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拍案惊奇的概述

如题所述

《午夜拍案惊奇》是北京文艺广播根据“有益无害”的原则设立的一档连播形式的通俗文学节目,它以在特定的时间(每天午夜零点)播出特定的内容(悬念、推理、惊险、恐怖小说)为其节目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午夜拍案惊奇》以鲜明的个性、精准的定位而独树一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文艺广播听众群老化的趋向,以风格个性化、年轻化、通俗化的鲜活跃动的形象呈现在听众面前,从而强化了娱乐调频的形态定位,为北京文艺广播的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 首都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有别于其他大城市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它对不同品种、不同层次的文化产品都存在需求。例如,某作家的一本恐怖小说在他所在的西南某省的省会城市没有一家出版社接纳,但书稿拿到北京后,不但立即出版发行,且在我台播出后反响十分热烈,现同名电视剧已经开拍。这一事例便印证了所谓文化中心的具体含义。而当前《午夜拍案惊奇》立足的根本也正是基于对文化中心以及都市调频节目定位的基本理解与认识。
同时,都市人群对类如恐怖等题材的小说的需求具有深层的现实心理依据。北京心理医学研究所的主任医师刘哲,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恐怖小说被接受的原因,他认为,恐怖小说的产生与我们接受恐怖的心理因素有关。首先,恐怖在人心理上源自于自我暗示和联想,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从自身的经历而来的。书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暗示行为,可以联想到自己曾经历过的恐怖经历。第二,人们可以根据书中的东西塑造一个恐怖环境。而每个人都有一种涉险的意识,即在生活平稳时盼望不平静的事情发生,通过自我营造,幻想出另一种生活。第三,涉险--危险意识,即人们希望在涉险时本身并没有危险性。第四则是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而从社会角度来看,现在,和平时期的现代化劳作使人们的生活富裕稳定了,也加剧了人类精神的需求。人们越来越需要娱乐,需要放松,需要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满足。恐怖小说适时地出现了。它也是娱乐性小说的一种,是以恐怖的趣味去打动人心的,它对于神秘主义的探索和对死亡体验的描绘,无一不带给人深深的震撼和无尽的感触,使人在紧张并有些胆战心惊的同时,体验了一切曾让他如此好奇、惧怕甚至厌恶的真实。然而这种真实是虚拟的,不需要人类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只需经历、感受、想象,仅此而已。所以,看恐怖小说所产生的轻松感与看相声、小品等传统娱乐节目的轻松是迥然不同的,前者加铺垫,有体验、有转化,是一种愉悦的轻松;而后者则是不能承受之轻。
《午夜拍案惊奇》栏目设立于1999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和节目风格,收听率呈直线上升态势,曾一度跃居北京文艺广播栏目排名第六位,满意度第一位。
由于受众年轻活跃,反馈积极热烈,使得该栏目影响力大增,并引发了其他媒体的关注:新华社《新闻周刊》、《中华读书报》、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报〉、新浪网等均予以进行了采访报道。同时,由于对本土原创恐怖小说的推广传播领先于影视且本着通俗但不低俗的原则对作品的质量严格把关,因此,广播栏目〈午夜拍案惊奇〉的收听状况已经成为估量中国当代恐怖小说发展的参数之一。
与《小说连播》相比较,《午夜拍案惊奇》逊于前者的成熟稳健,但却以鲜明的个性、精准的定位而独树一帜。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文艺广播听众群老化的趋向,以其个性化、年轻化、通俗化的鲜活跃动的形象强化了娱乐调频的形态定位,为北京文艺广播的持续发展做积极探索。 《午夜拍案惊奇》虽然至今已经有11年的历史,但播讲人并不超过五位,其中最受为听众所之的应数:艾宝良、高慧斌和王凯。
艾宝良,从栏目的一开始到现在,依然固守着和见证着栏目的发展。11年来,在栏目里播讲过的作品接近一百部,已经成为午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高慧斌,本身是演员,但也经常会在广播中出现,他在午拍这个栏目里播讲过:《碎脸》《伤心至死》《周德东亲身经历》……等小说。
王凯,虽然是央视的主持人,但也喜欢演播小说,偶尔会在广播中出现,在午拍里,他播过:《解剖教室之心尘》……等小说。 《午夜拍案惊奇》至今一共有三任编辑:郝卫群、张美华、周海燕。
郝卫群:策划推出的代表作品包括:《猫眼》《背后有人》《死者的眼睛》……等。
张美华:策划推出的代表作品包括:《鬼吹灯》《天眼》……等。
周海燕:策划推出的代表作品包括:《藏地密码》《谜踪之国》《失落的秘符》《盗墓笔记2》……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