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意义4000字

如题所述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彻底打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基本形成今天拉美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独立以后,除巴西外,各国在形式上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拉丁美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运动还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腐朽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但是,国家的独立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社会经济基础,由于拉美各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十分软弱,独立后各国政权一般都转移到土生白人地主手里,因而仍保留了原有的大地主所有制和封建剥削,这就严重的阻滞了拉美经济的发展,使拉美各国又成为英美等国的殖民地,拉美各国人民继续面临这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任务。

北美13个殖民地的宗主国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移民主要是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美国未经历封建社会时期,发展资本主义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却很高;13个殖民地之间经济往来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美利坚民族也开始形成;在大陆会议和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领导下,以《独立宣言》为旗帜,革命是水到渠成,进行彻底。美国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在发展,但国内也存在问题。独立后的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联合政权,未解决黑人奴隶制问题,使美国南北两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为以后美国内战埋下伏笔。

西属拉美殖民地由封建的西班牙统治,移民主要是西班牙人;没有统一的市场,更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领导人,也没有统一的革命纲领,各地是分别进行和取得胜利的;拉丁美洲资产阶级革命有早产意味,独立运动的成果打了很大折扣,封建阻力大,发展资本主义受到很大阻碍。


西班牙、葡萄牙的残暴殖民统治。拉丁美洲包括北美洲的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四个部分,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世纪开始,长期遭受西班牙、葡萄牙人奴役。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先后夺取葡属巴西东北部土地,建立荷属、英属、法属圭亚那;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得到牙买加等岛屿;法国占领了原属西班牙的海地。西班牙是一个封建专制政体和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这给它在拉美殖民地的统治打上深刻的烙印。设在西班牙首都的“印度事务院”是控制殖民地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只对国王负责。当时流行的俗语说“国王是殖民地的绝对君主,而‘印度事务院’是国王的喉舌”。西属拉美殖民地分设四大总督区:新西班牙区、新格拉纳达区、秘鲁区和拉普拉塔区,由各区总督直接管理殖民地事务。西属殖民地的土地剥削制度分为三种形式:(1)委托监护制。它是印第安人同殖民者之间土地关系的主要形式。土地所有权归西班牙国王,殖民者只对土地和印第安人有“监护”(管辖)权。印第安人必须为监护主服劳役、交纳代役租。某些地区一年之内劳役长达300天。(2)大地产制。1720年委托监护制被取消,开始盛行大地产制。原来的监护主变成大地主和大庄园主,他们强占印第安人公社的公有土地,还采用借债、以工抵债的方法迫使印第安人沦为债务奴隶。(3)种植园土地制,盛行于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巴西,主要使用非洲黑奴劳动,剥削更为残酷。西班牙、葡萄牙掠夺拉美金银贵金属,实行“米达制”,即印第安人每年送一定数量的成年男子(墨西哥为4%,秘鲁为14%)去金银矿服徭役,其死亡率高达4/5。西班牙和葡萄牙为维护宗主国贵族和商人的利益,对殖民地经济采取严厉的垄断统治政策,发展能在世界市场牟取暴利的单一经济作物;压制殖民地工业发展,垄断殖民地对外贸易。教材对这方面情况有叙述。总之,拉美殖民地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是建立在奴隶和农奴劳动基础上的封建大地产制、种植园经济和单一经济作物制。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构成严重束缚拉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2.殖民统治的危机。到18世纪下半期,拉丁美洲殖民地社会经济冲破宗主国的种种限制缓慢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开始出现。西属殖民地的统治者是来自宗主国的所谓“半岛人”,占据行政、军事和教会高位,拥有大量地产,是革命的对象。土生白人拥有土地,是殖民地地主集团的核心,政治上受“半岛人”压迫,要求摆脱宗主国统治,掌握了未来革命的领导权。混血种人多数是自由职业者或自由农民,名义上是“自由人”,但不享有公民权。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处在社会最低层,他们和混血种人是革命的主力。在拉丁美洲各种社会矛盾中,民族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西班牙殖民政府一方面将人口众多的印第安人、黑人和部分混血种人紧紧束缚在封建制生产或奴隶制的生产桎梏下,阻碍直接生产者转化为自由雇佣工人;另一方面把殖民地创造的财富源源输往宗主国。因此,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未能起到为其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积累资本的作用。宗主国落后工业造成的供应不足,同殖民地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形成愈加尖锐的矛盾。这样,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就成为经济上摆脱宗主国束缚的强烈动因,推动殖民地走上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总之,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首先是由于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统治者之间民族矛盾的激化;其次是欧洲的启蒙思想、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激发了拉美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再次是19世纪初西葡受到拿破仑战争的打击,力量削弱。

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一目,教材主要叙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海地独立。海地位于加勒比海第二大岛圣多明各岛的西部,原是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后被法国占领,逐步发展成为法国海外最富庶的殖民地。海地黑人曾多次发动反对法国殖民者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的起义。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1791年8月杜桑·卢维杜尔领导黑人奴隶,在“争取自由”、“宁死不当奴隶”的口号下起义,并很快控制了海地大部分领土。1793年,西班牙打着“支持解放黑奴”的旗号,派军队从岛的东部侵入。杜桑识破西班牙妄图霸占海地的阴谋,赶走干涉军。英国也借口法国种植园主求助,派军队从岛的西部登陆。杜桑起义军越战越勇,迫使英国殖民军投降。1801年杜桑建立以他为首的政府,声明海地独立;颁布宪法,宣布废除奴隶制。拿破仑夺取法国政权后,试图重建法兰西殖民帝国。1802年三万法国远征军侵入海地,诱捕并杀害杜桑。海地人民更加顽强地战斗,赢得最后胜利。1804年海地正式宣告独立。海地独立树立了小国打败大国、奴隶自己解放自己的光辉榜样,极大地鼓舞了整个拉丁美洲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教材资料部分引用“海地独立宣言”条文,反映海地人民恢复自己的民族尊严,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权利,彻底根绝殖民主义的坚定决心。

2.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西属拉美独立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三个战场。第一阶段从1810年至1815年,西属拉美殖民地除秘鲁外,都发动武装起义。殖民统治由于失去母国的支持,土崩瓦解。各地初步建立了独立政权。但是,掌握运动领导权的土生白人没有提出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政治经济改革纲领,也没有动员印第安人和黑人参加革命;各地区斗争缺乏协作,力量分散。随着拿破仑帝国的覆灭和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复辟,各地独立政权大部分被殖民势力摧毁。此阶段主战场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教材对墨西哥独立运动有较多的叙述。墨西哥独立运动的特点是更具群众性。起义领导人大多为贫困农民和下级教士,使运动具有民族解放和反封建性质。

第二阶段从1816年至1826年,独立运动领导人吸取了前一阶段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明确的革命目标和纲领,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打破地区界限,相互配合支援,赢得最终胜利。南美北部战场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巴拿马等地,中心在委内瑞拉。1816年,玻利瓦尔在海地共和国的支持下打回委内瑞拉,宣布废除奴隶制,许诺胜利后给参加解放斗争的战士分配土地。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踊跃参军。从1819年起,玻利瓦尔率军翻越安第斯山,解放哥伦比亚;再回师加拉加斯,解放委内瑞拉全境;继而解放厄瓜多尔,成立了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在内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南美北部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南美南部战场包括今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和玻利维亚等地,中心在拉普拉塔地区。西班牙殖民势力在这一地区相对薄弱。圣马丁认识到秘鲁是西班牙统治美洲的主要堡垒,为此,他制定了一个由阿根廷西部翻越安第斯山,先解放智利,然后由海路进攻秘鲁的作战计划。从1817年起,圣马丁率军翻越终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解放智利。随后由海路出击,解放了秘鲁首都和沿海地区。西班牙殖民军退守秘鲁北部。为彻底消灭殖民军,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于1822年7月在瓜亚基尔举行单独会晤,商讨协同作战,但未能取得一致。会晤后,圣马丁悄然引退,玻利瓦尔承担起解放秘鲁的重任。在阿亚库乔决战中,玻利瓦尔军队决定性地打败殖民军。到1826年,西属拉美独立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3.葡属巴西独立。葡属巴西是拉美最大的国家。1807年拿破仑侵入葡萄牙,葡萄牙王室流亡巴西,使巴西成为葡萄牙王国的政治中心。1820年葡萄牙国内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新议会要求国王回国,国王留儿子彼得罗继续在巴西执政。此时,巴西各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为避免革命并维持大地主、大种植园主的统治,彼得罗遵照其父的嘱托,于1822年宣布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成立巴西帝国。巴西独立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革命阵营不强大,独立运动没有转化成大规模的革命战争。运动后期,葡萄牙王室和大地产主掌握了领导权,致使独立后大地产制和奴隶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巴西毕竟摆脱了殖民统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成果和意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成果是摧毁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起一系列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奠定今天拉美各国的政治格局;除巴西外,独立各国在形式上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运动同时也反对封建剥削制度和种植园奴隶制,打破了工商业的殖民垄断制度,为各国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运动没有触动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大地产制,因而没能够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讲述本节教材用1课时,建议教师: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时间长、范围广、涉及国家多,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结合地图讲述和引导学生学习。最后应将“拉丁美洲主要国家独立情况”表格内容与“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形势”图对应学习,并与“独立前的拉丁美洲”图做对比,培养学生动态历史的时空观念。

2.由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美国独立战争有很多相类似之处,在讲授过程中可注意引导学生作对比分析。第一,两场独立运动历史背景的异同点是分析的重点。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因素之间的关系,探寻共同规律。第二,讲授两场独立运动的过程时,应突出人民性、艰苦性、正义性和团结协作精神。第三,在分析、评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资产阶级的作用时,要注意时代特点,切忌把其保守性简单归结为阶级的局限性。当时北美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作为正在上升的革命阶级领导了独立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其阶级局限性,表现出更多的革命精神,因而获得更多的革命成果。而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的力量很弱,只是作为革命的一般动力参加了运动,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这给独立后各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3.新课讲完后,可作如下小结:从北美独立战争开始,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又进入一个高潮迭起的激荡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的独立,给当时以欧洲为主宰的世界政治格局以极大的冲击,使欧洲大陆的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美洲的殖民支柱,加速了其崩溃进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具有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双重特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但它在更大程度上主要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带有因外部条件引发的明显特征,革命带有早产性质,因而独立运动的成果打了很大折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