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核心是什么

礼仪的核心是什么

尊重是礼仪的核心。

第一:尊重自己

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一个人不尊重自己就不会获得被人的尊重。尊重自己的具体要求首先要尊重自身,其次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最终要尊重自己的所在单位。

第二:尊重别人

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别人。因为来而不往,非礼也。一个人不尊重别人,就难以得到对方的尊重。尊重别人,具体要求往往有所不同: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天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做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教养。

第三:尊重社会

马克思说过:人士社会关系的综合。每一个人都生活于社会。尊重社会,将美化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并有助于人类的最优化发展。尊重社会的具体要求是首先要讲究公德,其次要维护秩序,再次,要保护环境;最后要爱国守法。

拓展资料: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礼仪的核心是“尊重为本,以少为佳”。

  第一点,尊重为本。每个人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肯定。但别人为什么要给予你这些东西呢?虽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和善的一面,但也不定面对每一个人他们都要表现出来。如何使得别人愿意尊重你呢?

  首先,你自己要尊重他人。只有你尊重了别人,他人才会给予那份你应得的尊重。别人是会回敬你的。但尊重不是嘴巴上说说的,要是发自内心的,人们对于那些虚伪的恭维话虽然一时能给他满足感,但时间久了,很快就会很反感,毕竟你不是发自内心的,可能你背后就在说人家的坏话也说不定。
  其次,尊重他人,不是让你去诋毁其他人。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比如,一个外宾来某个公司洽谈生意,你从他下飞机到安排酒店,游玩等整一套事情都做的很好。的确,面对如此的热情款待,没有人会感到不高兴的。但如果他后来发现,你款待他的资金是从压榨员工的工资、奖金换来的,你认为他还会高兴吗?如果他到访这家公司,你让全体员工放弃作业去迎接他,看上去确实很看重他,但放弃作业是很不明智的做法。为了招待他,你不断呵斥身边的秘书做这、做那的,还不给秘书好颜色,骂他做的不好,“你搞什么?你知不知道这个客户对我们有多么重要,你以后还想不想在这里干了?”…….像这样一系列的话语,借用一句话,这样获得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这样的做法反而会让客人感觉羞愧,想不到他的到来竟然给他人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可能他很难原谅自己的。
  另外,尊重要有道,你要了解对方的信息。经常有人在酒店请人吃饭时,你总是按照你自己的思维去判断他肯定会喜欢吃这道菜而不喜欢吃那道菜,因为这道菜也是我喜欢的,而那道菜是我不喜欢的,相信他的品味一定跟我一样,或者跟我其他客户都是一样的,这都是你根据自己多年跟人打交道所得的经验,确实,这些经验值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万一刚好今天这位特殊点,那岂不出洋相了?譬如,对一些穆斯林宗教信仰的客户,你不能要求他吃猪肉,因为猪肉是他们禁忌的食物,你以为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吃猪肉啊,他肯定也会喜欢的。那你就错了,这是人家的宗教信仰,你不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也谈不上尊重他人。因为那是他人精神资产的一部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朋友间交谈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偶像人物,如果你对他人非常喜欢的偶像进行大肆的批评,把他说得什么都不是,这无疑也冒犯了他人。
  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去猜想对方喜欢什么,而是要去了解对方不喜欢什么!因为对于那不喜欢的东西你是千万不能去触碰的。

  第二点就是以少为佳。在礼仪中,我们经常遇到很多个“三”。比如电话时间不宜超过三分钟,服装的颜色不要多于三种,饰品不要超过三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多于呢?有句古话是“话多必失”。可能你很健谈,但如果你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通,别人只有听的份,很难有插话的机会。如果,这时别人刚好有急事要去处理,你却不停地在那里讲话,这就又违反了第一条“尊重为本”的原则,因为你没有看到他人的需求点,如果别人争赶着上厕所,你却堵在门口要跟他谈话,你说别人会是什么感受?话多的另一个不好就是可能你会说漏一些你不该说的话,比如公司机密,私人隐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4-12
礼仪的核心是尊重
新华网安徽频道(2005-10-25)来源:现代教育报
我国是礼仪之帮,又逢承办奥运会的机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礼仪素养的培养,所以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等一些专家、教授的讲座正好满足了我们大家的需要。
金正昆教授在中央电视台播讲的礼仪讲座内容丰富,很受启发。但是,细心品味却发现美中不足: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其中有些情感、口吻、姿态、语言与应该提倡的礼仪规范不甚合拍。通过与他人的探讨,我们发现,可能是由于讲座本身和礼仪提倡的核心理念——尊重和真诚,在有些地方尚有一些距离。
在此,笔者提出四点建议供金正昆教授参考:
其一,建议用引导、规劝的口吻,而不用挖苦的语气。
由于共知的多种原因,当前有许多人的许多言行尚不符合礼仪规范,但是这些人绝大多数是无意的,并不是态度本身有问题。因此,在批判这些现象的时候,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应该采取对当事人(即使是假想的当事人)以尊重的口吻。比如,当说到有人送客的时候先伸出了手,就说成“这就是让人家滚蛋”;别人坚持说“大白菜两毛八”就是“要把我掐死”,都是使用了某种挖苦的语气。
其二,建议用恰当的手势,而不用居高临下的指指点点。
据笔者了解,国际上十分忌讳对人的手势是用手指头指指点点,这被认为是对物或者动物的手势。对人,则应该用手心向上的手势。而金教授似乎忽视了这点,在举例子当中常常用手指头指指点点,虽然所举例子的当事人不在会场,但仍让人感到不够尊重。
其三,建议用优雅、礼貌的语言,而不用“难听的话”、“不该说的话”以及调侃的话。
金教授在讲座中多次说:“说句难听的话……”,“说句不该说的话……”,也比较爱用调侃,如“妈妈做的饭,不吃饿死你”;朋友请客“不吃白不吃”;请客时主人如果没有对着门坐,就会“被人暗杀了,含恨而死”。如果是朋友之间聊天还不伤大雅,但是作为一个礼仪讲座,应该严格使用优雅、礼貌的语言,因为这是在向社会宣传,处处应该是典范。
其四,建议真诚恰当地面对他人的失误,而不提倡虚情假意的“礼仪”。
金教授在讲座中谈到,一个人没有预约就前来拜访他,结果耽误了他一次观看演出的机会。当然,这首先是当事人的责任,但是这个过程中当事人两次提出“是否打扰”的情况下,金教授仍然回答“没有,没有”,这是否恰当?
按笔者的分析,如果来访客是多年未见的朋友,或者是马上就要奔赴远方,那么,主人牺牲一次观看演出的机会也值得,的确可以认为“没有打扰”,相反则是获得了一次宝贵的见面机会,事后也就没有必要抱怨。如果不是上述情况,在当事人两次提出“是否打扰”之后,而且已经交谈了一段时间,这时恰当地告知对方自己还要外出,可以再约一个时间交谈。
这样做,不是让人死守所谓的礼仪规则,令人感到礼仪的背后竟是诸多的“虚情假意”,而是在我们社会中提倡一种真诚的礼仪。
毕竟,尊重是礼仪的基石,只有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礼仪的核心是“尊重为本,以少为佳”。
第一点,尊重为本。每个人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肯定。但别人为什么要给予你这些东西呢?虽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和善的一面,但也不定面对每一个人他们都要表现出来。
第4个回答  2019-12-23
尊重是礼仪的核心。首先是尊重自己,其次是尊重别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