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一门语法不严谨的语言么?

请分析一下 谢谢

准确的说汉语根本就没有成规则的语法。
所以严格含义上说,汉语压根没有语法可言。
这个你语文老师或者汉语专业的童鞋可能了解一点,学汉语有门课叫现代汉语语法,学过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会说话,因为 书中的语法和平常汉语使用中的方式格格不入。
在平常的汉语应用中,汉语表现出模糊性、随意性、不求精确、没有固定语法甚至没有固定词序……所以老外学汉语是很难的,比如称赞某人有“古贤人之风”,那么究竟指那位贤人?
汉语没有时态、不分阴阳、不分单复数、多虚不实……
1、因为汉语不依赖严格的语法来表述,必然造成歧义、多解;
2、汉语词汇的多意、同音、多用法,造成的歧义更甚,尤其在古文中,一个句子中的词汇做何解,往往需要联系上下文确定文章主旨之后才能从多种含义中筛选出合适的解释,这造成学习汉语需要大量积累。。
3、缺乏逻辑性,汉语的表达缺乏逻辑,我这里不去探讨原因,究竟是语言造成了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还是社会环境造成了语言的逻辑缺乏。。。这导致古汉语中很多词句令人费解、被人误读,甚至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误读含义取代本意。。举个例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该如何理解困扰了中国人两千年。。再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4、在数据的表述上,含糊不求精确,多虚指作形容。。。举个例子梁孝王的苑囿梁园究竟有多大?“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平台三十里”这段话里出现了很多数字,但是没有一个数字是精确的,都是整数、虚数,而且算法都含糊不清比如“方三百里”怎么算?再比如“梁山水泊八百里”又怎么算?如果以梁山为圆心画一个直径800里的圆,那么这个面积就。。。所以汉语常用的“方圆几里”就是个虚指的含糊用法,到底画方还是画圆,这个几里到底是半径、直径、边长还是周长?永远说不清。
5、古汉语没有标点,断句全凭经验和语言环境。。。不同的断法不同的含义。。
所以你看现代汉语在要求精确表达的时候,显得非常拗口、冗长,比如法律条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8-10
您好!

标准汉语语法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这一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使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没有语法也没有词类,直到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一书中仍然认为汉语没有语法和词类。

①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自由的单音节语素和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都可以组成单纯词,如:山、水、天、地、人、有、土、红、凑;仿佛、苍茫、蜈蚣、琉璃、参差、蹉跎;敌敌畏、阿司匹林、萨克斯、麦克风。
②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

句子结构
(定) 主 + [状] 谓 <补> +(定) 宾
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状(修饰全句的)] + (定) 主 + [状] 谓 <动补> + (定) 宾<宾补>
例如:[每当有外地人来],(好客的)天津人[总是][眉飞色舞地]谈<起了>(天津的)小吃<有多么地道>。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对主语、宾语进行修饰、限制,如:(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对谓语进行补充说明,如:辨认<仔细>
第2个回答  2019-07-16
北二外有云:‘三分钟韩语,三小时英语,三天的法语,三个月的日语,三年的德语,三百年的阿拉伯语哟!
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有两种,一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而另一个就是阿拉伯语了。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拼音文字,从它3000多年前产生之日起就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语法的“纷繁复杂”和句子“冗长晦涩”是阿拉伯语的一大特点。阿拉伯语由28个字母组成,而每个字母根据不同的发音符号又要发出12个不同的音,屈指算来,这28个字母的全部发音竟有336个!这恐怕是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难以与之匹敌的。除了数目众多以外,在发音上,300多个发音竟无一例是元音,这让早已习惯于汉语的清脆悦耳和英语的aeiou五大天音的我们,着实头痛——还记得刚入学那会儿光是为了攻克发“舌颤音”这一关,就花去我们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那段时间里,口干舌燥者有之,“哑口无言”者亦有之,尤其是几位同仁,在进入大二时遇到颤音也同样是谈“颤”色变。
此外,学习阿拉伯语的人还要面临着阅读方式的挑战:由于阿拉伯文字的书写方向是从右向左,因而教材上的汉语也随之从右向左排版.阅读时常常搞混了方向,摸不着头脑,弄不清什么时候要正读什么时候要反读。恍惚中,颇有些阅读古书竹简的味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