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培养老师的问题探究教学能力》有感

如题所述

当今,做一个称职的21世纪教师遇到的挑战会越来越多,作为教师本身,应从各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自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已成为一个关系重大的战略问题,许多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中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我们将针对本章第二节中谈到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控制能力来讨论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 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学习
1、要学好有关语言的专业知识
具体做到:要过好语音语法关、修辞关、逻辑关。语音不准、语法不合、修辞不当、逻辑不通,是无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表情达意的。
2、要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
听广播,向播音员学;看电视,向节目支持人学;听观摩课,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老师学。学语言,还包括向自己的教学对象学。一方面,可以向普通话说得标准、语调语速掌握得好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是幽默的语言风格和课堂气氛。幽默的教学语言和风格,是创造民主、相容的气氛和愉快、和谐环境,促进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条件。
3、要向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学习
语文教师固然要有丰厚的古文底子,其他学科教师也应有一定的古文修养。唐诗、宋词、汉文章都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灿烂的瑰宝。教师要善于从我国古典诗文中吸取语言的精华,储存多,底蕴足,教学时就会根据需要信手拈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大放光彩。特别要注意选一些典范的文学作品认真研读,仔细品味。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等,这些作品,不仅有巧妙的构思,夸张的手法、深入的刻画,而且语言或辛辣嘲讽,或委婉含蓄,或诙谐滑稽,或隽永风趣,读起来另人拍案叫绝。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境,灵活地借鉴其语言运用上的巧妙之处,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其他学科和艺术门类中汲取语言养料。可从戏剧、电影、绘画、音乐艺术门类和物理、化学、美术等学科借鉴一些专用术语,恰倒好处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使教学语言变得丰富多彩。
(二)要勤练苦练教学语言基本功
1、要多实践,多读多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练习
普通话不过关的,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语调、语速掌握不准的,要在抑扬顿挫上斟酌。对于口头吐字不清的,则要下苦功夫练习,而不要型心不足,更不能灰心丧气。古希腊的德漠斯芬生来就口齿不清,为了练习演说,他以跑步和爬山时作长篇演讲的方式增强音量,用口中衔着小石子的办法校正发音。由于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克服了先天口齿不清的毛病,口语表达能力获得高速发展,成为当时享有盛名的演说家。
2、练习脱稿讲课的本领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信息传递的效果取决于信息通道的多少与信息量的大小。脱稿讲课,教师不仅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作内容和表达上的调整,有时还可用姿势、手势、目光、面部表情等无声的体态语言表达教者的情感态度等更深层次的信息,这就增加和扩大了师生间的信息通道和信息量。教师要做到脱稿讲课,一方面,要在备课上下功夫,真正理解、消化和熟练把握讲授内容,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即化为自然得体的内部语言;另一方面,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认知特点,确定所讲内容的表达方式,进而转化为适宜的外部语言,并不断实践、总结、改进、提高。

二、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全面理解课标的基本精神和导向作用
教师掌握和运用课标,既要做到从宏观上着眼,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又要做到从微观上着手,对课标中的每项规定、每个细节,都要深钻细研,理解其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例如初中物理课标中规定“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就把知识和知识的应用视为同等重要,都要同样认真学习,这就进一步强调了知识的应用,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原则。每个教师都应认真学习课标,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其变化的特点,这有助于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正确驾御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二)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制定教学计划是备课工作最为深入、具体、落实的一步。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首先应了解大纲的要求,特别是在了解所教年级的具体要求的基础上,总体上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以及各单元在本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把握每一节、每一课的教材特点,弄清其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明确其教学内容的要点和训练的重点。例如,教师在编写一篇课文的教学计划时,就必须深入细致地阅读分析这篇课文,从遣词造句的特点,布局谋篇的意图,层次结构的照应,到文章的内在含义,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都应透彻了解。其次,要了解学生。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师生之间选择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这些问题都必须做周密思考,并体现在教学计划之中。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仅需要了解学生在学科知识、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尤其是自学能力,做到了然于胸。只有这样,制定的教学计划才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时才会有的放矢。
(三)注重对掌握和运用教材能力的培养
1、要在精通教材上下功夫
一要做到通读。通读的目的是对整套教材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从而领会教材的宏观结构和基本内容,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作为某一学科的教师,如果不了解本学科上下年级的教材内容,教学中将会出现前后脱节或时紧时松的现象,不能科学地安排教学进度,难以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要做到精读。精读是指对将要使用的教材细心阅读,大至教材系统脉络,小至概念内涵都要认真领会,仔细推敲。精读的目的是吃透教材,对教材内容不仅知其梗概,而且要掌握精透。教师理解教材越深越透,处理教材越得心应手。
三要做到多读。多读就是多读点参考书,读的范围尽可能广一些,思考的尽可能深一些。多读的目的是为驾驭教材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科教师,不仅要读本学科方面的书,还应该读些有关学科和相关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此外,还应该多读些教育报刊上有关教材分析和教学经验的文章,这对掌握和运用教材很有帮助。
2、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教师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从实际需要出发,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再处理。
(1)适当调整教材顺序
各科教材的编写基本上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有的学科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去实施教学,对教材先后顺序进行调整,有时教学效果会更佳。例如初中某册语文课本里先后安排了《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这四篇文章。按一般思路,是按先后顺序依次教起,某教师却做了灵活的变动:《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这样按四季的自然变化编排教学顺序,既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又有效地发挥了教学的整体功能,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体现。
(2)适当增删教材内容
教材编写有编写者的目的、要求,讲课有讲课者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处理教材时完全可以有增有删。增,就是充实一些内容;删,就是省去学生一看就懂或过于陈旧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为了沟通某一知识,适当插入一些过渡知识;为了示范某种类型的计算,补充一些典型的例题;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介绍一些现代科学知识等。
3、注重教材的内在联系
教师要分析和研究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准确地把握所教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此外,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特别重视分析新的学习内容和已学过的内容间有什么联系,明确已学过的内容在后面的学习中又有那些运用和发展。这样,可以使知识的学习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培养教师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1、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一是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二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为基本特征;三是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立现代教学方法的前提,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既有教法的要求,又有学法的要求,两者紧密结合;四是现在教学方法要沿着学生“要学—乐学—会学”的道路发展。教师把握现在教学方法的特点,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会形成驾驭教学方法的能力。
2、教师要注重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般有进取心的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往往是博采众长,融于实践,化为优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教学业务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例如,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在大学讲写作课时,习惯用自己的创作为学生作示范。讲小说写法,他就写小说;讲散文写法,他就写散文。他的作品不仅足以作为学生临摹的范例,而且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佳作。沈从文先生之所以能够以创作代讲授,是因为他本人就是匠心独具、声噪文坛的作家。其实,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如有的教师善于设疑,精心设置若干疑点可见,把学生引导知识的关口,造成悬念,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同时,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看准时机,破关释疑,因势利导,指明方向,让学生豁然开朗。
(五)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1、要热爱自己的职业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必须首先对自己的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另一方面,教师想要对本职工作有浓厚兴趣,孜孜以求,就要在实践中培养热爱本职工作的感情。
2、要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趣味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不完全取决于某种事物的物理特征,而要看它和主体的过去经验的关系如何。若是学生感到新学的内容高深莫测,难以领悟,就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它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没有联系;反之,新学的内容出现重复,完全是学生已知的,也不会让学生产生兴趣,因为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对学生形成新的刺激。所以,学生对新颖、适度的教材最感兴趣。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马过河》、《神笔马良》 等课文内容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此外,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教法,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六)培养因材施教的能力
1、能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层次因材施教
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各科学习中的知识、能力的差异,按学科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教师上课。这样,同一个学生,这一学科可能是较高层次的学习,而另一学科又可能在较低层次学习。各个科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起始阶段是不同的,教师施教是以本层次学生能够接受为原则。这样做就突破了长期以来班级授课制中的“一刀切”的弊端,解决了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由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基本相当,教师在教学中就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坚持智力因素开发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培养并重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的学生善于观察,有的学生善于思考,有的学生记忆力差而理解力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强。教师在区别情况,分类指导中,一方面要注意分析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一方面的训练和辅导,使其智力技能中薄弱环节得到改善和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其学习目的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和特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薄弱环节。如对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差的学生,应注意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归纳,逐步提高其思维、理解能力,同时要求这些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加强记忆和应用,从而使其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可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就会兴趣高涨、不知疲倦地学习;如果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刻苦努力,锲而不舍。

第三节 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

三、课堂教学控制能力的培养
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内外部的各种变化来进行多次调节,使系统始终处于某种特定状态、这样的过程就是一种控制。由教帅、学生及环境等因素构成的课堂教学这一系统随时都可能出现不稳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课堂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从而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调节课堂中出现的“离轨”行为,使课堂教学保持在实现教学日标的正确方向。
(一)练习的控制
1、练习范围的控制
一节课构成一个系统后,它就有了自己的目标,练习的范围则是应限制于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并充分考虑这些练习与该单元的关系,体现出练的序列。
2、练习难易的控制
练习的难易应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过难或过易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不到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目的,反而会破坏已建立的知识结构。练习的难易还须考虑教材内容,超越或落后于教材的做法都只能偏离正常教学轨道,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3、练习速度的控制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好成绩=优良的基础知识十速度。速度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控制练习速度,规定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练习量,对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以及学生将来毕业后参与竞争都有深远意义。
(二)教学反话信息的控制
教师把教学信息作用于学生后产生的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并对教学信息的内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就是反馈。首先,反馈信息必须是正确的。教师反馈的信息(讲解、作业批改或订正)应以教材为依据,既要正确又不要超越学生现有水平。其次,反馈信息必须是简洁的。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及方法不当都不足为奇,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而反馈的内容则应体现出科学性、简洁性。反馈的信息比上一次输给学生的信息要更为明了,更能直接解决问题。再次,反馈要及时。要反馈的信息应在学生大脑神经通道上的原有知识痕迹还未完全消失之前进行。及时反馈能强比学生正确的知识,而间隔太久的信息反馈,不利于建立正确的知识结构。
(三)教师的自我控制
1、讲授过程的控制
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凭借讲解、板书、教具等方式向学生发送情息,学生则是利用自身的感官来接收信息。教学信息经学生大脑处理后,学生则以各自的表情、语言、动作将教学效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来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以随时修正讲授速度及方式。
2、教学主观性的控制
课堂教学中偏离正常轨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离轨”往往由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自身的失控现象造成。因此,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板书科学、举例生动、表述精要、作图清晰、切忌东擦西抹,见缝写字。或写错、说错,或手口不一。
3、教学态度的控制
课堂教学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联结是指—定的刺激必然引出一定的反应。教师的讲授方式能刺激学生而唤起某些反应。教学中教师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随心所欲、海阔天空、目中无人或过于滑稽的教态,只能引起学生离轨的行为,这对维持教学系统的有组织性是非常有害的。必须加以控制。
(四)纪律的控制
1、师生共同管理纪律
控制记律不是教师和学生为了控制对方而采取的于段。课堂纪律是教师和学生及学生间相互影响的结果。纪律的被动会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两个系统对教学信息的输入、接收和反馈。因此,课堂纪律必须出师生的共同努力来管理。
2、增强学生的相对独立性
学生这个子系统的功能完全依赖于教师这个子系统的指令时,它即失去了独立控制作用。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自由围绕教学任务活动比全班集体活动更能吸引住学生,纪律就会相对易于控制。
3、建立师生间的和谐交往
无论从个人或集体意义上说,师生间的热情和融洽的关系是建立良好纪律的基础。这种关系是保持良好纪律的主要媒介。整个教学控制系统中,师生间信息文流频繁,越能使系统维持稳定,整个控制系统的可能性就越能保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