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如题所述

缓坡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坡底、坡中和坡顶。坡底处于缓坡带的低部位,大致以外侧第一排顺向断层为界。一般在坡底发育有逆牵引背斜、断块、岩性等圈闭,可以形成相应类型的油气藏。坡中与坡顶大致以超覆、退覆带为界。坡中圈闭最发育,一般有潜山、披覆背斜、断鼻、断块、地层、岩性圈闭等,形成相应的油气藏。油气最富集,灌满程度高,油质好。坡顶一般发育有地层、岩性、稠油封堵圈闭等,形成相应的油气藏。但保存条件较差,油气运移距离较远,油质相对较差。现就缓坡带的坡底、坡中和坡顶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概述于后。

1.坡底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

坡底地层岩性油气藏比较单一,发育有断层坡折带控制的岩性油藏,如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在东斜坡带低部位产生一条与边界断层相向而掉的平衡断层。沿断层的走向在地形上形成一条断层坡折带。在断层坡折带的下方,发育了腾一段下部湖底扇岩性油气藏(图8-6)。

另外,还发育有来自陡坡的物源在缓坡带形成上倾尖灭圈闭或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如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西坡洪10井阿尔善组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等。

图8-6 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过林5井油藏剖面图

2.坡中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

坡中地层岩性油气藏发育,类型丰富。发育有受反向基底断层控制的潜山构造带,如前文所述的冀中坳陷苏桥潜山构造带,“混生、古储、中堵”的潜山油气藏。

发育有受古地形和岩相带控制的粒屑灰岩和生物礁岩性油藏。前者如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周清庄—王徐庄粒屑灰岩岩性油气藏(图8-7、图8-8)。它位于歧口凹陷的西北部,北大港和南大港两个断裂构造带之间的平缓的缓坡带上。在缓坡带的鼻状构造上发育了一系列沙一下亚段粒屑灰岩,上倾方向往往为储集性能较差的岩性致密带遮挡,从而形成粒屑灰岩岩性油藏,环绕凹陷呈半环状分布,已发现了周清庄、歧25、歧26、歧647、王徐庄等油藏(翟光明等,1996)。

又如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北段的高升油田沙四上亚段高升油层。在斜坡的鼻状构造背景上发育了一套以粒屑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次为泥晶白云岩、钙质页岩和油页岩的滨浅湖相半封闭湖湾相沉积。浅灰色粒屑灰岩与泥晶灰岩互层,夹少许泥晶白云岩及绿灰色泥岩薄层,累积厚度一般小于20m,最大单层厚度8.5m,分布稳定。以超覆式沉积在沙四下亚段玄武岩和泥岩之上。

储层主要为粒屑灰岩,其次为泥晶灰岩和泥晶白云岩。粒屑灰岩结构以团粒为主,其次是生屑结构和藻团粒结构及少许鲕粒(多为薄皮鲕)。其矿物成分主要为原生泥晶方解石,其次为亮晶方解石和陆源碎屑泥晶。粒屑直径大小为0.05~0.2mm。储集空间类型为孔隙和裂缝,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粒间溶孔,其次是骨壳遮蔽孔和粒内溶孔。孔隙度一般在23%左右,渗透率一般在0.1μm2以下。

粒屑灰岩的分布明显受湖岸线和水下隆起的控制,一般沿湖岸线呈条带状分布;沿水下高隆起腰部呈环带状分布;沿水下低隆起顶部呈片状分布。如高升油田的高一区高1鲕滩(长4km,宽1.5km)和高二、三区高3 鲕滩(长4~5km,宽约2km)就是沿高17—高23水下高隆起两侧呈环带状分布。从而形成了粒屑灰岩岩性油藏。

图8-7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周清庄—王徐庄粒屑灰岩油藏分布图

(据胡见义等,1991)

1—Ⅳ油层超覆线;2—Ⅲ油层超覆线;3—Ⅱ油层尖灭线;4—Ⅰ油层尖灭线;5—油层分布范围油藏名称:①周清庄;②歧25;③歧93;④歧26;⑤歧49;⑥歧647;⑦王徐庄;⑧歧15

图8-8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歧26井沙一段粒屑灰岩油藏平、剖面图

(据胡见义等,1991)

后者,如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平方王沙四段生物礁油气藏。该油藏是在斜坡背景上的下古生界基岩台地上,古近纪早期,沉积了孔店组和沙四下亚段的砂砾岩和砂岩。沙四段沉积晚期本区仍处于水下台地,陆源碎屑少,水域清澈,温度和含盐度适中,龙介虫属和中国枝管藻等造礁生物大量繁殖,形成礁灰岩体。沙四段沉积末期,该区再次抬升并露出水面,使礁体顶部遭受剥蚀;同时,由于风化淋滤和后期白云岩化作用,使礁体溶蚀孔隙极为发育。沙三段沉积时又复下沉,该区又重新被湖水淹没,礁灰岩剥蚀面之上超覆沉积了沙三段湖相暗色泥岩,成为良好的盖层,从而形成了生物礁油气藏。油井的产量高,曾出现5口日产千吨的高产油井(童晓光,1984;马力等,1988;王秉海等,1992;李丕龙等,2004)。

受坡折带控制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如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东部缓坡带木日格腾一段湖底扇砂砾岩体上倾尖灭岩性油藏。在紧邻木日格构造的北部苏布鼻状构造,受褶皱坡折带的控制,在鼻状构造的南翼找到了腾一段湖底扇砂砾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在鼻状构造的北翼又找到了来自陡坡的物源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上倾尖灭的岩性油藏(图8-9)。同时,在北部侵蚀坡折带下面,即下白垩统腾一段与阿尔善组之间的不整合面的下面,由于阿尔善组遭受强烈的剥蚀、风化、淋滤,使早期形成的阿尔善组扇三角洲砂体储集性能得到了改善。从而又在侵蚀坡折带的下面又找到了阿尔善组地层不整合面油气藏(费宝生等,2004)。

受构造和沉积岩相带控制的上倾尖灭岩性油藏,如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双河渐新统核桃园组上倾尖灭岩性油藏。泌阳凹陷为南断北超凹陷,来自南部物源的扇三角洲砂体,楔入烃源层中,自东南方向向北西方向向缓坡带超覆;在缓坡带发育一个鼻状构造自北西向南东倾伏,渐新世廖庄期后期区域抬升,从而形成了上倾尖灭岩性油藏为主的双河大油田。

图8-9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苏布油藏模式图

由此可见,坡中地层岩性油气藏十分发育,且油质好。

3.坡顶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

坡顶地层岩性油气藏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发育有地层不整合油藏、地层超覆油藏及岩性油藏等。如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部缓坡带坡顶地层不整合油藏分布十分普遍,如曙光油田坡顶地层不整合油藏分布在古近系与新近系不整合面附近的古近系中,顶底板为非渗透层,不整合面附近为稠油封堵(图8-10)。另外,在坡顶还发育有地层超覆油藏,如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东坡太15地层超覆油藏等,以及上倾尖灭岩性油藏,如泌阳凹陷双河油田等。

图8-10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曙光油田杜家台油层油藏剖面示意图

(据李杏,198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