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该句典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篇》第七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注释:

(1)自行:自己准备。

(2)束脩:薄礼。束,十条为一束。脩,音xiū,一小条肉。直译为十条肉,实际上是说礼很薄。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3)以上:来献给。

(4)诲:教诲。

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不管你贫穷还是富有,不论你出身高低贵贱,只要你能自己约束自己,在道德、学问、品行上能有所提高的,只要你来我肯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礼曰来学,不闻往教。”是说按照礼法,只听说学生来就老师受业,没听说老师去就学生授业。

“自行束脩以上”符合礼制,是体现出学习者谦卑恭敬的心,这种谦卑恭敬的心不仅是对老师的,还是对道的。如果没有这种心,学道无法学好。

扩展资料

古代入学拜师时,学生需要提供给学院或者先生的六种带有特殊寓意的礼品。

束脩六礼通常指莲子,桂圆,枣子,芹菜,红豆和干瘦肉条。

莲子,莲子心苦,是指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育自己的学生能够早日成才;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桂圆,是指学业圆圆满满,寓意功德圆满;红豆,蕴含“鸿运高照”之意;红枣,寓意早早高中,盼望学生能够,早日功成名就;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古时候肉是奢侈品,人们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大快朵颐。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因此,古时候把有地位的人称为“肉食者”,就是这个道理。晋惠帝听说老百姓没有粮食吃时,竟说出了“何不食肉糜”的雷人话语,成为千古笑柄。

古代没有冰箱,一旦有了稀奇珍贵的肉,就先用水将其煮透,然后用盐裹了,放在屋檐下阴干。最后,再十条扎成一束,放起来慢慢享用。当然,这些肉干也可以用来供奉祖先,以求祖先保佑自己能常常吃到肉。

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早在孔子的时候,就有送“束脩”投师的礼俗了。

所谓的拜师典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再奉上“束脩”,这样,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门求学了。东西虽然不多,但已经能显现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来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以代替“束脩”。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见面礼的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连后来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称为“束脩”了。

如今,几乎没有人再把老师的工资称为“束脩”了,更没有人把“束脩”作为学费交给老师,当然,更不提倡给老师送礼什么的,“束脩”一词让我们了解敬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7

意思是:“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出自《论语·述而篇》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赏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

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6-08

意思是:“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出自《论语·述而篇》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赏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

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第3个回答  2017-08-03
文言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选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
  (1)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翻译】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赏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8-04
文言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选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
  (1)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翻译】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赏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