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与纳兰性德的相似点有哪些,请举出实例~谢谢

李煜,人名。著名的有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煜,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诗.被称为“千古词帝”。"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大学士明珠长子。他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蓬居士。其词作现存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承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满洲正黄旗人,其词现存349首,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李煜和纳兰性德虽时隔七百多年,但在创作风格上,两人都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两人犹如一前一后的滚滚车轮,推动了我国词文学的向前发展。李煜词,尤其是他后期的词作,一扫绮罗香泽之态,摆脱调缪婉转之风,情感真挚,内容充实,形式质朴,风格自然清新,突破了花间之町畦,使词自晚唐五代以来,至李煜而首先一变。而纳兰词,以其凄婉又不失雄浑的风格,自然白描又不失其工巧的艺术手法,高标清初词坛,被况周颐评为“国初第一词人”。李煜词语纳兰词的关系,清代许多词评家都注意到了。如陈维松在《词评》中说:“纳兰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1[P34]周之琦在《箧中词》中说:“纳兰容若,李重光后身也。”2[P61]况周颐《蕙风词话》又云:“饮水词人所以为重光后身也。”3[P44]纳兰容若也曾说过:“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之,更饶烟水迷离之致。”4[P343]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李煜词和纳兰词的相似性及其表现。

  一、 悲剧式的人生遭遇,文人共有的气质才情,成就了两人凄婉的词风。

  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但是无奈命运弄人,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皇太子大儿子李弘冀又在与叔父夺权的路上死去,身为六子的他,在纲常有序的封建社会却意外地登上了皇位。可是,从李煜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向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的: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5[P31]和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楫春风一叶舟,一纶丝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5[P17]

  两首《渔夫》词真切地表现出了李煜的归隐之心,并不觊觎功名政治,正如袁枚所说,这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但是,李煜身为一国之君,却缺少一个国君应有的英明、果敢、坚韧、强硬等品格,而更多的是一介文人特有的多愁善感的诗文气质,当面对摇摇欲坠的南唐王朝,只能委曲求全,苟且偷安,称臣于宋,沉迷于酒色词赋之中,妄图以此遁避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因此,前期李煜词多写宫廷享乐淫逸的生活,风格柔靡,大有“花间”遗气,如《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啼清夜月。5[P23]

  然而,宋太祖赵匡胤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挥师金陵,破了一国国君的文人梦,从此李煜由一代国君变为阶下囚,他词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往昔绮丽柔靡的风格,转为国破家亡、身为阶下囚的无限感伤,凄凉悲壮,意境深寒。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5[P25]一代词帝,终于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慨后赐鸩命终。而纳兰性德,虽然身为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的儿子,文武双全,才华出众,搏康熙帝器重,拜为殿前一等侍卫,常年随康熙帝南狩北猎,入值宫中,此职貌似风光,实则不如一县令,这种“变相的软禁”,使得容若空有满腹才华,一腔热血,却抱负难施,只能悲愤地慨然高歌:“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天成已如此,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送荪友》)而当初明珠正处在党争的漩涡之中,难保常受帝眷,这就使得纳兰虽目睹龙颜之近,时亲天语之温,却时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镜,这种别人不得知的矛盾痛苦的心情,反映到词作中,自然成为凄苦之音。更痛苦的是情投意合的妻子卢氏不幸早逝,使得纳兰伤心不已,增添了纳兰短暂一生的悲剧色彩,这和李煜的爱妃小周后被宋太祖巧夺之遭遇惺惺相惜。

  也许,两人成了封建专制的牺牲品,一个受命于“家天下”的封建纲常,一个屈尊于一国之主的封建权威,自己的人生选择早已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了。

  二、 词作内容与风格的相似性:以赤子之心写赤子之情。

  王国维曰:“词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为词人所长处。”[5]p26的确如此,后主前期的生活,培养了他的赤子之心,于词人这是不可多得的,王国维又说:“客观只是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红楼梦》之作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阅世,阅世愈浅,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5]p27观后主生平,大起大落,理应“阅世”且“深”,但是他的词作,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都是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写的。正如他那首著名词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P44]

  以春花和秋月、雕栏玉砌的自然恒久与故国、朱颜的短暂无常相对比,遂使着不可避免之痛苦浩浩荡荡,沛然莫御,将一个亡国之君的所有愁苦,一股脑地倾斜出来,让读者读来,竟有虽无亡国之经历,却有亡国之悲情的如真体味。这正是李后主以赤子之心写赤子之情的绝好见证。

  而纳兰性德在词的创作上,学习和效法李后主,不仅和他的生活际遇有关,更是和他的理论主张有关。他主张万事根乎性情,追求个性。他说:“诗乃心声,性情中也。”(《渌水亭杂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纳兰性德也有中肯的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情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然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5]p78而纳兰性德的悼亡妻词便是对其赤子之心的最好阐释。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之后,两人夫妻恩爱,情感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了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之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情。《金缕曲·亡夫祭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字字句句流露出对亡妻的思恋之情。“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痴情如此,三年了,竟然不敢直面妻子已亡的现实,却还想这是在做梦,此词在文笔上虽不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但是思亡妻之情不减苏轼半毫,字字滴泪流泪,句句流血。

  后主抒情,不见帝泪,只听得一声声从胸中发出的沉重的叹息,让人感到他的内心情感的急流在奔腾着、翻滚着;纳兰性德抒情则行诸于色,让人看到他悲痛欲绝的情态,以体验到词人内心激越难抑的情怀。李后主与纳兰性德这类词,词风极为相似,可以用“哀感顽艳”概括之。

  三、 情感符号具有相似性。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暗喻,它具有象征性。李煜及纳兰性德在语言运用上均可称为圣手,李煜前期的词色泽较为浓艳,及至后期,亡国之作尽改前态,洗尽铅华,纯真自然;而纳兰词则一直淡雅有致,颇有云淡淡,水悠悠之意,但是两位词人在词作中出现了大量的共同意象符号,触发人们的心灵,引起情感上的震动。其中“梦”、“愁”、“泪”等符号出现的频率较高。以“愁”为例:李煜词中多出写到了愁,“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秋莺》)5[P15],“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5[P21],“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渡中江望石城泣下》)5[P18],“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悼诗》)5[P22],“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病中感怀》)5[P2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5[P4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5[P46],李后主词中的“愁”是自身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来的,是特定环境的特定情感,无丝毫的雕琢痕迹。情感的真实宣泄中又具有丰富充实的内涵,这种蕴藉含蓄,意味深长的词流传千古,在历史长河的洗刷中仍然闪耀着光华;而纳兰性德的词可谓满纸愁云,据统计,在纳兰现存的349首词中,愁字出现了90次之多,如“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菩萨蛮·其二》)7[P33],“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秋夕信步》),“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7[P56],“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蝶恋花》)7[P61],纳兰性德愁的原因不像李煜那样单纯,他的愁是多方面的,首先,清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一直十分激烈,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了许多危机和隐患。其次,纳兰性德满腹经纶,志向甚大,但壮志始终难以实现。当侍卫不但不能实现他的志向,反而对他形成难堪的束缚,使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然,纳兰性德不幸的爱情和婚姻经历,也是激起他愁感的重要诱因。

  总之,李煜和纳兰性德以他们的才情、爱恨、仇怨、血泪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哀感顽艳、婉丽凄清的绝唱,千百年来激荡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心灵,回肠荡气,缭绕不衰。

  且纳兰自己也称过自己是欣赏“李煜”的,所以他的词,后来也受了《花间集》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8
家庭条件好:皇子/大学士之子
都写悼亡词:重光28岁时大周后去世/纳兰更不用说,悼亡占了大半
都不好堆砌典故,语言清新平实,真情流露
短命:42/30
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都婉约,都悲伤.
第2个回答  2010-07-28
1家世好 2:词风婉约细腻。心思敏感 3:都情深意切 4:所作词都感人至深,不好堆砌典故
第3个回答  2010-08-02
壹.情深不寿
大家最喜欢他们的怕是不仅仅使他们的词 而是他们的性情 都是情深不寿的才子
贰.气质清华
李煜和纳兰 两个千古传颂的词人 从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两人气质清华的气息
叁.贵族
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一个是南唐的国主(我很不喜欢 南唐后主这个词 南唐国灭 虽不能说李煜全然没有过错 但他的父亲李璟也难逃干系)
纳兰 大学士明珠之子
肆.才华横溢
都是不世出的才子 那些情怀在他们笔下辗转成诗 天荒地老
第4个回答  2010-07-28
都是性情中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