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作者

《掩耳盗铃》的作者是谁?

《掩耳盗铃》的作者是左丘明,出自《吕氏春秋》

原文:

《吕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扩展资料:

掩耳盗铃故事的寓意是不能自欺欺人,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钟声的响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钟响的大小只和敲击的声音大小有关。不论是堵不堵耳朵,对钟声无影响。

不能直面现实,且不能正视自己的地位,认为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是自我定位不清楚。做一件事自己心安理得,是不是别人也这么想,同处在一个平行空间中,任何事物的进程都有其自然规律,人的关注与否和事物自身的发展没关系。

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掩耳盗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05
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7-26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8-19
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