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写的词<满江红>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满江红 是词牌名 【岳飞·满江红】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品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阑,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作品鉴赏 岳飞的这首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凶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凶奴”,是无可非议。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7
读诗词,尤其是读一些历史人物的诗词,总不免联想到他写作的具体条件,如时间、地点等,这样对该作品或能更好地理解。 岳飞的《满江红》词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首壮烈篇。而岳飞一生处境变化迥然。要最好理解这一名作,有必要考虑这首词的出处。但可惜查无根据,只好自己试着设想词人写作的具体条件。然而,当我这样做时,竟发现词中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通常解释似欠妥贴,对这一发现谨分析如下: 所有的词释都说“莫”句是自勉勉人的“千古箴铭”,劝人“切莫虚度年华,苍白了少年青发,空悲切!”。 但是,试想,假使此词作于词人领军抗金待发之前:则词中的“怒”只能是词人闻知敌人暴行而发。恰逢潇潇淫雨,既影响了军备,又阻挡了看向远方的视线,让人分外着急,只能凭栏而望。当久雨稍停,视线遥远时,立即壮怀激烈,不禁仰天长啸。想象着为国立功名,摸爬滚打,奔赴前线,转战八千里,会有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此时心急如焚,因此自勉说“切莫(不能)虚度年华,苍白了少年青发,空悲切”。这样讲解,“莫”句虽说可与上面的句子连系,但与下片的“何时灭”句的意思就重了。“何时灭”也是表心急之情。尤其是,这样一来,“三十”与“八千”句的意境就是一个没有具体内容的虚拟的境界,则激烈的壮怀多半是一种待实现的决心,则长啸的底韵就不足,则“怒”也就让人感到气不壮,这样,上片就全没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久经惨烈沙场的将军的气慨,倒有了点子书生气! 再试想,假使此词作于岳飞抗金转战有时后,被调后方长期休整之时:则“怒”,“长啸”,“激烈”以及“三十”与“八千”等句都具有了丰富的具体内容,让人看到一个刚烈的将军和他的部队现在积极备战的气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和过去杀敌的壮烈情景(“三十”与“八千”句)。但,如是这样,此时的他就不可能有怠惰思想。在这里搁上什么“不要虚度年华,闲白了少年青发,空悲切!”的句子就显得唐突可笑。因而,“莫”句在这里就应解为“莫非要人等得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样讲来,“怒”字除了针对敌人,还有对上级迟迟不准发兵的愤慨。虽然这样讲比较合理,但此时的岳飞,作为一个三军统帅,不可能不知朝内政治斗争的激烈,他不会凭白地授人以柄,因此,此时的他,绝不会写出得罪朝庭的诗句的。 最后,试想此词写于岳飞被囚禁且受刑以后:此时,外寇国贼狰狞地一齐向他扑来,他的血肉之躯承受着塌天重压。当他艰难地直起身来站在囚栏前,久久地凝视着潇潇淫雨,皮肉钻心的痛楚,心里要炸裂的仇和恨,聚到一起,火从中烧,无此愤慨,则一“怒”冲天。让人感到怒得自然,怒得应该:只有这“怒”才能顶住这塌下来的天;只有这“怒”才能呵住这恼人的雨;只有这“怒”才能冲垮这阴森的牢!一个“怒”字让全词词义及词人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抬望眼”三字又立即显出大英雄的本质和胸襟:身陷囹圄仍心系国难;身遭酷刑,仍惦念沦陷的国土和百姓。词人忠心不渝,壮志不移,报国心激烈涌动,借着怒气冲越牢栏,向长天呼啸,要唤起旧部,重整河山。此时,三十年来奋斗的历程,八千里转战的日日夜夜,一幕幕浮现眼前:刀光剑影,喊杀冲天,血肉模糊,尸横遍野,将士冒火的眼神,百姓号天的哭声,……黄龙府啊,不捣你这敌巢我怎心甘!……一颗壮心激荡在无垠的天际,两行热泪横流在刚毅的面颊……。待回过神来,面对粗实的牢栏,此时还能自勉勉人说什么“切莫虚度年华,苍白了少年青发,空悲切!”吗?虚度年华已不是他自己能廻避的事。显然,此时的词人只能悲叹:“莫!没奈何,只能在此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了!”一声叹息,一声无奈之后便进入无声的世界。“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对国贼最大的控诉,对国运最深的悲哀,内里包含了对国贼扼杀抗战的多大愤慨,集聚了杀敌的多大内力!这才支持了开篇的冲天大“怒”,才引出了下片吃肉喝血的狂怒臆想!这才是大英雄的性格。 下片以二句幽思之语承接上片末句后的沉默,脉络清晰,隐隐轰鸣,犹如深层地震,滚滚而来,撼人灵魂。接下来几句宏愿则如火山爆发,汹涌熔浆灼焦万物,威猛声响崩天裂地,激烈处,词人忘却了自己,爱国大义在狂怒中野味的暴露,直抒英雄之胸臆、猛将之虎威。最后,夙愿“得偿”,尘埃落地,震响戛然沉寂,只见千军万马俯伏于地,英雄泪如雨下,我亦泪若江河。……恸定,顾望破碎山河,焉能不更强烈地“怒发冲冠”! 这样的诗句,无论什么爱国将军,若非身逢冤狱之难,怎么能写得出?这样的诗句,若不理解为冤狱中猛将之绝笔,怎么能感受得到它的深蕴真情?只有这样去理解它,才觉得全词一气呵成,义高词伟的句子是那么由衷,激越跌宕的感情是那么酣畅,悲壮的意境让人哽塞咽喉,铿锵的豪言让人心窝痛快,热血沸腾,义薄云天,不觉人人都成了英雄,人人都成了岳飞!然而,按通常的词释去理解《满江红》词,内心就少了许多这种“激烈”之感。总觉得岳飞是岳飞,我是我。 总结前析,岳飞词《满江红》应出于狱中。“莫”句以“莫”为领字,标点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好;下片的结句也应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2个回答  2014-04-27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朝天阙;指朝见皇帝, 在曾经有很多人怀疑过这首词并非岳飞所写,应为里面有一些地名岳飞曾经打仗的时候更本没有到过那些地方,这就引起了文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关注,在经过多方研究,最后否定了这一说法,在这首词里的一写地方岳飞确实到过,只不过是和其他的地方同名而已, 在明朝史册中记载,其实岳飞背后并不是“精忠抱国”这四过字,而是“尽忠报国”,这是朱元璋为不使民心乱而把”尽“改为了”精“。 岳飞一生作战三百多次,无一败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长胜将军。
第3个回答  2014-04-27
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信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