的帮手,而且那时候西夏还有内乱。但是为什么还是输给了西夏呢?我认为主要是这两点:第一、宋神宗主动上门本就有劣势,而且恰逢冬季来临,宋军自然有些扛不住。第二、西夏将领计谋高,而且士兵也是尽心竭力的反抗。

当时宋神宗之所以会出手,除了自己多年来想搞定西夏的心愿支撑以外,主要还是觉得自己赢面很大:自己军队军力、经济能力能支持自己随时出兵,但是西夏除了没有好帮手,还在内讧,逮住这样的好机会,宋神宗自然是想出手灭了西夏。于是宋神宗一声令下,五路大军同时开拔,大军渐渐逼近西夏,一路上也的确战绩辉煌。

但是没想到的是,西夏太后听取身边老将的建议,狠手出击,找准机会围困了西夏主力,在外援不到,自己又粮草有限的情况下,宋军本就坚持不了多久。而且还正好遇上了冬天,气候的变化更使得军心不稳,最后只能战败而归。不死心的宋神宗第二次派出军队讨伐的时候,又遭遇了类似的情况:还是被围,然后水源不足,缺水导致士兵丧失战斗力。

可惜宋神宗一片雄心壮志,却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这里除了西夏军强悍以外,自身准备不足也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第3个回答  2020-09-18

宋神宗赵顼曾经两次讨伐西夏,而且两次形式都是一片大好。但是两次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是因为粮食不足再加上冬天的原因,第二次是因为水源的问题。在这两次大败之后宋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再也没有征伐西夏的实力了。

对于宋朝大家应该都是非常的了解,宋朝在建国之后还是非常强盛的。在1067年仅仅19岁的赵顼登基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宋朝第六位皇帝,也就是宋神宗了。宋神宗赵顼自幼胸怀大志,他知道自己祖辈想要开疆扩土,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他想要一雪前耻,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宰相,通过变法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在1081年西夏发生了内乱,宋神宗决定利用这个机会,一群灭掉西夏。宋神宗派出共计四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同时进攻西夏,刚开始计划很顺利。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战线不断地被拉长,粮道又被西夏的军队截断,随着冬天的来临,五路大军不得不败退,最终损失20万大军与不计其数的役夫。

不过这一次的失败并没有使得宋神宗灰心,在1082年宋神宗再度决定讨伐西夏。并且在横山建造了一座城池用以防守西夏,也就是“永乐城”。西夏在得知宋神宗决定发起战争的时候,梁太后亲自带兵出征,倾尽全国之力来攻打永乐城。而宋神宗也并不示弱,在永乐城双方爆发了一场大战,但是在铸造永乐城到时候没有考虑到水源的问题,使得永乐城缺水,最终导致永乐城被攻破,宋军死亡人数不计其数。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宋神宗彻底放弃了对西夏的征伐。而西夏在这场战争当中也损失惨重,无力再与宋朝发起战争,于是两国恢复了和平。

第4个回答  2019-12-05

宋代宗宗上台后,为了改变北宋贫弱的现状,他指定王安石进行改革,并计划消灭西峡,统一西北,此后,宋神宗发动西河开疆,经过几年的经营,他终于收复了西河、何、陶等6个都道府,这是他最初设定的目标。

然而,宋朝皇帝宋宗宗在抗击西峡的斗争中被打败,遭受了巨大损失,也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1067年,19岁的赵旭继承王位,成为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宋神宗虽然年轻,但从小就有远大抱负,”他知道自己的祖先下定决心要吞下灵武,数一数战败的士兵。宋神宗登基后,任命王安石为总理,积极改弦易辙,实现富国强军的目标,那现实是残酷的!宋沈宗的战略计划是“先西,后北”,首先解决西峡,然后派军北上,再收复雁云十六州。因此,宋任命王少发动“西河之战”,切断了西峡的右臂,很快就实现了。

之后,皇帝把注意力转向了西峡,1081,西峡发生了民变,西峡皇帝李兵经常被囚禁,宋神宗也很高兴,他认为他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一举杀死西峡,为此,宋神宗调集了大批兵力,分为五个部分:李显布出西河路,钟戈布出开颜路,高遵玉出环青路,刘长佐离开靖远路,王忠正离开河东路,五路军有40多万兵力和几十万军人,在战争的支持下,宋军一度取得胜利,先后在多个城市工作。

然后,西峡皇后听了老兵的忠告:“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清除荒野,即使是深沉的,在精神上聚集士兵的力量,并派遣轻骑兵复制和切断交通,士兵们没有食物,但他们被困在没有战斗的地方。”结果,在宋军这座强大的城市下,粮路又被切断了,随着冬季的到来,损失惨重,最终五路军被迫撤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