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污染对蛋鸡健康养殖的危害主要有哪几方面?如何控制?

如题所述

饲料的安全与卫生直接影响到饲喂动物的安全与健康,间接影响到人类的安全与健康,从这个角度说饲料污染也就是食品污染。被污染的饲料有的直接造成动物中毒发病,给动物生产者带来经济损失;有的通过饲养动物的排泻造成土壤、水源等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有的在动物体内大量蓄积,通过畜产品进入人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有权要求肉、蛋、奶和水产品不但营养丰富、质量稳定,而且没有来自异物、添加剂和细菌的污染。所以,人们对通过食品链可能影响人类健康的饲料污染越来越重视。饲料污染就是饲料原料或饲料在生产、销售过程中被细菌、霉菌或霉菌毒素、重金属元素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所污染,影响饲喂动物的安全与健康。饲料污染对蛋鸡健康养殖的危害主要与污染物的种类相关,如沙门氏菌污染饲料和饮水,是导致畜禽沙门氏菌病以及相互传染的主要原因;受到霉菌污染的饲料,不仅会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给饲料带来异味,降低适口性,而且由霉菌产生的一些有毒代谢产物(霉菌毒素)会导致畜禽的急、慢性中毒。而残留在畜禽肌肉、内脏及其他动物产品中的霉菌毒素,通过食品传给人体,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控制饲料污染,应根据污染源的来源、种类和性质,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1.对饲料中细菌的控制
应从饲料的生产到加工、运输、贮藏直到饲喂等各个环节,根据各环节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控制的重点是最容易污染细菌的动物性饲料、高蛋白饲料以及发酵生产的饲料。饲料生产上要防止通过灰尘、微生物、昆虫等外源污染有害细菌,还要阻止饲料或饲料原料自身的细菌繁殖。动物性饲料等制造厂最重要的是有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加工前的生原料(屠宰材料)处理区域,应与加工后的制品处理清净区域严格分开,生材料的处理者与制造处理者的作业分担以及器材的移动等,也应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系统以防止污染。配合或混合饲料原料的时候,应留意原材料或最终制品从环境而来的沙门氏菌污染。即原料的保管、加工、制造过程和成品保管、输送时均应防止细菌污染。发酵饲料可通过严格筛选的特殊菌株,在适当的工艺条件下,抑制杂菌的生长,使发酵饲料中的有害细菌数量很少甚至没有。
(1)可以通过加热、有机酸处理、放射线等方式对饲料中的细菌进行抑制或杀灭 从饲料中去除有害菌的第一个措施就是饲料颗粒化。饲料的颗粒化过程就是将120~150℃的热蒸汽吹入饲料成分中而固形化,并经成型机制成颗粒状。由于饲料原料在数秒到1分钟的时间温度可在80~90℃左右,因而对于热抵抗力较弱的有害菌如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研究表明在86℃、15%的含水率条件下,制粒10分钟可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有100%杀灭率。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如蚁酸、乙酸、丙酸等)对饲料中常见的有害细菌的杀菌有效,0.6%~6%的浓度对沙门氏菌的除菌有效。对饲料进行放射线照射,对杀灭沙门氏菌、一般细菌和杀虫有效。
(2)利用拮抗微生物排除有害细菌 如利用成鸡正常的肠内细菌来防止初生鸡的沙门氏菌感染,以成鸡的肠内容物稀释对初生雏鸡经口投入,人为地形成早期肠内菌相,防止此后的沙门氏菌经口感染。另外,微生态制剂对于保护胃肠道、排除有害细菌可起到重要作用。
2.饲料中霉菌及霉菌毒素的控制
包括饲料的防霉和饲料的去毒。
(1)防止饲料原料及产品免受霉菌及霉菌毒素的污染 合适的贮存条件可以减少霉菌的污染和霉菌毒素的产生。常用方法是改进仓库的结构和卫生状况,增加降温和防潮设施,以降低水分、温度,同时还可降低氧浓度。使用化学防霉剂是目前饲料防霉的常规措施。丙酸就是最有效而且经济效益明显的防霉剂,其他有机酸如山梨酸、蚁酸其效力就差一些。由于丙酸盐无腐蚀性,所以使用方便,但效力没有丙酸高。使用防霉剂时应考虑的参数为: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环境温度、当地主要饲料的优势霉菌及配合饲料保存时间。在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使得防霉剂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在霉菌繁殖期,控制霉菌应注意考虑以上因素,如有下述情况,就应该在饲料中使用防霉剂:①在炎热、湿度大的天气,饲科中水分含量为12%以上;②在温度和湿度适中天气,饲料中水分含量为13%以上;③不论在任何环境温度情况下,饲料中水分含量为13.5%~14%,贮存期在1周以上。应根据饲料的水分含量、贮存时间、温度和季节调整防霉剂的添加量。
(2)饲料中霉菌的去除 可利用干燥、控制水分等方法,但由于霉菌毒素的化学性质较稳定,在饲料中使其失活去除比较困难。目前的去毒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学处理,以及在日粮中减少毒素与动物接触等方法。从饲料中挑除被严重污染的部分,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但因该方法简单,在生产中应用较广,但对内部霉变或轻度霉变的饲料无法使用这种方法。还可根据污染颗粒与正常谷粒的不同,在水饱和氯化钠溶液或糖溶液中离心分离;冲洗谷物表面污染的霉菌及毒素;根据毒素在胚、皮、质部分布不同,可通过食品加工过程去毒;对被霉菌污染的大麦、小麦、玉米、燕麦进行过筛、去壳处理,对于中等程度镰刀菌毒素污染有较好的去毒效果。因为中轻度污染的毒素主要集中于谷皮,所以在粉碎前去壳处理就保护了污染强度很轻的内部不增加毒素的污染。减少毒素与动物接触,是目前研究较多、较有前途的去毒方法。主要包括用正常日粮来稀释被污染日粮;增加日粮营养成分以补偿被霉菌污染减少的营养物;添加霉菌毒素结合剂减少其吸收或在动物体内的代谢。
3.饲料中有毒有害元素的控制
饲料中的有毒有害元素包括汞、硒、镉、铅、砷、组胺、单宁、皂角质等。
(1)汞 不使用含汞量过高的饲料原料,条件允许时,对饲料中的汞含量进行测定。
(2)硒 不从高硒地区购买饲料原料,同时对饲料硒含量进行测定,以确定硒含量是否超标。高蛋白饲料对硒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如亚麻籽油饼含酪蛋白量较多,可使中毒减轻。硒的毒性还可因食物中含有砷、银、铜、汞、镉等元素而大大降低。已经证实铜在肠道内可与硒形成无毒化合物。另外,砷剂可用于降低硒中毒的防治,亚砷酸钠和砷酸钠效果相同,但硫化砷无效。
(3)镉 利用锌、铁与镉的拮抗作用,提高饲料中锌、铁的含量,可减少动物对镉的消化,从而减少镉的中毒。日粮中的镉含量每上升1毫克/千克,则锌和铁含量也应相应提高5~8毫克/千克。另外补充维生素C可降低镉的毒性,有条件的可对饲料原料中镉含量进行测定,使用镉含量不超标的饲料原料是最安全的措施。
(4)铅 不使用高铅地区的饲料或高含铅饲料,是减少配合饲料中铅含量的有效方法。
(5)砷 应严格控制饲料原料中的砷含量,根据砷与其他元素或基团的作用,减少氧化砷形式的砷,阻碍砷的吸收,促进其排泄过程。饲料中可添加还原性维生素C,促使五价砷还原为低价砷,降低吸收率。在饲料中添加可吸收的硫化物,也可缓解砷中毒。另外,增加半胱氨酸含量,日粮中适当添加硒、锌、碘也有利于促进砷危害的缓解。
(6)组胺 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饲料中,且微生物的侵害更易使饲料产生组胺,控制饲料中组胺的危害,关键是防止组胺的产生,肉骨粉或鱼粉等动物性饲料在生产前应加强对鲜原料的控制,因为这是最易增加饲料中组胺的环节。对鲜鱼肉应尽快处理加工,保存时应有低温(0℃以下)条件。另外,对动物性饲料应控制其水分含量,一般不超过12%,以防止微生物的孳生。
(7)单宁 限制日粮中含单宁饲料的用量,根据饲料如高粱、蚕豆、菜籽饼、橡籽中的单宁含量和饲喂动物对单宁中毒的敏感性,来决定日粮中含单宁饲料的使用量,日粮单宁含量较高时,应适当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及矿物元素水平,如单宁每上升0.1%,则增加0.1%的蛋白,10~100毫克/千克的钙、铁、锰、锌等矿物元素。添加甲基类饲料添加剂,如蛋氨酸或胆碱,可克服单宁引起的生长受阻,其机理为这些添加剂在动物体内作为甲基供给体,可促进单宁进行甲基化作用,使其分解后排出体外。此外,添加能与单宁结合的化学物质,例如吐温-80、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和聚乙二醇(PEG)等,可与饲粮中的单宁结合而形成不可逆的络合物,使单宁失去结合蛋白质的能力。机械脱壳可除去高粱中的大部分单宁,单宁的控制还可通过水浸或煮沸处理以及碱液处理。
(8)皂角质 在配合饲料中控制那些含皂角质的原料的用量,特别是高含量的原料如油茶饼及高皂角质的苜蓿等。饲料中添加胆固醇类物质,因胆固醇可与皂角质结合成不溶性的复合物,从而可使皂角质的吸收量进一步减小,从而减少其对消化酶的抑制作用。皂角质的脱毒处理方法主要有碱解法(碳酸钠水解法)、水浸提法、溶剂浸提法(如乙醇提取法)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