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内阁"是负责什么事物的?有哪些具体的权利?

如题所述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罢中书省,设“四辅官”,不久又罢。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仁宗时,任用杨士奇、杨荣为华盖殿、谨身殿大学士,权力加重。明世宗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但内阁大学士始终无法成为六部的正式领导。

内阁具有票拟权,票拟,也称条旨,指的是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送给皇帝御览。

票拟的出现是必然的,朱瞻基明显没有他的祖先那样的工作精力,整日劳顿还是忙不过来,很多奏章不可能一一亲自看过处理,于是他便安排内阁人员代为浏览奏章,并提出处理意见,这样他也会轻松得多。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的话,皇帝还有什么权力呢,他不就被架空了吗?

这个请大家放心,古往今来的皇帝除了极个别之外,都不是白痴,给内阁票拟权只是为了要他们干活的,皇帝还留有一手后着,专门用来压制内阁的权力。

这一后着就是同意的权力。

不要忘记,大臣只是给皇帝打工的,一项政令是否可以实施,大臣只能提出意见,然后写上请领导审批的字样,送给皇帝大人审阅,如果皇帝大人不同意,你就是下笔千文,上万言书,也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朱瞻基良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他有效地发动大臣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努力干活,却又卡住了他们仆大欺主,翻身做人的可能性。所有经过票拟的奏章只有经过皇帝的批示,才可以实施。

由于皇帝用于批示的是红笔,所以皇帝的这一权力被称为“批红”。

至此,到明宣宗时,皇帝的权力被正式分为了“票拟”和“批红”两大部分,朱元璋做梦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不到三十年,他苦心经营的政治体系就被轻易地击破并改动。

此后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票拟”的权力一直为内阁大学士所占有,而“批红”的权力却并非一直握在皇帝的手中,在不久之后,这一权力将被另一群登上政治舞台的人所占据。

这些人就是太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5
在最初这就是皇帝老儿的顾问兼秘书,是负责协助皇帝处理事务的。内阁通过票拟,即对所有的事情都拿出意见,供皇帝参考。所以票拟就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了。但是后来出了个逆天的首辅张居正,权势滔天。
附上百科的明朝内阁制度,希望对你有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223509.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3-27
代废除申书省、丞相制,设定内阁
丞相与内阁的比较
1、内阁无定员
2、内阁不是“最高行政机构”
3、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态度
(三)三史六部
1、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任用、免职,考察军务
2、兵部:掌握全国武官的选用、军械、兵籍等事务
3、户部:管理全国土地、户口、奉饷、赋税、漕粮、仓储、盐业、铸钱等(设置十三司)
4、刑部:掌管全国的监狱,刑狱军事务(设置十三司)
5、礼部:主管教化、礼仪(少数民族事务以及对外交往等)、祭祀、教育、科举
6、工部:掌管全国各项工程,包括水利、屯田、陵墓等
(四)督察院:明代监察的最高机构,负责官员的监察、纤风任务,首长为都御史
(五)大理寺:主要任务是侦查大案、冤狱
(六)五军都督府:掌管军令
(七)翰林院:两重任务
1、作为内阁成员,参与机要
2、担任秘书监、君作郎等工作,管理图书,修订国史,编写实录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742302.html

第3个回答  2010-03-26
内阁并不是官员,只是提皇帝写奏章的。所以没有什么权利,但是如果皇帝昏庸,不理朝政,司礼监掌印也不干预朝政的话,那么内阁的三名阁老实际上就是皇帝。
由于明朝除了朱元璋朱棣以外,多为能力一般或者极为昏庸的皇帝,太监干涉朝政也还算比较少,所以内阁实际上大部分时间管理朝政,也就是什么都管,内阁首辅俨然就是个二号皇帝。除了张居正,徐阶、夏言等人的权利都很大。
第4个回答  2010-03-25
什么都搞,就等于搞N个丞相出来
内阁首辅就跟丞相差不多了
内阁有票拟权
但要经过皇上的批朱红才有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