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

如题所述

所谓探究性,是就学习行为自身的性质而言的,关键看对学习材料的处理或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过程。倡导探究学习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要面对学习课题时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解决问题中的不断思索、不断追求、不断探究精神,而不是乞求真的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或巨大的创新成果。它要采用模拟性的学习活动和作业练习,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的法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调查、操作、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探索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关的综合发展。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索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
1 利用教学手段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去发现。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逐步引入教学,大大提高教学的科技含量,也为增强教学的探究性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色差对比、字体变形、闪烁提示等功能,现实事物的动态,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教育界流行一句话;“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住;我做了,我会创造。”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研究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引导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记录、计算,验证自己做出的猜想是否正确。虽然有些学生得到的结论不很精确,甚至出现了某些错误,但是这种发现问题、大胆预测、收集信息,处理分析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而且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清晰的数学知识。这更增强了数学的探究性。
2 配好探究小组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能力设备、个性特长等因素进行组合,做到“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与公平竞争。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 确定探究时机
有些老师觉得采用探究式学习时间上不够用,这里有客观的原因,因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有时难以预料时间。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乱用“探究”这一方式,效果当然不理想。应正确把握时机,确实需要探究的时候才“探”才能是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1 寻找规律时。例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我写出有关数字让学生观察其特征,通过计算、讨论、验证等一系列活动,最终总结出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
3.2 比较、判断时。例如在教学《圆柱和球的认识》时,给出物体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柱,哪些是球时,可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探究学习更有效。
3.3 突破难点时。在教学难点时,由于思维力度大,开放性强,依靠个人力量往往难以找到解答方法或思考不全面,此时需要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在讨论中通过启发,就能比较顺利地找出各种解决的方法。
这样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究
4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在教学设计中我先提出一个现实的任务请同学们一同合作来完成。“大家来帮助完成设计学校图书室天花板装修的预算方案。”这个问题好比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在问题解决中,经探索,同学们发现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要知道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每平米的价格是多少?整个天花板的面积又是多少?一个个难题的出现,引起学生的一次次思考探索,有的同学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合作讨论。我在整个活动中不断的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运用课件真实生活的情境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践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探索与实践,我逐渐发现学生学得主动了,教师教的轻松了,所以我们应该把各种教法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灵活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们热爱学习、体验参与、体验创造、体验成功的愉悦情感,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逐步实现了“教师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的教学基本理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