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0篇走进科学或探索发现的观后感,字数300-500

如题所述

  《走近科学》观后感

  本周一下午观看了《走近科学》节目,节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建筑奇迹。最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奇的是恒山上的悬空寺。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庙宇。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修缮。悬空寺距地面约50米,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 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斜顶住寺的底层。游人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唐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悬空寺经历千年依然几近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向我们以及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我想我们在感慨之余,多少也应该有所思考。思考为什么在1400多年前建筑的庙宇在风吹雨打、烈日骄阳,甚至山崩地裂中依旧能够屹立不倒,而今天的很多建筑却脆弱到经不起一丝考验?不是今天的技术比不上魏朝,我想,或许是因为面对今天的喧嚣,我们太多地关注背后的东西,却独独忽略了眼前的责任。或许我们在研究古人的建筑方法,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伟大的文化骄傲之余,也应该继承他们朴素、纯净、认真、踏实的心态。
  悬空寺集自然美和人工美为一体,又将美学、力学和宗教融合为一处,不愧于东方瑰宝的美称。诚若明代诗人王湛初游悬空寺发出的感慨万分的诗句:“谁凿高山石?凌虚构梵宫,蜃楼疑海上,鸟道设云中。”

  我与经典有约

  小时候,我母亲是开理发店的,一直干到晚上9点。父亲就给我买了一套书,我晚上在店里读
  我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三字经》坐在门口看着,柔和的月光伴着知识进入了我的脑海。“人之初,性本善”为我敲响了丰富多彩的知识大门。慢慢地,我睡着了。在梦里,我看见了孟母为了孟子有好的学习环境在搬家;我看见孔融的孝心,他把大梨让给了哥哥,“哗”一阵响声后,我醒了。妈妈关门了,我抱着《三字经》跟妈妈回家了。
  岁月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字经》已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又看了《西游记》、《唐诗三百首》,让我懂得了做人要有善心,但不可缺于防范。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把春天的大自然写得蓬勃生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夏天的荷花写得淋漓尽致。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枫叶写得风情万种。一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把冬天的雪景写得孤单凄凉。这些诗都体现出了一幅幅楚楚动人,栩栩如生的景象,把诗人的哀乐尽显
  读书是一种乐趣,只有会读书的人才能享受到。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他的心灵多美呀》,讲的是,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工地上玩,却被手推车的车条狠狠地挤了一下。一位叔叔立即送“我”去了医院。他飞快办完手续后,“我”就要缝针了,叔叔鼓励着 “我”,豆大的汗珠流了下来。出院了,可天公不作美,下雨了,叔叔把他的外套给了 “我”。回到家,爸爸说:“他的心灵多美呀!”我的热泪夺眶而出。从送 “我”去医院,到背我回家,都可以感受到慈母般的爱抚。如果我们都能乐于助人,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不和谐的音符,更多的是温暖和幸福。
  哈哈,我与经典有约。

  我与世博

  2010年世博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文明和谐的呼唤更是犹在耳边。上海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世博会将是世界的盛会,是展现上海风采和形象的大好机遇。在我的眼中,世博是规模庞大,仪式盛大的。我能想象在上海,有着不分国界,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讨论着这里的变化,不但环境变得更卫生了,建设也愈来愈好。这是继2008年奥运会之后的第二个令祖国人民激动的盛会。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我们扬眉吐气的时候。

  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世博会的吉祥物是可爱的海宝,他是一个水蓝色,带有活力的小精灵。海宝的形象是用热情的双臂和自信的微笑欢迎来自全球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他是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因为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样的城市才会更美好。世博会的会徽中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也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作为上海人的我心里总是有一个想法: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它不同于上个世纪,它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互爱,它同时也充满了人们对绿色的渴望。所以,我想尽我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号召我身边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来保护我们的环境--看到地上有垃圾,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要弯下腰将那可恶的垃圾捡起并扔向垃圾桶:我们要告诉家长,买空调,冰箱等家电是要挑选无氟的。因为臭氧层已经遭到了强烈的破坏……

  21世纪也是一个文明的世纪,我们的嘴里吐出的都是礼貌语,已不再是那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我们也不再穿不体面的衣服或光着膀子就跑上街:我们也不再在大街上乱喊乱叫了;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小孩,残疾人,孕妇都会自觉让座了,这些都是文明的象征,礼仪的象征。

  21世纪还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它已不再是陌生人好像与陌生人在一起。我们的地球现在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你,我,他,她都会成为好朋友,邻居。我们出门时碰到熟人会打招呼,碰到陌生人会微笑。嘴角上扬30度的我们都很可爱,友好。

  21世纪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世纪,中国人已不再满足仅有的中国话,再者现在的中国每天都有许许多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友人。我们不仅要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我们还要学习英语。放眼一望,那些赶时髦的老太太,老爷爷都会让儿女,孙女教他们讲一些“怎样用英语和外国友人打招呼”。毕竟,他们也想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为祖国争一份光。你看,老年人都那么用功,我们为什么不也好好学习英语,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和外国友人交流,让他们刮目相看呢?

  让我们与世博同行,让梦想成真,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来让我们的世博变得更美好,让我们都做个文明的中国人,放飞梦想,让2010年的世博会更美好,更成功。用我们的行动来证明我们一不再是以前那个落后的中国了。

参考资料:非原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25
《走近科学》观后感

本周一下午观看了《走近科学》节目,节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建筑奇迹。最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奇的是恒山上的悬空寺。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庙宇。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修缮。悬空寺距地面约50米,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 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斜顶住寺的底层。游人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唐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悬空寺经历千年依然几近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向我们以及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我想我们在感慨之余,多少也应该有所思考。思考为什么在1400多年前建筑的庙宇在风吹雨打、烈日骄阳,甚至山崩地裂中依旧能够屹立不倒,而今天的很多建筑却脆弱到经不起一丝考验?不是今天的技术比不上魏朝,我想,或许是因为面对今天的喧嚣,我们太多地关注背后的东西,却独独忽略了眼前的责任。或许我们在研究古人的建筑方法,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伟大的文化骄傲之余,也应该继承他们朴素、纯净、认真、踏实的心态。
悬空寺集自然美和人工美为一体,又将美学、力学和宗教融合为一处,不愧于东方瑰宝的美称。诚若明代诗人王湛初游悬空寺发出的感慨万分的诗句:“谁凿高山石?凌虚构梵宫,蜃楼疑海上,鸟道设云中。”

我与经典有约

小时候,我母亲是开理发店的,一直干到晚上9点。父亲就给我买了一套书,我晚上在店里读
我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三字经》坐在门口看着,柔和的月光伴着知识进入了我的脑海。“人之初,性本善”为我敲响了丰富多彩的知识大门。慢慢地,我睡着了。在梦里,我看见了孟母为了孟子有好的学习环境在搬家;我看见孔融的孝心,他把大梨让给了哥哥,“哗”一阵响声后,我醒了。妈妈关门了,我抱着《三字经》跟妈妈回家了。
岁月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字经》已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又看了《西游记》、《唐诗三百首》,让我懂得了做人要有善心,但不可缺于防范。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把春天的大自然写得蓬勃生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夏天的荷花写得淋漓尽致。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枫叶写得风情万种。一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把冬天的雪景写得孤单凄凉。这些诗都体现出了一幅幅楚楚动人,栩栩如生的景象,把诗人的哀乐尽显
读书是一种乐趣,只有会读书的人才能享受到。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他的心灵多美呀》,讲的是,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工地上玩,却被手推车的车条狠狠地挤了一下。一位叔叔立即送“我”去了医院。他飞快办完手续后,“我”就要缝针了,叔叔鼓励着 “我”,豆大的汗珠流了下来。出院了,可天公不作美,下雨了,叔叔把他的外套给了 “我”。回到家,爸爸说:“他的心灵多美呀!”我的热泪夺眶而出。从送 “我”去医院,到背我回家,都可以感受到慈母般的爱抚。如果我们都能乐于助人,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不和谐的音符,更多的是温暖和幸福。
哈哈,我与经典有约。

我与世博

2010年世博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文明和谐的呼唤更是犹在耳边。上海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世博会将是世界的盛会,是展现上海风采和形象的大好机遇。在我的眼中,世博是规模庞大,仪式盛大的。我能想象在上海,有着不分国界,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讨论着这里的变化,不但环境变得更卫生了,建设也愈来愈好。这是继2008年奥运会之后的第二个令祖国人民激动的盛会。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我们扬眉吐气的时候。

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世博会的吉祥物是可爱的海宝,他是一个水蓝色,带有活力的小精灵。海宝的形象是用热情的双臂和自信的微笑欢迎来自全球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他是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因为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样的城市才会更美好。世博会的会徽中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也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作为上海人的我心里总是有一个想法: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它不同于上个世纪,它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互爱,它同时也充满了人们对绿色的渴望。所以,我想尽我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号召我身边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来保护我们的环境--看到地上有垃圾,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要弯下腰将那可恶的垃圾捡起并扔向垃圾桶:我们要告诉家长,买空调,冰箱等家电是要挑选无氟的。因为臭氧层已经遭到了强烈的破坏……

21世纪也是一个文明的世纪,我们的嘴里吐出的都是礼貌语,已不再是那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我们也不再穿不体面的衣服或光着膀子就跑上街:我们也不再在大街上乱喊乱叫了;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小孩,残疾人,孕妇都会自觉让座了,这些都是文明的象征,礼仪的象征。

21世纪还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它已不再是陌生人好像与陌生人在一起。我们的地球现在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你,我,他,她都会成为好朋友,邻居。我们出门时碰到熟人会打招呼,碰到陌生人会微笑。嘴角上扬30度的我们都很可爱,友好。

21世纪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世纪,中国人已不再满足仅有的中国话,再者现在的中国每天都有许许多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友人。我们不仅要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我们还要学习英语。放眼一望,那些赶时髦的老太太,老爷爷都会让儿女,孙女教他们讲一些“怎样用英语和外国友人打招呼”。毕竟,他们也想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为祖国争一份光。你看,老年人都那么用功,我们为什么不也好好学习英语,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和外国友人交流,让他们刮目相看呢?

让我们与世博同行,让梦想成真,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来让我们的世博变得更美好,让我们都做个文明的中国人,放飞梦想,让2010年的世博会更美好,更成功。用我们的行动来证明我们一不再是以前那个落后的中国了。
第2个回答  2010-08-27
《探索·发现》的观后感
在电视里看了CCTV-10的《探索·发现》节目,讲的是湖南里耶出土秦简的经历和后续研究,我记得几年前的暑假在家的时候,中午的新闻30分经常播放一些考古方面的新闻,其中就有里耶发掘出两万多枚秦简的轰动性消息,当时就对这个消息非常感兴趣,因为在里耶秦简出土之前,全国各地出土的秦简总计也才几百枚,这两万多枚秦简记录的信息足以重写一个朝代的历史,所以这一期节目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可惜央视的节目是分几天播出的,后面播出的时段我正好要上班,错过了,郁闷之下,在水木上向著名的DVDRW买了包括央视《探索·发现》在内的100张DVD数千部科学探索纪录片,昨天邮包终于到了,看着上面清华大学邮局的邮戳,感觉挺亲切的。

但在这些DVD里面却没找到关于里耶秦简的那一期节目,估计是播出时间太近,DVDRW还没来得及收藏,不过其他节目也一样引起了的兴趣,今天花了两个多小时,看完了《中国史话》的第一期节目《寻找失落的年表》,非常的震撼,想写观后感了。

中学时历史学得不错,至今仍记得书上说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相信很多人也都还记得与之相连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典故,而更早的历史,确切年代就已经模糊了,而《寻找失落的年表》里介绍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化学家和天文学家的通力配合,找到了西周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份,公元前1046年,并以这个为标尺,得到了夏和商的大致建立年份(公元前2070和公元前1600),我立即上网查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果然,上面清清楚楚写着:

约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禹
约前1600年 汤灭夏,商朝建立 商王汤
约前1300年 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
前1046年 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周武王(姬发)
前771年 西周灭亡 周幽王

而记得十几年前我使用的历史课本里,武王伐纣只能用“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这样模糊的语言来记录,看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至少将中国历史的确切坐标向前推进了两百年,并大大缩小了之前一千年中历史事件的年代误差。

红茶来宿舍找我,看见我正在看这种历史记录片,大为不解,他说“这有什么意思啊,现在过得好不就行了,几千年前的事,知道得这么精确有什么意思?”

我一时找不出话来回答或者反驳他,是啊,确定了武王伐纣的年份于我们的生活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它既不会增长GDP,也不会在现代人里面掀起什么风波,现在手捧着新的历史教材上课的孩子,可能根本不会知道,十年前的课本上,中国历史还只能精确到公元前841年...但是,我仍然为这个变化而激动着,在我心里,如果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约公元二十世纪中叶,那么我们这几代人的存在和留下的痕迹无疑会模糊很多。

在记录片里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历史学教授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情,他们的成绩或许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也许下一次出土的某些文物又将推翻他们的结论,但他们的努力一定是有价值的,哪怕仅仅是为了公元前1046这一个数字

退出光盘,回味刚才节目的内容,历史学,天文学,化学,这些都曾经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学科,还记得五岁那年,还没有上学之前,外公问我的志向,我回答的是“清华历史系”,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那时清华已经没有历史系,后来自己也选择了理科慢慢远离了历史,但今天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竟隐约感觉和20年前那种对历史、对知识的向往相似,如果那时我能看到这些丰富而生动科学纪录片,那是多好的科学启蒙,也许我的人生将是完全不同的轨迹,也许我现在做的将是更有意义和价值,也更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现实中是没有也许的,天亮以后还要上班,还要重复我那体力劳动的意义大于脑力劳动的工作。

希望我能遇见一个热爱科学与探索的孩子,能把这些dvd送给
第3个回答  2010-08-26
《探索·发现》的观后感
年前在电视里看了CCTV-10的《探索·发现》节目,讲的是湖南里耶出土秦简的经历和后续研究,我记得几年前的暑假在家的时候,中午的新闻30分经常播放一些考古方面的新闻,其中就有里耶发掘出两万多枚秦简的轰动性消息,当时就对这个消息非常感兴趣,因为在里耶秦简出土之前,全国各地出土的秦简总计也才几百枚,这两万多枚秦简记录的信息足以重写一个朝代的历史,所以这一期节目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可惜央视的节目是分几天播出的,后面播出的时段我正好要上班,错过了,郁闷之下,在水木上向著名的DVDRW买了包括央视《探索·发现》在内的100张DVD数千部科学探索纪录片,昨天邮包终于到了,看着上面清华大学邮局的邮戳,感觉挺亲切的。

但在这些DVD里面却没找到关于里耶秦简的那一期节目,估计是播出时间太近,DVDRW还没来得及收藏,不过其他节目也一样引起了的兴趣,今天花了两个多小时,看完了《中国史话》的第一期节目《寻找失落的年表》,非常的震撼,想写观后感了。

中学时历史学得不错,至今仍记得书上说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相信很多人也都还记得与之相连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典故,而更早的历史,确切年代就已经模糊了,而《寻找失落的年表》里介绍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化学家和天文学家的通力配合,找到了西周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份,公元前1046年,并以这个为标尺,得到了夏和商的大致建立年份(公元前2070和公元前1600),我立即上网查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果然,上面清清楚楚写着:

约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禹
约前1600年 汤灭夏,商朝建立 商王汤
约前1300年 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
前1046年 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周武王(姬发)
前771年 西周灭亡 周幽王

而记得十几年前我使用的历史课本里,武王伐纣只能用“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这样模糊的语言来记录,看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至少将中国历史的确切坐标向前推进了两百年,并大大缩小了之前一千年中历史事件的年代误差。

红茶来宿舍找我,看见我正在看这种历史记录片,大为不解,他说“这有什么意思啊,现在过得好不就行了,几千年前的事,知道得这么精确有什么意思?”

我一时找不出话来回答或者反驳他,是啊,确定了武王伐纣的年份于我们的生活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它既不会增长GDP,也不会在现代人里面掀起什么风波,现在手捧着新的历史教材上课的孩子,可能根本不会知道,十年前的课本上,中国历史还只能精确到公元前841年...但是,我仍然为这个变化而激动着,在我心里,如果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约公元二十世纪中叶,那么我们这几代人的存在和留下的痕迹无疑会模糊很多。

在记录片里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历史学教授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情,他们的成绩或许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也许下一次出土的某些文物又将推翻他们的结论,但他们的努力一定是有价值的,哪怕仅仅是为了公元前1046这一个数字

退出光盘,回味刚才节目的内容,历史学,天文学,化学,这些都曾经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学科,还记得五岁那年,还没有上学之前,外公问我的志向,我回答的是“清华历史系”,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那时清华已经没有历史系,后来自己也选择了理科慢慢远离了历史,但今天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竟隐约感觉和20年前那种对历史、对知识的向往相似,如果那时我能看到这些丰富而生动科学纪录片,那是多好的科学启蒙,也许我的人生将是完全不同的轨迹,也许我现在做的将是更有意义和价值,也更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现实中是没有也许的,天亮以后还要上班,还要重复我那体力劳动的意义大于脑力劳动的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