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一般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音乐歌词的特点
中国古代歌词,包括歌词和曲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与音乐紧密结合、普遍存在的艺术形式,也是音乐文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歌词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之一。它是诗和歌唱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交叉和结合。从原始社会开始,诗歌、音乐、舞蹈是紧密联系、融合在一起的,常常以原始综合艺术形式出现。最初的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诗也称为“诗歌”,这表明诗与歌词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随着文学的发展,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上文坛,它在结构形式、语言表现、声音韵律等方面逐步完善,更加规范,而不顾及歌唱的规律和要求。为了满足歌唱的需求而专门创作的文学作品——歌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但是,歌词和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为了研究的需要,有必要对歌词进行界定。
歌词的首要特征是它的可歌唱性。由于音乐记录手段的限制,现在已经很难完全从音乐角度论证古代文字作品的可歌唱性,因此需要从诗歌产生过程进行分析。它的可歌唱性从产生形式上论证,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依词度曲式,即先有了词,根据词作曲。这在现代歌曲创作中是常见的,而在古代则是少数。主要原因是受音乐艺术发展水平的制约。这类作品绝大多数是专门为歌唱而作,也有少量虽然原作者并不是专为歌唱而作,但曲作者出于对词的欣赏或歌唱者的需要,而专门为它作曲,也配差称“自度曲”。这部分歌词多数在题目和内容中有所注明,有些没有注明,则需要寻找根据。第二种,依曲制词式,这是在民歌和文人词、曲子词、散曲创作中普遍采用的形式,按相对固定的曲谱对于歌词字数、音韵的要求而创作。古代绝大多数曲谱都有自己的名称,如词牌、曲牌和民歌中的腔、调等。这类诗词也是专为歌唱而作的,除个别民歌外,一般都注有曲调名称(词牌、曲牌、腔调名)。第三种,依声填词式。由于歌词创作满足不了歌唱的需求,一些艺人、歌者就选取一些现成的诗当作歌词,填到原有的曲谱中演唱,这种情况在唐、宋十分常见。艺人、歌伎重声而不重词,他们要求声拍的相和与音韵的和谐,对内容和诗体的选择并不苛刻。这些诗被充作歌词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协音律、易上口的诗歌自然能获得较多的机会。这类歌词数量不少,对它们身份的确定要寻找可靠的歌唱依据。
歌词的另一特征是它的抒情性。“诗言志,歌永言”,歌曲以抒情言志为能事,自古而然。当然不排除有叙事成分的歌曲,但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依然是以抒清为主。像《木兰辞》那样的叙事歌曲,并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抒情仍占重要地位。随着唐、宋以来说唱文学和宋、元以来戏剧文学的发展,音乐文学呈现了日益多彩的丰富性。说唱文学和戏剧文学的特点是以铺陈叙事为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这是它们与歌词的重大区别。在表演上有动作和说白,这是它们与歌唱的区别。因此,戏曲、说唱的唱词不应列人歌词范围。在曲艺说唱中也有极少数没有人物、情节的写景、抒情小品,如曲艺中岔曲、牌子曲的一些抒情小段子,具有歌词的文学特征,但它在曲艺说唱中一般只是作为铺衬。在歌词发展史上,民间歌词和文人歌词,是贯穿始终的两个组成部分,形成了歌词的两条发展脉络。民间歌词以它浓厚的生活气息、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新鲜活泼的表现方式展现了巨大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歌词的本源。但是由于它出自社会下层的民间,且多以口头方式流传,在文学表现上比较粗陋,很少受到上层社会和文人重视,在封建社会的文坛上难以立足,能够刊印、保存、流传至今的,数量极少。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总有一些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文人,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或社会的需要,不断从发展着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加以取舍,以自己辛勤的创作把民歌形式完善、提升,逐渐形成新的上层文学形式。这些被“雅化”的歌词形式成了文人的专利,日渐远离现实、远离歌唱而枯萎,再逐渐被新的形式所取代。这是文人歌词和诗歌发展的轨迹,也是上层文学源于民间文学而上升发展的一般规律。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歌词发展时,应努力使这两部分都能如实反映出来。
回顾了古代歌词的演变以及其与诗歌相区别开的特性。紧接着我们关注现代歌词的演变是怎样的。在我国的流行歌坛,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即歌词从歌曲的次要地位上升到平等地位,进而又上升到主要地位。这种状况的改变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了。罗大佑的作品面世以及台湾校园歌曲的出现,可以称为是流行歌坛的一次革命,起到了移风易俗、推陈出新的作用,引发了港台流行歌坛创作上的大繁荣。现代流行歌词我们以方文山为代表进行艺术分析。方文山,因其自成一格的作词方式而在华语流行乐坛独树一帜。他以作诗的方式填词的风格让很多当代的词作者望其项背,难以超越。他的歌词中,处处闪现着中国传统诗词的典故和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以蒙太奇的方式流动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人们欣赏方文山的歌词,不仅是在品评一首普通的音乐作品,更是引发他们进一步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魅力之所在。
歌曲是词、曲相结合的一门艺术,它作为最大众化的、最易于人们所接受的、也可以说是最短小的(当然也有较长大的)音乐作品,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也正因为它短小,要写出新颖的、有个性、有特点并能够广泛流传开来的佳作也并非易事。一首好歌,通常情况下先要具备简练、感人、富有诗意和音乐性,然后再根据词意谱写出动听的曲调。歌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先谈谈歌词本身的功能。所谓歌词就是合乐的唱词,它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吟唱出来,变成声音。或粗野或柔顺,或明快或舒缓,或叙说或抒情,等等。据我体会,歌词深受大众喜爱源于其自身的功能,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佐证。其一,由于歌词是配乐演唱之辞,“言为心声”,歌词具有强烈鲜明的抒情性。“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歌气势雄浑,帮助我们认识救勒族的游牧生活,极富启蒙和审美教育功能,一直被选入小学生语文课本,不正说明了歌词的魅力吗?其二,歌词深受大众喜爱是由于其本身的娱乐性。从古到今,凡有人群的地方便有歌声不绝于耳,有的歌唱劳动的愉悦欢快,有的歌吟生活的闲适舒畅,有的宣泄劳累之后的轻松惬意,还有的则抒发安度太平盛世的梦幻憧憬。歌词独具回环往复之特性,人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那些赞叹之辞是颂歌,那些哀痛之言是悲歌,那些春动之语是情歌,那些风云之声是战歌。只有暴风骤雨过后,才有清新宁静之感,只有发泄淋漓尽致,方能享受愉悦轻松之快。人生之乐莫过于一吐为快也。歌词配乐演唱,或呐喊呼号,或娓娓道来,令人心旷神怡,清爽无比。其三,歌词深受大众喜爱原由,乃因其具有广泛的广告宣传效益。家喻户晓的那首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今日“杏花村”之品牌正是源于此,这说明人们在享受到产品带给人们的实惠的同时,也让人们领略到诗词的意境之美。我羡慕当今的词家,也嫉妒写词的人:歌词悄然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令某些无法插上音乐翅膀的新诗望洋兴叹。歌词啊,正带着强烈的情感的力量,撞击着世人的心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