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主义雕塑是谁创造的?

如题所述

欧洲现代艺术从立体主义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毕加索和勃拉克共同创立的立体主义绘画是将客观物体处理成各种几何形体,将具有完整空间形状的物体离析成一系列的平面,然后再把它们重新组合起来。这种方法吸引了一批雕塑家,也使他们深受启发。他们试着将立体派绘画的造型原则用到了雕塑中。这些雕塑家中包括杰奎斯·里普西斯、亨利·劳伦斯和雷蒙·杜尚维龙、查德金、阿基本科等。立体主义雕塑揭开了现代派雕塑的帷幕。

在立体主义的艺术实践中,雕塑家们发现了立体主义向他们展示的真意:摒弃追摹肤浅的表象,而要集中表现艺术家的内在感觉的精蕴。当雕塑家们意识到这一点后,他们不再拘泥于搬用立体派绘画的造型手法,而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更为自由的形式来进行个性化的自我表达。

法国雕塑家里普西斯(JacquesLipchitz,1891—1973)也是立体派雕塑的代表人物,他是立陶宛人,后迁居巴黎。1913年他结识了毕加索,并受到他的影响。1925年后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1941年他前往美国。

青铜雕塑《舞女》(1913)是里普西斯早期的代表作,在这件作品中,雕塑家试验了用几何形体如球体、立方体、圆柱体等来表现人体的结构,产生了简洁明快的独特艺术效果,初步显示了立体派雕塑的特色。

《人像》(1926—1930,现藏法国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是高220厘米的着色石膏雕塑。这件雕塑里普西斯完全用几何形体来组合创造所要表现的母题的结构,并且也不再拘泥于他所要表现的母题的自然形态。这件雕塑另外一个特点是雕塑的形体中有许多孔洞,使雕塑所占有的空间更加富于变化,在光的作用下,雕塑所具有韵律感和运动感更加强烈。

亨利·劳伦斯(HenryLaurens,1885—1954)是法国雕塑家,他在1899年小学毕业后,曾在一家装饰作坊里工作。1911年他参加了立体派的艺术活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主要作品有《构图<六弦琴>》(1918)、《黑人妇女》(1934)、《伟大的女音乐家》(1938)、《西班牙女人》(1939)、《塞壬》(1944)等。

查德金《被摧毁的城市》《构图〈六弦琴〉》是将铁皮剪成各种几何形状;然后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并涂上颜色,画上六条线构成六弦琴的形状,这件雕塑毫无模拟再现的意图,而更像是三维空间中的彩色拼贴画,但它的构图富于创造性,能够引人联想,发人深思;被认为是立体派雕塑的名作。

《伟大的女音乐家》(现藏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是一件高195厘米的青铜雕塑,劳伦斯曾创作过一件名为《渺小的女音乐家》的作品,这件作品是那件雕塑的连续性创作。这座雕像用一种不规则的体积自由结合成一个引发人们对于女性形体联想的浑厚造型,以这种饱满浑厚的形态来体现一种深沉的力量感。雕塑的表面光滑明亮,又给人以舒畅宽厚的感觉。整个雕塑的形体姿态具有向四周扩展的放射性,令人似乎能够感觉到雕塑的整个躯体正在进发出一股巨大的音乐洪流,在这深沉的音乐之流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女音乐家精神世界的伟大。这件雕塑代表了劳伦斯较为成熟的艺术个性风格,他已经从立体主义的最初阶段迈进到新的境界,在他个性化的雕塑作品中,他既没有拘泥于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也没有无机形式的几何形体来构成他所要表现的对象,而是根据自己的艺术感觉,对真实客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形状。进行了自由的抽象化和夸张的处理,充分发挥了雕塑体积的感觉表现潜力,从而丰富了观者面对雕塑形式时的审美感受。

俄国人查德金(OssidZadkine,1890—1961)1909年移居法国,加入了法国国籍。他的雕塑风格是在立体派和表现派艺术的影响下形成的。其代表作品有《女裸体》(1920)、《三姊妹》(1926)、《俄底普斯》(1930)、《雕刻家》(1939)、《浪子回头》(1950)、《被摧毁的城市》(1951—1953)、《居住》(1960)等。

青铜雕塑《女裸体》高87厘米,这件雕塑同立体派绘画比较接近,用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几何形体,组合成人物结构形象,并且这些几何形体似乎都处于运动状态中,处于从一个位置转向另一个位置的转换过程中,这件雕塑试图将类似于杜尚的绘画《下楼梯的裸女》的叠影的感觉凝固在雕塑当中,因而这件雕塑具有较强的机械运动感,给人的心理感觉相当独特。

青铜组雕《浪子回头》高82厘米,这件雕塑题材取自圣经,表现三位从外地归来的浪子见到亲人时兴奋的样子。在这件雕塑中,查德金用一些不太规则的几何形体组合构成了几个人物的身体,他们几个人的形体相互重叠交织在一起,形体中又留出了孔洞,使雕塑的前后空间贯通起来,增加了雕塑活泼轻灵的感觉,符合雕塑所要表现的喜悦气氛。对于这座雕塑的人物面部处理,查德金似乎是受到了原始雕塑的启发和影响,用很朴拙的手法表示出人物面部喜悦的表情,这样的处理打破了青铜立体派雕塑通常特有的现代感,而具有了一种原始艺术单纯朴素的感觉。

青铜雕塑《被摧毁的城市》高6米,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二战中荷兰的鹿特丹这座曾被德国法西斯彻底毁坏的城市而作的,雕塑家用了6年的时间创作了这件雕塑。他认为这件作品是“针对人性的禽兽行为所作的,充满了憎恨的呼喊”。雕像的躯体从中间裂开,胸部似乎曾遭受了炮弹的射击,这个残破的躯体代表了被摧毁的城市,他将双臂伸向空中,仿佛是在大声呐喊控诉。在这座雕像面前,人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痛苦和愤怒的情感。这件雕像被安放在一个高大的台座上,竖立于荷兰的鹿特丹市一个开阔的广场上。

阿基本科(AlexanderArchipenko,1887—1964)是生于乌克兰的雕塑家,1908年迁居巴黎,他也是立体派雕塑的代表人物。他对20世纪雕塑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雕塑中的洞孔独有的审美价值。他的作品《坐着的黑色躯体》将女人变为优美的几何结构的变形,他在体量上打洞,使负空间变为雕塑的实在要素,这一点在雕塑史具有重大意义。他的作品《拳击比赛》(1913)是一件石膏雕塑,表现的是两个拳击家正在比赛的场面,两个拳击家的形象完全是用几何形体组成的,但却奇妙地表现出了拳击运动员的动作特点和神态特征。整件作品富于动感,耐人寻味。

杜桑—维龙(RaymondDuchamp—Villon,1876—1918)法国雕塑家,立体派雕塑的代表人物,他在1889年时受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影响,1910年时加入了立体派运动,他是最早运用立体派语言进行雕塑创作的雕塑家之一。他认为在光的作用下,静止的雕塑能够具有强烈的力感和运动感。1904—1912年他创作了《马》系列作品。这一系列作品远离了马的自然形态,而是用几何形体组成的,在形态上有些接近于马的形状物体,但这个物体具有强有力的结构,这种坚实结构所具有的力量感,引发了人们对于马的强壮和力量的抽象性联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