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曾经派遣120个幼童赴美留学,为何后来却只召回了94人?

为何只召回了94人?

我认为去美国留学的儿童只有94个人回来了,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死在了美国,回不来了,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接受了美国人的思想,不愿意回到腐败的清政府继续为清政府做事。


当时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想要像西方先进的技术学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是买他们的东西,是要学会怎么制造这些东西,所以他们才上奏慈禧太后,请求让中国的儿童去美国学习。慈禧太后当时也是非常犹豫的,因为怕他们学习了新的思想,就返回来推翻自己的清朝,但是,迫于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联名上奏,最终决定还是派他们出去。


但是他害怕这些儿童去了美国,被美国的思想洗脑了,就对清政府不管不顾了,所以他们要求他们留辫子,每天向清政府的方向朝拜,而且他们只能等清政府的任命。一边想让他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西方的先进的文化思想,但是一边又给他灌输中国的旧思想,这其实是非常矛盾的,这也是后面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事实上,因为这些孩子被送去美国的时候,年龄非常小,小孩子接受新鲜的事物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即使有清政府向他们灌输忠君的思想,他们还是很容易的接受美国的这些新思想,新事物,就导致了他们不愿意再回到清朝。他们逐渐一步一步地摆脱清政府的控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30

我认为去美国留学的儿童只有94个人回来了,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死在了美国,回不来了,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接受了美国人的思想,不愿意回到腐败的清政府继续为清政府做事。




当时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想要像西方先进的技术学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是买他们的东西,是要学会怎么制造这些东西,所以他们才上奏慈禧太后,请求让中国的儿童去美国学习。慈禧太后当时也是非常犹豫的,因为怕他们学习了新的思想,就返回来推翻自己的清朝,但是,迫于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联名上奏,最终决定还是派他们出去。




但是他害怕这些儿童去了美国,被美国的思想洗脑了,就对清政府不管不顾了,所以他们要求他们留辫子,每天向清政府的方向朝拜,而且他们只能等清政府的任命。一边想让他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西方的先进的文化思想,但是一边又给他灌输中国的旧思想,这其实是非常矛盾的,这也是后面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事实上,因为这些孩子被送去美国的时候,年龄非常小,小孩子接受新鲜的事物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即使有清政府向他们灌输忠君的思想,他们还是很容易的接受美国的这些新思想,新事物,就导致了他们不愿意再回到清朝。他们逐渐一步一步地摆脱清政府的控制,

第2个回答  2019-10-02
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剩下的26人当中,有一部分人并不愿放弃自己在美国的学业归国,但是还有一部分由于学习压力大去美国后又水土不服而导致早逝,因此最后能顺利回来的就只要94人了。

有很多留学孩子,喜欢先进的西方文化不愿意回国,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在过去的四年里派遣了120名儿童到美国留学。到了1881年,派出的外国学生已经"失控"。"留学生事务所还说,"外国风俗,有很多优点,学生和青少年出国,他们的心中没有儒家基础,已经适应了国外各种习惯,即使他们尽力纠正和防止,很多留学儿童已不想回国。最后清政府立即撤回其外国学生办事处并撤出。

通过顽固派的"努力",清政府也为外国留学生的撤走定下了基调。事实上,少数外国留学生不愿回国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留学生在美国死亡,不能回国;二是留学生不愿回国,不服从清政府的命令。

当这120个人被送到美国时,身为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总是对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思想更容易接受,所以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在美国的生活。清政府的计划是让学生只学习曾国藩所谓的"军事政治、船政、步算、制造",并派人监督,但在学校里接触的人和事,在不知不觉地改变主意的过程中,总是会影响他们的思想,这是无法控制的。

正如"纽约时报"所言:"中国的幼儿除了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之外,同时受到美国政治和基督教的影响,这是令人意外的。"认为这些聪明的幼儿只在工程、数学和科学领域感到满意,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影响漠不关心,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此,可以预见,外国留学生将逐步摆脱对清政府的控制,这也是清政府召回外国留学生的原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4-05
我认为去美国留学的儿童只有94个人回来了,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死在了美国,回不来了,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接受了美国人的思想,不愿意回到腐败的清政府继续为清政府做事。

当时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想要像西方先进的技术学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是买他们的东西,是要学会怎么制造这些东西,所以他们才上奏慈禧太后,请求让中国的儿童去美国学习。慈禧太后当时也是非常犹豫的,因为怕他们学习了新的思想,就返回来推翻自己的清朝,但是,迫于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联名上奏,最终决定还是派他们出去。

但是他害怕这些儿童去了美国,被美国的思想洗脑了,就对清政府不管不顾了,所以他们要求他们留辫子,每天向清政府的方向朝拜,而且他们只能等清政府的任命。一边想让他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西方的先进的文化思想,但是一边又给他灌输中国的旧思想,这其实是非常矛盾的,这也是后面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事实上,因为这些孩子被送去美国的时候,年龄非常小,小孩子接受新鲜的事物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即使有清政府向他们灌输忠君的思想,他们还是很容易的接受美国的这些新思想,新事物,就导致了他们不愿意再回到清朝。他们逐渐一步一步地摆脱清政府的控制,
第4个回答  2022-02-17
清末幼童赴美学习,派出120人,最终却只回来了94人,这样的结果让人唏嘘,其原因有二,一是许多幼童在赴美留学期间已经病逝。另一原因则是许多幼童在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后,选择了留在美国。清末时期选拔赴美幼童,最主要的选拔标准是幼童的智商。大部分派出的幼童都天生聪慧过人,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他们毕竟只是孩子,孩子的体质本身就较弱,抵抗力比较差,身体素质没有成年人好。从当时的旧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一群孩子个个身材弱小。然而赴美的路途那样遥远,漂洋过海又极容易引发孩子们身体不适。海上的医疗条件有限,设施简陋,许多孩子就在赴美的途中病逝了。即使已经到达美国,两国之间极大的差距也会让很多孩子无法适应。从饮食到生活起居,美国与当时的中国都截然不同。要适应那样极端的反差,克服种种困难生存下来,对于一些体弱的孩子来说太难了。所以有一部分孩子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水土不服,最终病死在他乡。最后还有一部分孩子在学成后并没有归国,而是选择留在了美国。毕竟只是一群三观没有完全形成的孩子,很容易被眼前的繁华迷惑了眼睛。一些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出国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没有坚定的理想支撑也就很容易被美利坚帝国说动,选择留在美国享受更好的物质条件。这样的情况,在早期中国并不少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