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的历史文化

如题所述

罗平地处西南,但秦汉以来就多与中原文化交汇,元明时期,大批汉族入滇,文化得到了交融与发展,中华传统习俗融合形成,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也得以形成,传统的腌制技巧、酿酒技术等也在此得到传承。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汉族文化为主,布依、彝、回等多民族和谐交融的文化。罗平人杰地灵,犹其自明清以来,文教日益发展,不断涌现出多位的影响深远的人物,如者继荣、窦垿、胡若愚、尹兰冰、张惟清等,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也有如王明辉、黄敏、伏润民等。 彝族
在整个民族文化发展史中,罗平土著彝族在这块土地上已生息繁衍达三千年之久,曾取得统治地位800年左右,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现存的《玄通大书》、《神通大书》就是一部集哲学、宗教、天文、地理、星象、医学、历算、气象、道德的少数民族大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史料。彝族节日过大年从农历6月23日至25日三天,每当这个时候,各村寨的彝族青年男女就会聚集歌场,对歌、摔跤、赛马、耍火把,跳传统的歌舞。彝族舞蹈主要有祭祀性舞蹈《跳歹舞》和《兵器舞》,兵器舞也称耍把式,兵器舞仍属一种祭祀舞蹈,以大刀、三尖叉、股杆、两节棍、金钱棍为主。
布依族
布依族是我国古“百越”的一支汉文籍中称沙人和仲家等,但布依族却很反感这种称呼,他们自称“布依”或“布依饶”。罗平布依族有语言却无文字,占全省布依族的80%,故罗平有“布依之乡”的美誉。布依族依山傍水而居,性情温柔、文雅,对人谦和、娴慧,服饰以蓝、黑、青三色为主,传统民间节日主要有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对歌节和“祭老人房”。主要舞蹈有把式舞、高跷舞等。
苗族
罗平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自称“白人”,据《罗平州志》记载“服饰与汉人同惟,习俗则异多,有读书登仕籍”,而苗家妇女的服饰则保持完好,白苗白折麻布花裙,白麻布裹腿,衣短无扣,以左右襟交叉搭系于胸前,发扎红线,盘于头顶,衣裙喜用青色,纹饰用黑红线绣成;花苗却又有所不同,并且女子已婚未婚从发髻上就可区别。苗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比较有特色的是正月十五“花山节”,舞蹈为芦笙舞。
回族
罗平回族有回族有回文,但不是大众化的语言文字,仅限于回民师傅(阿訇)礼拜和记录本民族史实之用。回民聚居区都有清真寺,礼拜是信教者的必修课,教民要修炼五功,即念、礼、斋、课、朝。罗平回族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民间舞蹈,而是更多地融合于汉族艺术中。 罗平花灯节
罗平是云南省六大花灯源流之一,唱灯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据民国二十一年编的《罗平县志》记载:“自土改以后流寓接踵,风俗断以易移,文化日新”。1956年,罗平花灯歌舞《破四门》参加了全省优秀地方戏曲调演,并推荐上北京演出,获得好评。1950年2月2日至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陈赓、宋任穷、周保中、张冲等将军率部进入罗平。罗平解放区人民群众在四十多公里的公路沿线载歌载舞迎接人民子弟兵,四兵团将士们说:“到了罗平,我们进入了歌舞之乡”。
罗平国际油菜花节
“中国·云南·罗平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是由曲靖市人民政府和云南省旅游局主办、罗平县人民政府承办,集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喀斯特地貌观赏、景区景点推介、布依风情展示、招商引资洽谈为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每届历时两个半月,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开幕。自1999年春开始至2011年,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
2007年罗平县油菜花文化旅游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2007年罗平县油菜花文化旅游节被评为“全国十大花卉类节庆”; 2010年罗平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在上海世博会中国节庆高峰论坛上又获“中国最具魅力的七大节庆活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15
罗平县地处云南曲靖,历史上由卧漏候国、爨氏南中发展而来,汉朝至隋、唐时期属中原王朝,唐朝被南诏国战败后,后期和宋朝被纳入南诏国、大理国,文化上是中原文化和滇本土文化交锋碰撞融合而来,当然,自明朝初年沐英率几十万军队入滇(南京柳树湾集结,后来的窦垿家族及现今汉族多是这一时期移民),后裔长期繁衍,加上清朝后期汉族继续迁移(明中后期云南汉族开始超过其他民族,曲靖区地区汉族比重全省最高,所以明朝早早就改土归流,滇西等地则多到清朝后期),到今天罗平已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又具彝、多依民族文化的地区。这样的历史发展,使得其特色在于中原汉文化极其兴盛,同时又兼具古滇本土文化某些特征。比如传承了汉族的礼仪、丧葬、习俗等,又吸纳了彝族的火把节(汉族农历六月二十四也吃羊肉,但实质不过节),不同于中原汉文化地区。也不同于大理以白族、丽江以纳西族文化为主导的区域。历史的发展,使得罗平的文化,呈现出汉族文化为主导下交融部分民族特征的样貌。
当然,汉族是罗平的主体民族,汉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约87%,是全县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民族。与整个滇东北曲靖地区(汉族比重约93%,云南省最高)文化相似,以汉文化为根本,不同于大理(50%汉族)、丽江(43%汉族)、西双版纳(30%汉族)以白族、纳西族、傣族等更多以少数民族为主导的地区的文化。可以说罗平和曲靖地区就几乎和中原一样,但也不完全像中原。这里是中原文明与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汇点,亘古亘新,独具特色,全国仅此区域。
汉族入罗平:汉族虽然是罗平人口最多的民族,却不是土著民族。从汉人入滇的历史来看,庄蹻入滇、秦修五尺道被认为是汉族进入云南的开始。虽然汉族进入罗平的时间至今没有定论,但早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率领八校尉兵降服漏卧部落,并设漏卧县封漏卧侯,而漏卧即今天的罗平,当时郭昌、卫广率领士兵以汉族为主,由此推断,汉族进入罗平的历史,应早于此或始于此。
罗平汉族的迁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西汉至元朝,虽有零星迁入,但由于数量较小,大都被当地土著民族融合而“从俗易服”。今天生活在罗平的汉族,大多是在明、清之际由江西、江苏、湖南、湖北、四川、陕西、广东、安徽等地迁入。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等率30万大军征云南,先后征派过河南、安徽、江西、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军队入滇。明朝廷为了加强对云南的统治,命黔国公沐英戍防云南,设置衙府,把大量汉族人口迁移至云南,进行屯戍垦殖。从洪武至成化(1384~1487年)的百余年时间里,罗平境内的汉族有随军将士,有自愿或招募的移民,也有因罪徙边者,他们有的选择在罗平定居,有的在当地娶妻生子,有的甚至融为当地少数民族。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改土归流后,朝廷在罗平设定雄守御千户所,驻有马、步兵1200余人许多参与平定土司叛乱的军户定居罗平,入籍者多为湖广、四川、陕甘、两广人氏,成为罗平汉人的主要来源。明末清初至乾隆年间,是汉族进入罗平的高峰期,移民来自四面八方,遍及州境各处。据乾隆年间的统计,当时罗平的移屯人户(汉人)占全州人口的83.54%,已远远超过世居土著民族。
罗平境内的汉族,明初以军屯、民屯为主,原籍多为江南一带(罗平人称之为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如:方姓,洪武年间随朱元璋的义子沐英入滇,以征戍居军功,受封曲靖卫指挥使,平定罗雄州末代土司者继荣之乱后定居罗平,现居县城大水塘、马街荷叶等地;窦姓,江南(今江苏)泰州人,明初入滇,授陆良卫指挥使,明末落籍罗平;李姓,江南江宁(今南京)人,明初随沐英远征云南,留守迤西道,授怀远将军、都指挥使司等职,明末从曲靖城关落户罗平桃源,后定居必米村;张姓,江南上元(今南京)人,授陆良卫指挥,明末时定居长底小发达村;夏姓,应天府(今南京)人,洪武年间入滇,以军功官居指挥使,迁罗平幸多禄村。明中后期,罗平汉族以游宦、授艺、避难、贬谪等居多,原籍多为江西、湖广等地,如:罗姓,江西丰城人,其始祖罗大任曾任崇祯帝师,明末补官云南,明亡后潜居罗平城内白腊街,后裔散居马街、老厂等地;陈姓,原籍湖南,明万历九年(1581年)到云南剿流寇,后定居板桥浙都;喻姓,江西景德镇人,明末游宦至滇,后落籍罗平小东关,其族支分居九龙镇的得等、山后、以德、团坡、必车和老厂的粗那等地,有部分融入当地布依族;皇甫姓,明朝初期以军功任陆良卫指挥,万历年间定居大水井乡小鸡登村;刘姓,祖籍湖广,游官至滇,万历年间定居以龙村。清初以后,迁居罗平的汉族来源较广,以避祸、经商、宦游、开矿者居多。如:吴姓,江南江宁(南京)人,其祖吴侯曾是南明永历皇帝的贴身近臣,官至南明光禄寺卿,永历皇帝罹难后隐居板桥撒马邑村;狄姓,山西临汾人,其祖狄三品原为张献忠部将,降清后封舒诚侯,顺治、康熙年间任广罗镇(驻罗平)总兵,居罗平南区养马寨;詹姓,陕西人,明末随军驻养马寨,受封后定居罗平南区;胡、左、柏三姓,清初以入幕、为官定居罗平城;万姓,四川夔州府万县人(今重庆万州区),明末到罗平经商,后定居以孔村;马街朱姓,其先沐英军士,入滇后居曲靖曹家营村,后又入罗平马街一带定居;孔姓,山东曲阜人,顺治年间迁入罗平,定居在九龙镇鲁特(鲁国的特使之意)村;莫姓,原籍燕京(今北京),乾隆五年(1740年)从军来到罗平,落籍钟山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