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中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如题所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教学中可以经常选取商品打折、银行计息、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这些情景新颖的应用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创设人文化的情境。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比较注重算、练等方面的思维训练,形成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模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部分学生害怕数学,甚至厌恶数学。有的认为数学学习没有意义,排斥数学学习。
3、创设趣味性的情境。爱因斯坦曾说过:“信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趣味性的情境创设,学生会感到奇妙不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中。
二 、注重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自尊、自信、自强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动力。自我教育需要一个重要的强大的促进因素,这就是一个人的尊严感、尊重自己,才有上进心。“只有受教育者尊重自己,才能有自我教育”,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唤起和保护学生的自尊,让他们体会到受尊重、被信任的感觉,从而产生自豪感、自信心,建立起自尊、自信、自强,成为推动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家陶行之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达尔文也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
1、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加强直观操作。
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
2、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协调性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阐述数学问题,表达自己的思维程序,是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首先应注意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于适当的数学活动。如动手操作或观察老师的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问题或数学原理,使学生能够达到语言和思维的一致。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指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4、适时的指导和总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适时的指导和总结,使学生自觉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小数乘法是怎样转化成整数乘法去计算的,在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否也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呢?转化成什么图形?再组织学生剪一剪,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再逐步推导出计算公式。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进入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不但能坚持自觉和课前预习,迅速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而且会有很强的探索精神。
五、体验成功,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伟大的新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乐趣时,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08
学计算机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编程,再简单地说就是大学数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