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前串联一个电容

例如:DC24V电源供电,470UF电容前面串联一个1K 1/10瓦的电阻,有没有意义,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用什么来证明呢?如果此电路成立,那个电容实际的有效容量又是多少呢。简化电路如下图。
有什么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电容的实际作用容量,24V串联 1K的电阻 I=U/R =24V/1000欧=0.024A=24mA ;LED的电流400mA,怎么满足得了实际的需求呢。

这个电阻是有用的,目的是限制充电电流的,因为电容的初始电压是0V,就是24V电源对电容充电,这个电流是很大的,理论上是无穷大,电阻就是来限流的。加了电阻后有个坏处是充电时间常数加大了,但没有关系,你的时间常数也是毫秒级别的。几个时间常数下来就充满电了。尽管你的电源功率够用,但是你的充电电容受不了,老化严重。
改成47微法的,也不行。你这个电容在这里的作用是储能的,而不是滤波的。在开关断开后,是通过47UF电容上的电来维持点亮这个LED的。你改成小容量的电容后,了;LED亮一下就灭了。根本达不到实际要求。
你会问,我们平常的滤波电容,怎么没有加电阻啊?但是那样的情况只有开机时冲击一下。后面便进入了稳态。(所有很多电器不能频繁开关机)而你这个我估计是频繁操作的。
故不能轻易更改!
你补充的问题,和你原题相冲突,如果是400MA的电流的话,你这个电阻就毫无意义,而且工作不正常。从24V降压后得到3.3或者5V,负载电流400MA,必须使用开关电源!(开关电源从低压到低压不需要开关变压器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8
在实际晶闸管电路中,常在其两端并联RC串联网络,该网络常称为RC阻容吸收电路。
我们知道,晶闸管有一个重要特性参数-断态电压临界上升率dlv/dlt。它表明晶闸管在额定结温和门极断路条件下,使晶闸管从断态转入通态的最低电压上升率。若电压上升率过大,超过了晶闸管的电压上升率的值,则会在无门极信号的情况下开通。即使此时加于晶闸管的正向电压低于其阳极峰值电压,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因为晶闸管可以看作是由三个PN结组成。

在晶闸管处于阻断状态下,因各层相距很近,其J2结结面相当于一个电容C0。当晶闸管阳极电压变化时,便会有充电电流流过电容C0,并通过J3结,这个电流起了门极触发电流作用。如果晶闸管在关断时,阳极电压上升速度太快,则C0的充电电流越大,就有可能造成门极在没有触发信号的情况下,晶闸管误导通现象,即常说的硬开通,这是不允许的。因此,对加到晶闸管上的阳极电压上升率应有一定的限制。

为了限制电路电压上升率过大,确保晶闸管安全运行,常在晶闸管两端并联RC阻容吸收网络,利用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来限制电压上升率。因为电路总是存在电感的(变压器漏感或负载电感),所以与电容C串联电阻R可起阻尼作用,它可以防止R、L、C电路在过渡过程中,因振荡在电容器两端出现的过电压损坏晶闸管。同时,避免电容器通过晶闸管放电电流过大,造成过电流而损坏晶闸管。

由于晶闸管过流过压能力很差,如果不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是不能正常工作的。RC阻容吸收网络就是常用的保护方法之一。

二、整流晶闸管(可控硅)阻容吸收元件的选择

电容的选择

C=(2.5-5)×10的负8次方×If

Id-直流电流值

如果整流侧采用500A的晶闸管(可控硅)
可以计算C=(2.5-5)×10的负8次方×500=1.25-2.5mF
选用2.5mF,1kv 的电容器
电阻的选择:
R=((2-4) ×535)If=2.14-8.56

选择10欧

PR=(1.5×(pfv×2πfc)的平方×10的负12次方×R)2
Pfv=2u(1.5-2.0)
u=三相电压的有效值
阻容吸收回路在实际应用中,RC的时间常数一般情况下取1~10毫秒。

小功率负载通常取2毫秒左右,R=220欧姆1W,C=0.01微法400~630V。
大功率负载通常取10毫秒,R=10欧姆10W,C=1微法630~1000V。

R的选取:小功率选金属膜或RX21线绕或水泥电阻;大功率选RX21线绕或水泥电阻。

C的选取:CBB系列相应耐压的无极性电容器。

看保护对象来区分:接触器线圈的阻尼吸收和小于10A电流的可控硅的阻尼吸收列入小功率范畴;接触器触点和大于10A以上的可控硅的阻尼吸收列入大功率范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7-28
电容应该是滤波,通常如果前面是整流,这里的电容都会选大容量的铝电解用来滤波,使后面的电压更平滑,如果是直流源供电,电压本来就很平稳,那么电容可以适当小点,另外,铝电容容量变化很小的!
第3个回答  2010-08-07
如果前面有恒流电路,完全可以取消,恒流IC设计时都考虑到冲击电流的 ,完全没有必要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