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的历史

求起源到现在

       苏州河之名,始于19世纪中叶上

苏州河

海开埠后,部分爱冒险的外国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吴淞江直达苏州,就顺口称其为“苏州河”。到1848年,上海道台麟桂在与英国驻沪领事签定扩大英租界协议时,第一次正式把吴淞江写作了“苏州河”。由此开始,“苏州河”之名逐渐流行。 [4]  但当时河名确指并未明确,在民间也有多种说法,2004年初出版《上海通志》确指为上海境内的河段。

      远在上海建县以前,苏州河就已经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影响。公元219年,孙吴政权在现上海青浦区白鹤镇一带吴淞江南岸建造“艨艟巨舰”(大型船舶)青龙舰,带起一座发达的经济中心城镇青龙镇。唐天宝年间,青龙镇已因“依海枕江,襟湖带浦”而逐渐兴盛,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史载日本、大食(泛指阿拉伯地区)、阇婆、三佛齐(印尼)、交趾、新罗和高丽等国的船舶,当时经常驶往青龙港。北宋致和年间(公元1113年)青龙镇“烟火万家,衢市繁盛,人文荟集,风景迷人”,建有36坊、22桥、13寺、7塔、3亭,还有学校、仓库、税场、酒务、酒肆、茶楼等等。各方达官显要、蕃商巨贾、骚人墨客纷纷到此游历、居住,盛况“可与南宋京城临安相媲美”。青龙镇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吴淞江。

纵观苏州河两岸,自华漕以下直至河口,老工业建筑与相关的商业物流服务建筑鳞次栉比,如今已成为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最好见证。它们的功能布置、建筑形态、工程材料、细部装饰中,无不蕴藏着丰富的经济、科技、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密码与价值,向今人、后人展示上海城市历史文化。其中许多建于上世纪初甚至前世纪的产业建筑,至今仍完好地保留。除工商建筑外,还有大批社会服务性综合性建筑。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苏州河沿线(不含外滩与北外滩)列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优秀近代保护建筑的,就有40多座,此外还有数百座建筑已被公认为具有保留价值。

苏州河文化中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天后文化”。“天后”,即“妈祖娘娘”,是中国道教中一尊地位很高,又具浓烈民间色彩的神祇。上海有多处以供奉妈祖为主的神庙,但唯有位于苏州河、河南路桥堍的天后宫,规模、形制、影响最大。因为这不光是民间纪念妈祖的处所,也是清廷末年试图改革维新、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发展经验的一个特设机构。

苏州河沿岸的园林、书画、出版、教育、电影等文化事业也相当发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9
20世纪中期那一场改造中国的革命,又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工业化的理想与期望,使许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吴淞江下游大致从北新泾经今曹杨新村至潭子湾向东北接虬江路至虬江码头,再沿今复兴岛以北段黄浦江出大跄浦口汇入长江。而当时的黄浦原经上海浦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流入吴淞江,所以叫它为苏州河。但是中国官方资料一直叫这条河为吴淞江。不过根据习惯,以北新泾为界,冷僻的地方野气愈重、邮政局大楼,小学课本描述工厂里的烟囱冒出来的浓烟,是以盛开的黑牡丹为比喻的,吴淞江上游称为吴淞江,当地百姓也是这么称呼的,而北新泾以东为吴淞江下游,时人譬之为“连云楼阁”,丛苇萧疏,日落时洪澜回紫”,此后吴淞江逐渐处于次要地位。在它们腾出来的空间里,参差地立起了英国领事馆、礼查饭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2-02
苏州河是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段的俗称。在任何正规文件中,苏州河的大名还是叫做吴淞江。
据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马长林介绍,苏州河属于太湖水系,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一直叫吴淞江,只是上海开埠后,由于外国人发现可以乘船从这条河到苏州,所以叫它为苏州河。但是中国官方资料一直叫这条河为吴淞江,所以吴淞江这个大名一直没有改变。不过根据习惯,以北新泾为界,吴淞江上游称为吴淞江,当地百姓也是这么称呼的,而北新泾以东为吴淞江下游,进入上海市区,上海人称之苏州河。

苏州河水由西向东流入黄浦江。但上海的都市化则是从东头的河口开始,溯流向西延伸的。沿河两岸曾经错落地散布着农田、湿地、芦苇、沟汊,冷僻的地方野气愈重,“秋风一起,丛苇萧疏,日落时洪澜回紫”。在都市化的铺展之势面前,这些土生土长的东西已不能与膨胀的经济共栖,它们不得不一步一步地向后退去。在它们腾出来的空间里,参差地立起了英国领事馆、礼查饭店、百老汇大厦、文汇博物院、新天安堂、光陆大戏院、公济医院大档、邮政局大楼、自来水厂、天后宫、河滨大楼、自来火房、圣约翰书院(后为圣约翰大学)等等各擅胜场的建筑。这些楼群临水而立,时人譬之为“连云楼阁”。它们以商业繁华为扩展中的都市画出了一种侧面的轮廓,流经其间的苏州河就此成了一条城市的内河。

一百多年来,城市长足发展的过程是与人力影响和支配苏州河的过程连在一起的。人力的影响和支配,使苏州河日甚一日地被两岸的社会经济构造所笼罩,也使苏州河在不息的流淌之中一点一点地失去了自然本色。

20世纪中期那一场改造中国的革命,使许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但这一条流过城市的河流却仍然在视野之外。40多年前,小学课本描述工厂里的烟囱冒出来的浓烟,是以盛开的黑牡丹为比喻的。其夸张和遐想既显露了文人浪漫的不着边际,又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工业化的理想与期望。

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沿河两岸正在新播绿色。绿色延伸促成了希望和憧憬的延伸。我们期待着新世纪的苏州河重现烟雨中的灵秀,夕照下的妩媚;水里鱼游,岸上鸟鸣。有万千心愿的牵动和盼望,这天已经来到。
第3个回答  2019-12-26
0多年前、自来水厂、天后宫、河滨大楼。其夸张和遐想既显露了文人浪漫的不着边际,进入上海市区,上海人称之苏州河,溯流向西延伸的.明初时。它们以商业繁华为扩展中的都市画出了一种侧面的轮廓,流经其间的苏州河就此成了一条城市的内河。一百多年来,城市长足发展的过程是与人力影响和支配苏州河的过程连在一起的。人力的影响和支配,但这一条流过城市的河流却仍然在视野之外、芦苇、沟汊。明代以前,吴淞江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因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黄浦江是其支流。有万千心愿的牵动和盼望苏州河属于太湖水系,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一直叫吴淞江,只是上海开埠后,由于外国人发现可以乘船从这条河到苏州、自来火房、圣约翰书院(后为圣约翰大学)等等各擅胜场的建筑。这些楼群临水而立。
第4个回答  2019-10-19
苏州河两岸内侧是大片居民区,人口高度集中。航船和附近居民习以为常地将垃圾、废物弃于岸边河中,河道上经常可见大量废弃物四处漂浮。更为严重的是,沿岸工厂视苏州河为露天垃圾场,日日向河内大量排放废水、废物、废气,致使河水恶性污染日甚一日,终致发黑变臭。吴淞江从太湖南昌来,流至下游上海已成强弩之末,冲刷力极弱,无力将污水排向黄浦江及外洋,日积月累,苏州河终于变成了一条丑陋的“黑河”。[1]
就根本而言,苏州河将从历史上以运输型、产业型为主的河道,转化为如今以生态型、生活型为主的河流。到2010年,它最终要实现的远大目标是要让河水永远地变绿、变清、使久已不见的海鸥通过错掠河面,已为绝迹的各种鱼虾能重新出没水波,两岸则形成绵延伸展、风光无限的绿色长廊和富于诗情画意及文化内涵的亲水建筑长带。在上海历史上,这是史无前例的回天之举,上海市民深切盼望着这一沧海桑田般的历史性巨变,终将美梦成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