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电影海报-《何以为家》真实故事介绍

如题所述

《何以为家》:去年那个感动千万人的小男孩,他的家现在怎么样了

2019年的五一档,超过千万的中国观众被大荧幕上这个小男孩的笑容惹哭了。

电影的中文译名《何以为家》,它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将中东地区的许多问题展现在了中国观众面前。至少,看过电影的观众,再提到叙利亚、黎巴嫩等中东国家时,会有布满弹孔的街区、挨饿的流浪人、早熟的孩子、难民的面孔这些具体的影像浮现在脑海,而不再只是一个笼统的“乱”字概括。

可最近的地球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2020年刚开始50天,就被几只“

黑天鹅

”、“绿天鹅”搅的昏天黑地、手忙脚乱。千里之外的贫穷、战乱和不公带来的怜悯,可能连一丝涟漪都不见了。

1、中东小巴黎为何沦为“重建”中的城市

1943黎巴嫩独立,是中东地区最西化的国家,首都贝鲁特曾有“中东小巴黎”之称,可见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975年黎巴嫩

基督教

和伊斯兰教爆发冲突,历时15年的内战使国家满目疮痍。

1990年内战结束后开始重建,但限于经济能力和效率,现在城市中还可见很多废弃的楼房,以及建筑物上的弹坑。《何以为家》开始的镜头,赞恩和许多孩子一起抽烟,拿木枪互相追打时,就是在类似的地方。

作为叙利亚与

以色列

的邻国,黎巴嫩也一直有复杂的宗教争端,也曾几度成为战场。黎巴嫩国内有许多的叙利亚难民,和以色列的关系时常陷入紧张。一个本来就不甚安定、国情复杂的国家,却仍是许多难民想尽办法要留下的地方——曾与赞恩相依为命的埃塞俄比亚难民拉希尔就为一张身份证明入了狱。

2019年10月17日晚,就在电影上映后的半年,黎巴嫩国民抗议加税政策,多地发生示威游行,部分示威者焚烧轮胎、垃圾阻断交通。

2020年1月,持续了3个多月的黎巴嫩大罢工,暂时止于哈桑·迪亚卜组建的新内阁政府。新政府宣称将尽快采取紧急措施,带黎巴嫩走出当前危机,并会通过行动重新获得民众信任。

黎巴嫩只是中东地区国家的一个缩影,贫富差距、阶级固化、失业率高但还是相对富裕和开放的。而周边的以色列、叙利亚、

伊拉克

等国,情况更糟。

中东地区联系着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许多国家富有矿产资源,战略位置也非常重要,又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成为了

资本主义

列强的必争之地,多年混乱的统治,利益争夺,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2、文化差异仍有情感共鸣

《何以为家》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展开叙述。

但和普通以儿童视角拍摄的电影不同,赞恩是一个因为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不公,过早成熟的孩子。他七八岁的单薄身体实际上已经十二岁,却装着几近成年人的心智,这种反差和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十分契合。

赞恩警惕着陌生人给予的可疑帮助和亲昵(这不是来自于天生的敏感,而是经历过太多),竭尽全力赚钱贴补家用,照顾弟妹,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无能为力。每天在他打工的商店门前停留的那辆校车,成了他抬头可见却遥不可及的梦想。

赞恩痛恨父母对生活现状的麻木,而他能做出的抗争也只限于帮助妹妹隐瞒初潮和离家出走,如果他不做点什么,牢里的哥哥就是赞恩的未来(讽刺的是即使赞恩尽力做了许多事,他还是进了监狱)。

而赞恩生活的环境如同泥潭,大部分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即便如此,同一个阶层中的人们仍存在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娶了赞恩妹妹的阿萨德愚昧地认为童婚是正常的社会行为,人贩子美化自己的犯罪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这个群体没有统一有效的历史思考,也没有对未来系统的想像,赞恩个体的反抗连螳臂挡车都算不上,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对他所生活的黑暗世界的抵死一搏,让人既心疼又遗憾。

导演给了电影一个似乎圆满的结局——赞恩得到了合法身份,被人贩子倒卖的约纳斯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而这一结局显然成为众多影评人批判的“败笔”。毕竟,无数的“赞恩”还没有学可上,许多的“约纳斯”不知被送往何处但这种环境中,电影最后留有的这一丝希望,可能更是触动人们改变的动力——通过个人的微弱努力,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

在去年10月开始的大罢工当中,黎巴嫩一位老师给他的学生们写了一封信。他告诉学生们积极地去参加罢工,不要担心考试的事情,并希望他们成为国家历史的创造者。

民众一番“伤筋动骨”的罢工,使黎巴嫩经济雪上加霜,但哪怕换取了一点点公平和进步,也是值得的。他们太需要有理想的领导者。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了哄约纳斯开心,赞恩把镜子放在窗口,把邻居电视里的图像反射出来,给约纳斯看。这让我想到了

《我和我的祖国》

中“夺冠”的那个故事。1984年,当时的中国,也只有少数人家才有电视机。为了看女排比赛,电视机被摆在弄堂里,全弄堂的人挤在一起看,一起紧张一起欢呼。在那台电视机前,我们看到的是团结和希望,而赞恩看的电视,却是防备和隔阂。

《何以为家》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电影,大部分镜头,导演都做到了冷静客观的处理,把她所要表达的想法展现了出来。无论是街头孤独的孩子,还是监狱中麻木的脸庞,都带给了观众极大震撼。

感谢有电影这样的媒介,带给我们对外部世界更多直观的认知和感受,能产生多一些的敬畏、思考,拥有更加开放的心。

《何以为家》真实故事介绍

《何以为家》

是由

黎巴嫩

、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由黎巴嫩导演

娜丁·拉巴基

执导,

赞恩·阿尔·拉菲亚

、约丹诺斯·希费罗联合主演。该片于2019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经历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

何以为家是真实故事吗?何以为家原型人物经历是什么?

《何以为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是一个严肃题材的片子,出于生存的渴望会有很多直击人心的东西,不煽情,比较真实。导演说里面的场景都是演员们的真实生活场景,帮妹妹洗裤衩说的朋友因为来月经被卖也真是小演员的身边发生的事,导演说唯一不同是小演员的父母很爱他。

《何以为家》大部分故事是主人公的亲身经历,稚嫩的脸上有着他不该有的忧郁眼神,瘦弱的身躯承受着他不该承受的劳力,没有温饱和关爱更没有美好的童年,他努力抗争过却拗不过那些自以为完全没有过错的家长。他虽然一直用自己心底的善良指引着自己的行动,但是很多时候结果却很不堪。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难民们的一个小小缩影,我们也该更加珍惜和平吧,愿世界和平不只是愿望。

虽然没有为人父母也没有这种经历,但很快能被赞恩感染,12岁,本该享受家庭和教育的快乐,却承受了我们一生都可能不会遇到的世界。感受到赞恩的责任感和单纯在和自己无法选择的家庭和环境一次次碰撞。在监狱那一段,一下想到了歌词里面不同人对世界的态度,影片最后一幕,赞恩留下了全片唯一的微笑,愿所有人都能被温柔相待。

《何以为家》中,小主人公赞恩的扮演者是:赞恩·阿尔·拉菲亚,一位

00后

的新人演员。在电影《何以为家》里,赞恩的原型其实就是千千万万难民的缩影,包括现实生活里的赞恩·阿尔·拉菲亚。令人倍感意外的是,赞恩戏里戏外都是过着难民的生活,《何以为家》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因此可以说,赞恩的原型,其实也是他自己。戏里戏外,赞恩都承受着他这个年纪受不该承受的痛苦,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现实生活里的赞恩,他是2004年10月4日出生在

叙利亚

,生下来就随家人以难民身份逃离到黎巴嫩,风餐露宿就是八年之久。

小男孩赞恩是将自己的故事,通过电影方式讲诉给大家听。何以为家里的“赞恩”,是无数个难民孩子的原型。据悉,在出演《何以为家》这部电影时,赞恩才12岁,不认识字。令人欣慰的是,在这部电影获得国际范围认可后,赞恩的现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小男孩已经与家人迁往

挪威

,并且接受到学校的教育。最后,希望每个勇敢的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揪心的电影《何以为家》,经历过家离才能感受到“家”的重要性?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真是一部难以平复心情的揪心电影,而乞讨、殴打、欺骗、侮辱的童年此时此刻还在上演着。儿童视角下的中东难民生活,个体的讲述成为一个普世的问题。不少晃动的手持拍摄所带来的纪录片风格,以无比的真实感撼动人心!赞恩的苦难和抗争,赞恩妹妹萨哈死于童婚,没有身份的埃塞难民,无人抚养被抛弃的难民婴儿,无不令人动容。

《何以为家》拍的并不克制,充满肆意的煽情。导演用凌厉而又写实的手法,讲述了生存的不易,在近两小时的残酷中,仍不忘在给人以希望。最后一个镜头很温暖,却深深被扎心。第一次接触黎巴嫩电影,差点在影院泪崩,身边有女观众说,没被戳中泪点,我可能是入戏太深。每一次男孩的选择,都在拷问观众对于生命真实意义的认知。

何其真实,又何其难过。最后拍身份证他在笑的时候,我却终于忍不住落泪了。这样的事情不光是在战乱的中东地区,每个国家一定都会有,只是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多。作为难民中的一员,他是不幸的;但被选中出演这部可以说是本色出演的电影,他又是幸运的。能说什么呢,作为生活在和平地区的人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吧,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一个纷乱的世界,似乎全部的麻烦都压在了这个12岁的男孩身上。生活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但“为”与“不为”,仍在人的选择。此片中战乱的国度内,越是穷越要生,越是生越是穷,小男主全剧始终试图和生活抗争,但奈何总是无用的挣扎。一直到片尾,才露出海报中的微笑。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各种细节都是无比真实,真实到令人心疼。

12岁的赞恩,看着好心疼,看完心里好难受,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最后那个笑,好心疼,但是笑的好清澈透亮。如果说《四百击》是童年成长与社会的格格不入,那么《何以为家》就是被动接受战乱的痛苦与无奈。批判的落脚点放在了移民政策和超生游击队,试想没有战争,这对夫妻是不是生得更肆无忌惮了?

如此多的苦难压在弱小的身躯上,他却像杂草般不屈的生长着,试图荫蔽那些更弱小者,试图控诉那些无耻的为父母者。很多时候,越是不足以为父母者,却越是生殖欲膨胀,把无辜的孩子带到世上受苦,他们的愚昧和自私简直令人发指。两个小孩子简直是神演技,兼具记录式的真实感和多层次的细腻表达。

一部真实胜过演绎的电影,一部以儿童视角反映难民生存现实的佳作,剧情非常写实,整体压抑,残酷的令人心痛。小男孩的表现非常棒,清澈的眼睛里透露着不应该属于这个年纪的麻木和忧伤。黎巴嫩底层民众生存掠影,小男孩视角代入的经历都非常真实,小小年纪就演技爆棚,最后法庭的声声控诉和成人视角就稍显煽情,但却达到了虐心的效果。

最揪心的不是本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而是本故事男主就是真实故事男主,女孩比男孩还惨。基于真实故事改编,孩子已经真实地承受过一遍。或许因为经历过,在面对镜头时才能这般熟悉、自然,一个孩子眼里真实的、不幸的世界刺痛着各个角落的观众,它也是我们正生活着的平行世界。让我们得以感受到“电影的力量”真实存在,不仅限于娱乐。

也许本片更像是拍摄儿童与难民贫困的纪录片,但又远比纪录片来得煽情。底层困境、人文关怀以及极佳的儿童视角,展现底层孩童和黑户难民的苦难,虽有煽情,但的确震撼人心。或许是女导演自带过度煽情力,但是感觉用在这里又刚刚好,因为他们都有一双有故事的眼睛。结尾的说教+煽情虽然有些降低影片质感,但整体来看还是相当触动人心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