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字战术的T字横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T字横头”也是舰队战的火炮作战宗旨。
最初战舰的火炮都是安装在两舷,所以只有侧面对敌才能产生最好的作战效果,如果以全舰队的侧面,面对对方的纵队,打击其先导舰,便可以产生可怕的效果.同时,当时军舰上有一个崇高的职位,就是木匠.因为当时球型炮弹不能爆炸,中弹后只要木匠赶到及时,很少有军舰会沉没,除非是迎凤面多处中弹,来不及修补,海水顺潮流迅速涌入,军舰会沉没.那么抢占 T 型的那一横,敌军先导舰三面受弹,当然必有一面迎风,比较容易沉船.
火力集中并不意味着舰队集中,集中的火力和分散且隐蔽的舰队是最好的。在舰队战中,火炮战舰一定要力争形成对敌方的扇形攻击圈。使对方陷入多个方位的攻击,而无法一一对应的还击。运动战才能创造出包围的机会。最强的攻击,就是在隐蔽地扇形包围敌方后,三位一体的突然袭击。敌方在被打后将无法分散撤退,而只能落得被聚歼的下场。
补充,战列舰的战列就来源于此,战斗时形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火力足够强大能够进入此线参与对射的都可称为战列舰,故战列舰全称“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
英国的逆天正在于此,S2即使被抢占了T字横头位,也有很大的赢面
以下转自甲斐之虎BLOG,仅供参考
T字横切:全称为抢占T字横头射击阵位,理论上即攻方纵队以约90度航线交角横穿敌纵队前方,这样攻方可以集中全部侧舷火力对敌先导舰进行大广角射击,而对方只能运用部分前主炮进行还击。意味着强占T字横头阵位的一方可以充分发扬火力,而相反的一方火力受到极大抑制。
作为每个舰队指挥官梦寐以求的最理想状态,T字横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成功,因为海战不同于陆战,均匀介质的战场环境决定双方每时每刻的位置都可能是游移不定的,对方当然不会自投罗网,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客观因素(舰队航速、情报、相对位置、编队训练水平等),指挥官的能力也至关重要(包括判断、决心、时机把握、航海术等)
日俄对马海战
双方将领
日方:东乡平八郎大将 俄方 :罗杰斯特文斯基中将
主要参战舰只:
日本联合舰队方面:第1分队由东乡本人指挥,包括战列舰“三笠”号(旗舰)“敷岛”“富士”“朝日”号,装甲巡洋舰“春日”“日进”号;第2分队由上村彦之丞中将指挥,包括装甲巡洋舰“出云”“八云”“浅间”“吾妻”“常磐”“磐手”号。重型舰炮方面,计有305毫米16门,254毫米1门,203毫米30门。全队列最高航速可达16节。
俄第二太平洋舰队方面:第1支队由罗杰斯特文斯基本人指挥,包括4艘新战列舰,依次为“苏沃洛夫公爵”号(旗舰)、“鲍罗丁诺”“亚历山大三世”“奥勒尔”号;第2支队由副司令弗勒克尔沙姆少将指挥,依次为旧式战列舰“奥斯利雅维亚”号(旗舰)“西索依·维利基”“纳瓦林”号和旧式装甲巡洋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第3支队由涅鲍加托夫少将指挥,依次为旧式战列舰“尼古拉一世”号(旗舰)海防舰“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谢尼亚文海军上将”和“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重型舰炮方面,计有各式305毫米26门,旧式254毫米7门,旧式228毫米8门,旧式203毫米8门。由于舰只新旧不齐,全队最高航速只有11节。
方式:
利用速度接近,强行压迫,集中火力斩首
战术进程详解:
1905年5月27日 04:45 日本侦察船信浓丸发回在九州西部海域发现俄国舰队的电报,东乡下令日本联合舰队出发以截击俄第二太平洋舰队,11:00,俄“奥勒尔”号战列舰擅自离队向跟踪的日本巡洋舰开火,后被制止。13:30分,罗杰斯特文斯基为规避水雷下令转向90度(事实上日舰害怕误炸己方,并没有采取布雷行动),可第2支对此却没有响应,造成俄国舰队队型混乱,分成了两列前后并行的队伍(指第1、第2支队)。13:45,双方进入目视接触,此时日本联合舰队取大致275度西北偏西航向从俄舰队前方略过,但由于距离过远,未进入射程。罗杰斯特文斯基下令调整航向为55度企图规避,并命令第1第2支队紧急改战斗队型(单纵队),但是队型变换不佳,为了留出空挡给要归队的“亚历山大三世”号和“奥勒尔”号战列舰,第2支队甚至几乎停航,造成前后脱节。最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单纵队,而是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前后交错并行的两路纵队(第1支队在右、第2、3支队在左,而其他驱逐舰队和运输舰队在非战斗侧又形成了3路纵队)
为避免俄舰队逃脱,东乡下令左转65度与俄舰队成反航(航向几乎相对),13:55“三笠”号上升起了Z字旗,下达了“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各员一层奋励努力”的训令(他应该付给纳尔逊专利费)。大约14:00左右,东乡又下令各舰依次转向左舷16点(180度)。并打出旗语“跟着我”。于是从旗舰“三笠”号开始,后舰依次跟随前舰进行180度转弯,这两次转向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U型转弯”,这时间总共需要15分钟。而在这期间,由于已转向的战舰遮挡未转向战舰的炮火,所以联合舰队的火力将受极大的限制,更致命的是,由于各舰在转弯时都需要通过一个几乎固定转弯点,而俄舰队可以集中火力朝此处射击而无须过多调整射击诸元。果不其然,联合舰队通过转弯点的每艘军舰都遭受了俄舰炮火的一一点名,“三笠”号首当其冲被命中18次,甚至水线都开始渗水,还是船员奋力堵口才幸保不失。其它各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当时还是“日进”见习军官的山本五十六被打断了两根手指)。可东乡的决心没有动摇,在炮火中受了轻伤的他下达了新的训令“不惜一切代价完成转弯”。到了14:10以后,联合舰队后续各舰逐渐完成转弯。此次行动可谓有惊无险,除“浅间”舰尾受伤,舵机转动失灵,被迫退出战斗行列之外,联合舰队其它各舰均无大碍。(当然,这和俄国战使用不能“开花”的旧式穿甲弹以及引信不良和炸药质量有关)。完成转弯后的联合舰队的航向为37度,利用航速上的优势已经逐渐超越俄舰队(约在其西北约70度),对其形成压迫之式(逐渐强占了T头,这意味着日舰队可集中全部炮火进行射击,相反俄舰队后部至少有一半火力无法奏效),双方距离也慢慢接近。当到了大约7000码左右,日舰队还没有立即大举反击,而是由“三笠”号先进行炮火试射,随后将数据传达给了全舰队。
随着东乡一声令下,联合舰队万炮齐鸣,日第1分队的4艘战列舰和2艘装甲巡洋舰集中攻击俄第一支队的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第2分队的5艘装甲巡洋舰集中攻击俄第2支队的旗舰“奥斯利雅维亚”号。这就是东乡的“摘脑”战术,先集中全部火力瘫痪掉对方的旗舰,剩下的敌人必然不战自乱。另外,集火射击除了起到集中兵力、擒贼先擒王的目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提高了目标区域的炮弹覆盖率,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射向对手的炮弹越多,毁伤效果就越强,随之而来的是击沉敌舰概率的提升。根据统计此战日第1分队共向“苏沃洛夫公爵”号 倾泻了305毫米炮弹165-170发、 254毫米炮弹15-16发、203毫米炮弹120-130发 其炮击强度可见一斑! 距记载,日军第1轮齐射就摧毁了“苏沃洛夫公爵”号的前部烟囱,第2轮齐射就摧毁了舰桥和后主炮塔,仅仅15分钟,就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变成了浮动的靶船。而日第2分舰队共向“奥斯利雅维亚”号发射了203毫米炮弹200-250发、153毫米炮弹1200发,致使其30分钟后退出战斗,于15:10沉没。
两艘旗舰的瘫痪,标志俄国人败局已定。联合舰队官兵士气大涨,而俄舰队本就低迷的士气更加一落千丈。大约15:00,在从俄舰队正前方穿越之后,东乡又下令180度左转弯(注意,这次是同时转向),换到左舷对敌射击,再次占据了T字横头阵位。之后的战斗就变成了日本人的攻击表演...... 夜间又派出鱼雷艇进行了雷击,第2日又进行了追击.最后以损失区区2艘鱼雷艇的代价,取得了全歼俄太平洋第2分舰队的巨大战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