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镇的民俗风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在春节期间,各地的农民业余艺术家们,舞动着五彩缤纷的花扇和彩绸,伴随着节奏鲜明的锣鼓声和旋律优美、高亢清脆的唢呐声,在农村、城镇的街口翩翩起舞,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河北省的民间舞蹈基本上是以秧歌为主,其他还有各种灯类、鼓类以及借用道具表演的狮子舞、竹马、旱船、花船、小车、大头舞等共140多种。冀东有地秧歌、抚字扇鼓、五虎棍;冀北有插花舞;冀中有沧州落子、竹马落子、花鼓落子、地平跷、风秧歌、花狸虎、七巧灯、胜芳挎鼓、战鼓、荷花灯、花篮灯;冀南和冀西有井陉拉花、踏鼓、排鼓、大秧歌、别杠、抬花杠、花船、花车等等。狮子、龙灯、高跷、旱船、大头舞、背阁、擎阁、抬阁等舞蹈形式,遍及河北各地。而九州镇的明见舞蹈主要是是冀中风格。
河北省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如徐水的《花狮》,唐山的地秧歌,沧州的落子舞,石家庄井陉的《拉花》等。徐水的《花狮》,唐山的《跑驴》,在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曾分别获过国际舞蹈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在舞蹈的艺术风格上,由于河北各地的地理环境、生产劳动、气候条件、方言语调、文化生活、民俗风情的差异,也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春节习俗之最
最早的春节:相传中国原始社会时就有“腊祭”之说不得,夏朝建立后,此俗流传下来。
最早的除夕: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称为“除夕”。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根据《吕氏春秋》中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病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而最早提到“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 最早的春联:据《宋史》记载:宋灭蜀的前一年,(公元964年)除夕,后蜀主孟槌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被人们公认的第一副春联。
最早的年画:年画的前身叫门画,最早的年画形式是门神,画的是神话传说中神茶、郁垒,也有的在门上画虎或古代勇士像,到了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
最早的贺年片: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了赠送贺年片的习俗。据南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里记载,其家藏有北宋元祐年间敬贺正旦的墨迹。就是正月初一,“敬贺正旦就是现在贺年片上印的“恭贺新年的意思。
最早的爆竹:春节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当时没有火药纸张,所谓爆竹,是用火烧竹子发出的啪啪声。
最早的压岁钱:据古籍《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压岁钱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嫔妃们在春节三五结伴做掷钱游戏,宫廷钱库就散些钱给她们。此风在当时宫廷内是很盛行的。
订婚习俗
第一次见男方父母,给女方钱,2000-10000,若同意,就返还男方200或更多。直到结婚前,每次见都要多少给点钱。尤其是过年的时候给的稍微多点1000左右。男方的直系亲属见女方第一面的时候都要给钱,叔叔,伯伯,姑姑什么的,别的亲戚就不算了,谈结婚的时候,给女方8000以上,是女方自己买结婚用的衣服的,还有炉灶、锅碗、洗衣机、冰箱等简单的。床必须要男方买,当然现在一般都是男方陪着女方选,但是是男方出钱,家具、电视什么的就是男方的事了。一般时辰是在上午的11点18分。 民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传统民歌、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民歌、建国以来新民歌三大类。在传统民歌中,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描写自然景物、记述民间习俗、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欢庆节日、表达男女爱情及家庭琐事等等,但有相当多的传统民歌,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民和地主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农民受剥削、受压迫,过着牛马一样的悲惨生活,他们把满腔的痛苦和愤懑,倾吐在民歌之中。如《穷人泪》、《长工十二月》、《回关南》、《逃荒》、《万年愁》等,就是农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传统民歌中还有如《四辈和玉妹》、《五哥放羊》、《茉莉花》、《绣荷包》等一类以抒情见长的民歌,热情地赞美了劳动人民朴实、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和他们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类民歌表达感情细腻,曲调优美,亲切感人。
革命民歌是解放前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在河北流传的歌曲。如反映义和团斗争的民歌:《红灯照》、《趁早加入义和团》、《打洋鬼子》、《只要齐心就好办》等,忠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人民的斗争风貌。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河北人民创作了很多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优秀民歌,以抗日为题材的《送郎参军》、《去当兵》、《打保运船》、《反扫荡》、《盘查通行证》、《埋地雷》、《献花》等民歌,有力地配合了打击日寇的斗争。在解放战争时期,河北到处唱着《李玉兰劝夫参军》。此外,如《质问蒋介石》、《保卫胜利果实》、《大军南下》等民歌,对宣传解放战争,也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埋葬了蒋家王朝,新中国成立后,河北人民从心眼里唱出了《共产党恩如山》、《朵朵葵花向太阳》、《老百姓拥护毛泽东》的颂歌,抒发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毛泽东同志的爱戴。
建国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崭新时代,河北人民精神振奋,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无比高涨,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民歌,如《学习雷锋》、《光荣榜》、《唱唱咱公社好光景》、《贫下中农革命扛大旗》、《农业战线添人才》、《周总理来到隆尧县》、《总任务传万家》、《歌唱新宪法》等民歌,以奋发向上、乐观豪迈、明朗健康的格调,生动地反映出河北人民对党、对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热爱,展现了河北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战斗风貌。
河北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主要体裁有小调、劳动号子、山歌三大类。其他还有少量的儿歌、宗教及婚丧仪式的歌曲和少数叫卖、生活音调等。 虽然名称叫做偷碗,其实就是拿。在一些农村地区,每当有高寿的老者去世,在举办丧事的过程中,客人吃完饭都会把碗带走,当地人相信这些碗会给人们带来福气、带来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