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送冬秋”的含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送冬秋,也叫“探冬秋”,是东莞特有的风俗。以前,每到八月初一这天,那些阿婆(外婆)、阿嫲(奶奶)、或者准阿婆、阿嫲都要到出嫁了的女儿家或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儿子家送冬秋。

阿婆、阿嫲或者准阿婆阿嫲们早在几天前已经挽好了面,在八月初一这天,她们把发际拔得高高的,头发梳得油亮油亮的,眉毛修得细长细长的,穿上最体面的衣服,或挑着竹箩,或提着藤篮……风风火火地把莞邑城乡烘托出一片喜气洋洋的浓墨重彩。送冬秋,成了街巷中一道最靓丽最抢眼的独特景致。

“八月初一送冬秋”习俗的由来

相传,莞邑有张姓者,因得罪当朝欧姓国舅而瘁于非命。张家家徒四壁,子桂方、桂显兄弟二人年幼,张妻欲卖儿葬夫。遂携儿插草于市。惜多时无人问津。张妻只得含泪徒手挖坑葬夫。桂方、桂显二人誓报父仇,他们白天发奋读书、习武,晚上打着灯笼唱着儿歌游走于街巷之间,歌曰:“耍屋仔,耍屋儿,欧国舅,老贼头,你若出来同我斗,我磨快尖刀**喉!”(耍屋仔、耍屋儿:打着灯笼的孩子)后桂方中得进士,桂显中了武举人,二人均在朝为官,并亲自为父报仇雪恨。一时传为佳话。后人遂将此事作语曰:“桂方死仔唔招市,倒灶淮山食死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方这样有出息的人,在运滞的时候放在街上卖也没有人要,医生倒霉起来开淮山这样平和的药材(给病人吃)也会吃死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莞人逐渐有了效仿张氏兄弟打灯笼游街巷之做法,祈求子女如张氏兄弟一样有出息。后渐渐演变为八月初一阿婆、阿嫲给孙辈送冬秋。从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孙辈们打着阿婆、阿嫲送来的灯笼结队而行,场面异常壮观,人人竞相效仿,莞邑遂添此俗。

诚然,张氏兄弟的故事只是坊间的传说,但是东莞人在八月初一送冬秋这个习俗却一直流传至今。据说老东莞人在八月初一那天送冬秋从来都是十分隆重的。特别是女儿生了儿子,那可就大有讲究了!

“送冬秋”的习俗

原来生活水平不高送来的东西不多,一般有一双纸球、一对灯笼、一个宝塔,还有花生、菱角、芋头、番石榴。”每一样东西都有吉祥的寓意。例如纸球,我们通常叫‘球仔’,也就是‘求子’,希望女儿或者媳妇能生个儿子,番石榴多籽,也暗藏‘多子’的意思……”按照洪梅、望牛墩一带的风俗,没有生小孩之前,外婆是不到女儿家送冬秋的。要是外婆行动不方便或者去世了,则由舅舅代替送冬秋。

生孩子后的第一个“冬秋”叫“新冬秋”,送的非常隆重。 东西有颈钳(银项圈)、手轭(手镯)、脚轭(脚镯)、银鱼狮子(空心的银麒麟,大约半个手掌大小,里面放了银粒,摇起来“惺惺”作响,用银链拴在两头,小孩可以挂在胸前)、褛裙、背带、大被、细被、大裙、细裙、头巾(帽子)。铜铸的八仙在帽边上钉了一圈,帽子的正中钉了一块指甲大小的玉佩。还有六件衣裳:两件有里布的外衣,外衣是五幅齐襟的;另有一件白色的圆领内衣、一件背褡(有里布的背心)、一条长裤、一条内裤。

吃的东西有糖姜、一坛糖万寿果(万寿果:木瓜)、一埕米酒、还有活鸡、猪肉、鸭蛋、米、拜神烧酒。还要有一个红宝塔,红宝塔是外面漆了一层红油的陶罐,上面画了“石榴”、“富贵子”的花果图案,并写上“百子千孙”、“中秋佳境”、“长命百岁”。红宝塔里面装了芋头、花生、椂柚、菱角、鱼仔饼、柿子、香蕉、番石榴。另外还有一个纸宝塔,纸宝塔是白纸糊的,上面用彩色颜料画了八仙,这个纸宝塔是在八月十五那天晚上拿来拜八仙用的,拜完了八仙再拜月姑(月姑:嫦娥)。这个竹箩里还放着一把纸榔(榔:皇帝用的华盖),纸榔上画着八仙。当然了,两个灯笼仔和两个纸球又是必不可少的了……”

既有新冬秋,那么一定也有旧冬秋了。旧冬秋指的是孙子、孙女出生后的第二个或者以后的八月初一。送旧冬秋就简单多了,纸球、灯笼的数目要比孙子、孙女的数目多一个,另外再带点花生、芋头、水果就可以了。

如今的东莞,很多传统的繁琐习俗都不断地被简化。现在八月初一送冬秋的习俗更加简化得只剩下阿婆阿嫲买灯笼、买玩具甚至是一个红包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04

送“冬秋”是东莞等地的习俗,指八月初一外婆给外孙子或外孙女送灯笼。意味着祝愿外孙外孙女前程似锦,学习进步,学业有成。表达外婆对外孙外孙女的衷心祝愿,以及老人对自家儿女的殷切期盼。

除了送灯笼,有的地区还给孩子们送其他具有美好寓意的东西,比如纸球寓意才思敏捷,文采非凡;宝塔寓意步步高升,才高八斗;花生寓意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芋头寓意拔得头筹,勇攀高峰;番石榴寓意万事如意,福气多多等等。

现代社会变迁,很多时候已经成了用红包来表示祝愿,无论什么方式,送冬秋都包含了老人对隔代孩子的疼爱和珍惜。

送中秋”,又叫“送冬秋、探冬秋”。一般选择在农历八月初一的日子(倘若这天没空,也可延后,但是一定要在八月十五之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