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是谁成立的

如题所述

川大起源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该学堂是四川总督鹿传霖奉旨创办。1902年,清廷下诏“废科举,兴学堂”,川督奎俊奉旨将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大学堂。年底又奉旨改称为四川高等学堂。她是四川大学的正源。1912年政府决定取消学堂,改为大学预科,时任校长周翔上书教育部,要求建立大学,因种种原因而搁置。1916年9月8日四川的社会名流、地方绅士曾鉴、赵熙等领衔,和省城各校校长骆成骧、周翔,颜楷、廖平、文澄、廖学章、龚道耕、谭焯、文龙等24人,联名上书四川省长公署,要求“主持地方筹款”,在四川高等学校的基础上,“速建大学”。省议会予以通过。然而,1917年教育部再次扼杀此决议。 1922年,全国新学制公布,普遍酝酿改办大学。这年5月,经川军总司令兼四川军务善后督办刘湘决定,四川高等学校管理处改称四川大学筹备处,并任命骆成骧为处长,筹办四川大学。由于刘湘忙于混战,未及办理具体改大事宜。 1924年,杨森攻入成都,派傅振烈到高师当校长。1925年,傅在高师挂出成大招牌。很快,杨森被刘湘赶跑,傅去职,刘请张澜接着酬办成大。因成都大学的招牌已打出,刘湘和张澜不好更改,当即沿用下来。1926年春,四川善后会议决定将四川大学筹备处撤销,原有校址、校产、档案、图书、仪器设备相附属用地均拨旧成都大学。在高师任教的原四川高等学校教师和职员,亦统统调给成大。 1931年成大等三所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9
真正作为近代高等学校的原四川大学,是从1896年创建的以学习“西文西艺”为特征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的。该学堂是四川总督鹿传霖奉旨创办、经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核准于6月18日(农历5月初8日)开堂的,它是当时四川唯一的省级新式学堂,也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四川文化教育方面的产物。学堂设有英法文科、算学科,学制四年,采用西式教学法,分班上课,实行学分制,生员分“学长”、“学生”、“附学”三个层次。学生至少学12类26门内容深奥的课程,毕业后由川督分发新式中学堂任教,也有少数出洋留学。它与天津大学前身的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的南洋公学属同时期、同层次的近代新式高校。 1902年,清廷下诏“废科举,兴学堂”,川督奎俊奉旨将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大学堂。年底又奉旨改称为四川高等学堂。她是四川大学的正源。稍后于1905年创办的四川师范学堂,以及五大专门学堂即四川法政学堂(1905年)、四川农业学堂(1906年)、四川藏文学堂(1906年)、四川工业学堂(1908年)、四川存古学堂(1910年),与四川高等学堂一起形成清末四川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容。 辛亥革命后,四川高等学堂改称四川高等学校,四川师范学堂改称四川高等师范学校,五大专门学堂分别改称四川公立法政、农业、外国语、工业、国学专门学校。1916年,四川高等学校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为全国六大高师之一。1926年该校中的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又独立组建为国立成都大学,设文、理、法3个学院11个系;师范部分升格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设文、理、教育3个学院11个系、两个专修科。五大专门学校则于1927年组合为公立四川大学,设文、理、法、工、农5个学院19个系。1931年以上三所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当时全国13所国立大学之一,并在办学规模上位居前列。历经发展,到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中文、历史、英文、法律、政治、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航空工程、土木水利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农业、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农业化学、森林、畜牧兽医、教育等25个系,10余个专修科,文科、理科两个研究所。共有教职工981人,其中专任教授113人,副教授53人,讲师79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合计5057人,占全省大学生数的三分之二,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 五十年代初期,经过院系调整,原四川大学吸收了一些大学的文、理科系,同时先后调出法、工、农、师范学院,成为新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化工学院、西南农学院、西南师范学院、西南政法学院、四川师范学院以及重庆大学地质系、南京大学地学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1954年和1956年,按政务院决定,又将工、农两院先后独立建校为成都工学院(1994年回归川大)、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其中森林系后又独立建校为四川林学院)。原四川大学遂成为文理科综合大学。1966年前,四川大学设有中文、历史、哲学、经济、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无线电、原子能11个系18个专业。它一直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大学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抓住机遇,利用自身长期形成的优势,改革传统基础学科,新建许多国家急需的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和新兴学科,扩大夜大学和函授部,加强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到1993年底,学校共有6个学院,中文、历史、外文、哲学、新闻、档案、图书情报、法律、经济、国民经济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物工程、无线电、计算机、材料、电气工程、光电22个系50个本科专业;中文、历史、数学、生物4个国家级基础学科基地,以及汉语史等国家重点学科。学校从三十年代即开始招收研究生,到1993年并校前,设有宗教学、政治经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史、中国古代史、考古学、中国地方史、数学、应用数学、光学、辐射技术及应用、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植物学、遗传学等16个博士授权点、52个硕士授权点及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博士生导师39人;设有汉语言文学、法律、历史、文化、南亚、软科学、宗教、人口、古籍整理、经济、高等教育,毛泽东哲学、俄苏文学、社会、大众传播、共产国际、川陕根据地、数学、原子核技术、激光、材料、化学、自动控制、轻化工、农化工、植物、生物工程、食品与发酵、声表面波、信息光学、综合科学、模式识别、细胞、人体科学等近33个研究所(室),美国、加拿大、亚洲、东欧、国际贸易、宋代文化、城市、经济信息、环境、减灾等21个研究中心。截至1993年底,共有教职工3633人,其中教授164人,副教授723人,外籍教师11人。各类学生1371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8768人(包括研究生818人,外国留学生112人)。 原四川大学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民主革命时期,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四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和革命学生运动的主要中心之一。几代人追求真理、团结奋斗、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朱德、郭沫若、巴金,早年都是该校的学生,并在校内接受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辛亥革命时期,该校是同盟会在四川省的主要据点,许多校友,如后来曾任四川军政府副都督、省长的张培爵等,积极参加推翻了清王朝的斗争。“五四”时期,以该校国文部学生张秀熟、袁诗尧为正、副理事长的“四川全省学生联合会”,领导了全省爱国学生运动。当时四川传播新文化的主要进步刊物,如《星期日》、《四川学生潮》、《半月》、《威克烈》等,均为该校师生主办。其中《星期日》被史学界目为与《湘江评论》齐名的四大刊物之一。一批著名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王右木、刘伯坚、恽代英、吴玉章、杨闇公、廖恩波、余泽鸿等,以该校为基地,传播马列主义,创建党团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川大师生走出校门,唤起民众,主办《大声》、《星芒》等刊物,推动四川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党组织的重建,并向革命圣地延安输送了大批骨干。四十年代,师生配合解放战争,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特别是1948年锋芒直指蒋介石的“四·九”运动,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主革命时期,川大至少有包括江竹筠(江姐)在内的50余名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30多人长眠在成都磨盘山、十二桥和重庆渣滓洞三个著名的烈士陵园。
第2个回答  2014-04-29
13)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6月18日,四川中西学堂在试办一年后正式开学,倡导学习“西文西艺”,“分课华文、西文、算学”,成为四川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结合点。四川中西学堂创办人鹿传霖(1836-1910),当时担任四川总督,后来曾官至军机大臣。他赞同停书院、办学堂、颁学制、停科举、设学部等教育改革,明确提出:“讲求西学兴设学堂,实为今日力图富强之基。”首位管理四川中西学堂委员即四川大学首任校长是由四川洋务总局委派的何维棣。从当时的办学章程和课程设置来看,四川中西学堂实行了学年学分制,课程以数、理、化等近代基础学科为主,兼及天文、地理。这里的“算学”并不是算术的意思,而是指现在的自然科学。因此,四川中西学堂完全是一所具有现代高等教育性质的新式学堂。(14)清政府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分别发布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开始推行高等教育学制的改革。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时任四川总督的奎俊奉光绪在四川通省大学堂办学奏折中“著即督饬认真举办务收实效”的朱批,将四川中西学堂与尊经书院合并组建了四川通省大学堂,后奉诏改称四川省城高等学堂。锦江书院次年并入后,四川大学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三强合并,成为当时全川的最高学府和四川新式学堂的范例。(15)辛亥革命后,四川大学的发展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即三大学的分途并进为主线。其中,国立成都大学实行了“打开夔门,广延名师”的开放式办学政策,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被誉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民主堡垒”,公立四川大学享有“大师作范,群士响风”的美誉。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正式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是当时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这是四川大学历史上的第二次三强合并,标志着四川大学国立化和近代化的进一步启动。曾被推为中国留日学生救国团总干事长的王兆荣(1887-1968)担任国立四川大学首任校长,在军阀混战的恶劣条件下,为国立四川大学奔走呼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