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作文主题深刻

如题所述

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对“深刻”列出了三条内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一、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理性概括。我们对待任何事物只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怎样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呢?一般来说,写记叙文,应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论文,应从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能表现重大的思想意义。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文章通过写“我”和人力车夫对待老女人的不同态度,表现了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还表现了“我”自我解剖的品格。有一篇高考佳作《三生有幸遇上你》,作者也只是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平凡事例加以描写,从外貌到服饰,从谈话到送物,从写信到送考,细节传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的无比关爱,充分挖掘出老师的本质内涵,讴歌了老师的崇高品德,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 比较综合,善于类推。
现象是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表现,一般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隐藏在现象背后。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比较稳定的。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又都从某些方面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大量的现象及其联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比较综合,善于类推,在剖析事理的基础上,反映现实生活,从而挖掘出发人深思的本质内涵,推进文章论证的深度。
3. 由实到虚,发掘本质。
这是指选取材料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应该揭示它蕴含的精神实质。比如有一篇文章写到两名记者想测一下“文明国度”新加坡的法规意识,故意在交通中闯红灯。结果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所有汽车司机都停下来给他们让路,有的甚至招手致意。后来了解到,在新加坡,一旦你闯红灯,说明你一定有什么紧急的事要办,因而司机们都让你先行,这不是一种规定,而是新加坡人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习惯。作者选取了在新加坡“闯红灯”这样一件“实事”,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充分发掘这一事实背后的精神实质。所有汽车司机的让路行为,实际上是“人文素养的约束”,体现了新加坡高度的人文精神和先进的人本理念。这样文章就由实到虚,发掘到了本质意义,令人深思。
4. 由果导因,追根溯源。
我们知道了事情的结果,这是知其然,而知道原因,才算知其所以然,认识才会有深度,也才会得出本质性的结论。如有一篇高考佳作《人生的斗士》就着力在多层次的比较中树立霍金的崇高形象,突出其优秀品质;又在分说后归纳总结,揭示原因,进而由事业上的成就过渡到对霍金精神品质的全面论述,这样更有利于揭示人物的人格魅力和本质精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的普遍性包含两重意义:一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十分复杂,各种各样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应该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一方面要掌握充分的、可靠的材料,另一方面,必须懂得正确的方法。
1. 探因问果,追本溯源。
探因问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单从作文过程看,先要会“疑”,就是要能对题目所涉及的事物、提出的观点提出疑问。一“疑”,就想得深入了。具体地说,有“进一步想”,“换角度想”,“合起来想”。“进一步想”就是在已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再往前想,想得再广阔一点,再深入一点。“换角度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同一事物、同一观点。还有“合起来想”,就是把前面想到的要素加以综合,更为全面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和评价。
2. 多维思考,把握互变。
根据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发生转变。也就是说,某种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原因,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又会是结果。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一个引起另一个,另一个再引起另外一个。某一个既有可能是原因,也有可能是结果。如有一个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仔细分析,会发现“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气候是通过森林来调节的,而森林又是由一棵棵树木组成的。同时,气候又反过来影响森林的生长状况,影响树木的生长。这样,“树木”、“森林”和“气候”三者之间就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辩证地看问题,这样才能够全面准确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3. 运用反推,假设论证。
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朝着既定命题相反的方向想。反面假设是假定在不利条件下会产生负面结果,从而论述正面条件和结果的正确。如:科学事业上的伟大成就,无不是经过艰苦努力,目标专一而取得的。居里夫妇在研究镭的过程中,要在上百吨的废铀沥青矿石中提炼一点点镭,这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劳动。中途,居里曾动摇过,然而居里夫人却坚定地鼓励他干下去,他们终于取得了成功。试想,如果他们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目标专一的毅力,镭的发现不知要推迟到什么时候。
4. 比较分析,类比求异。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往往很多,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根本点和主要点,或探寻不同结果的不同原因,或探寻不同结果的相同原因,或探寻相同结果的不同原因,然后作出较为准确地判断。同时,类比方法有助于以彼证此,间接推导原因或结果;求异方法能够随情就境,把某一事物的原因找到,把道理说透说好。
三、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所谓“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即指文章的观点要使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发人深省,对人具有启迪或警示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观点具有启发性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四个要”。
1. 要有超越一般的眼光。
作为一篇立意深邃、高远的作文,其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首先必须有超越于一般的眼光。要在常识、定论的基础上超越,形成自家观点。集天下精华,成一家之言。博采众长,又能超越众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之所以一直为人称道,是因为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份豪迈与高远,使诗散发着远比前人同题作品更为亮丽的光芒。北京有一年高考卷要求以“规则”为话题作文,当大部分考生都在围绕“规则”而苦思冥想时,一位考生却一语惊人:“青春没有规则!”这是反规则的立意,也是超越一般见解的立意,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
2. 要有高尚健康的情感、思想。
高尚健康的情感、思想,常给人以心灵的启发和鼓舞,它直接决定着作文的立意与境界。人的感情是有社会性的,我们所抒发的情感,一方面应该是个人的真挚自然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要自觉地与整个社会协调。凡是能体现真善美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作为文章的主题。而高尚健康的思想可以从人生态度和社会观点两个方面来表现,包括正确评价他人、正确看待自己、与别人融洽相处、继承传统美德、提高个人修养、培养意志品德、关心人类社会等。
3. 要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关注自然和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就是将一颗审美之心轻轻放入大自然中,抒写人与自然相知相融的和谐之境,如《我的空中楼阁》。当然也应该忧患自然,为自然而悲、而泣、而呼。这是有时代责任感的表现,也是文章立意高远、深刻透彻的表现之一。关注社会,就要关注生活中、社会里大大小小的热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作文中加以体现,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4. 要具有历史感和预见性。
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无论是借古喻今、借古论今,还是古今相较、古为今用,都能够游刃有余地拉近与各方面的距离。能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能对未来进行预测,并提出超前性的观点。这样文章立意自然就深刻了。如有一篇高考佳作《微笑竞争,携手同行》,文章最后部分写道:
微笑竞争,携手同行!我们在欣慰法国申奥失败,却打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横幅时,也不无痛心于日本竟因为中国女排胜利,而在转播时拒绝将镜头对准女排姑娘微笑的面庞。竞争体现着时代的特点,双赢更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高度!
“风呼呼地吹着/月朗朗地照着/我和你奔跑在同一赛场上/我对你笑着……”
这个文段就写得非常有历史感和预见性,一方面,它关注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另一方面,则对未来进行展望。立意深邃高远,动人心魄,发人深省,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0
让主题深刻的三条捷径
立意肤浅、观点幼稚是近年中考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文章要么题材陈旧,人云亦云;要么蜻蜒点水,泛泛而谈,笔墨往往停留在材料的堆砌上,这些问题成了作文发展的“瓶颈”。下面为大家提供三条解决问题的捷径:
一是见微知著。俗话说,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要善于从宽泛的选材中抓住精彩的瞬间或片段,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针见血,力求从片言只语中落笔,洞隐烛幽,深入发掘,学会从小事出发,挖掘小事背后隐含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实质性的规律。写作“礼物”这个话题时,一位考生叙述的是一位农村学生给当老师的妈妈送来一篮子鸡蛋却被拒绝的故事,文章是这样写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