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是不同教育派别的分水岭。有的说“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养独立、自律的学习者”,有的说“教育说到底,是自我教育”,有的说是“传道、授业、解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则说“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卢梭有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即生长。杜威进而阐释道: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此言精辟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按照这个观点,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青少年接受外来的东西。比如说,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上学阶段就感受到学习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幸福。

二、不是“解惑”是“解放”,不是“学会”是“会学”

  何谓幸福?幸福不是男欢女爱的快感、自欺欺人的安慰、故作豁达的解脱,更不是金钱的积累、物质的叠加、情感的占有。幸福是一种利己而悦人、通透而洒脱、明智而悠然。幸福是为心灵找到诗意栖居的港湾,为生命找到来去自由的归宿,为他人找到超越苦难的良方。换一个角度表述:幸福即是有健康的身体、自由的灵魂、适用的物质、人性的尊严和安全的保障。

  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惑”远没有“解放”更重要。课改专家李炳亭对此有惊人之语:“现在的课堂快乐吗?课堂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组成12年。请问孩子12年快不快乐?上学不快乐走上社会会快乐吗?孩子在传统课堂中失去了创造力,个个都像失去了水分和生命光鲜的木乃伊。”他还把课改比喻为“从油锅里捞孩子”,捞晚了学生就“焦”了,焦了就跳楼就自杀。实际想一想,追求幸福的教育就不应该将学生限制在教学内容中,因为学习内容只是工具,如果学生不能在获得这些工具的时候获得快乐,而且不能因为这些工具的获得而使未来的生活更加幸福的话,我们的教育还有何意义呢?

  “解放”什么呢?解放学生的地位,由听从到自主,由被动到主动,由应付到牵引;解放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到多元,由僵化到灵动,由守旧到创新;解放学生的课堂,由灌输到探究,由独学到合作,由听记到思考;解放考试的压制,由选拔到督评,由频繁到简约,由单调到展示;解放教师的苦累,由弄虚到务实,由作假到求真,由硬塞到盘索;解放学校的压力,由牢笼到乐园,由教室到舞台,由压抑到放飞。解放所谓的目标,由缥缈到实际,由群育到独生,由漠视到尊重。

  至于“学会”和“会学”的关系,已成了耳熟能详的套话,没有展开论述的必要。在此简单说说由“学会”到“会学”的机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是教师像“搬运工”那样把知识从课本搬到学生的头脑中,好的“搬运工”可能效率高点,搬的是精华,差的“搬运工”不仅可能搬错运乱,还可能捡芝麻丢西瓜。“会学”呢,是学生掌握着主动权,主宰着课堂,在老师的引导辅助下,学生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学习生活的实践中去。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叶圣陶先生说得更好,“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这是教学理应追求的境界。形象地说,教师应逐渐实现由“抱着学生走”到“扶着学生走”,并最终实现“让学生独立行走”。一般说来,“学会”容易些,而“会学”则相对要难。“学会”关注的是结果,“会学”重视的是过程。遗憾的是体制对教学效果的考查死盯着“学会了没”,而对“会不会学”只强调于虚无的教育理想上,造成了一种尴尬局面:谁都知道“会学”重要,可下的工夫全在“学会”上,这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症结所在,也是学生高分低能的罪魁祸首。

三、既非“鱼”也非“渔”,而是学会“做人”和“学习”

  提起课堂教学,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做到“授人以渔”即够了吗?从关注每个学生未来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既非“鱼”也非“渔”,而是在授“鱼”和“渔”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习”。会做人,则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工农商学兵”;会学习,出水自知两腿泥。曾经为了“渔”,教师开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技巧,着意培养钻研的习惯、思维的方式。殊不知,教师的“授渔”远不如学生的“索鱼”重要,学生想吃鱼,弄到鱼的方法自然要比困难多。渔,乃雕虫小技耳,在直立的善学的智慧的人面前,何足挂齿!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话大有道理。学生不想“鱼”的时候,老师授之以“渔”没大用。可许多老师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无视学生的胃口,一味强调“渔”的重要,硬逼着学生放下球拍去摸“钓竿”,这是育人之道吗?要知道大餐固然美味,但不见得人人都爱它,也不一定符合个人的口味。正确的做法首先是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品位、有差异的“人”。再逐步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营养观……第三步才是把“大餐”搬到学生面前,让他们去品尝,去挑选,去评价,去烹饪,去享用。在美味佳肴的诱惑下,在人生意义的指引下,在习惯养成的自觉下,学习就是水到渠成,就是自然而然,就会“无须扬鞭自奋蹄”。

  遗憾的是现行教育不重视“育人”,不教会“学习”,而是把臭鱼烂虾一个劲地往学生脑子里塞,不管学生有无需要,把活蹦乱跳的孩子硬按在池塘边让他们手持钓竿,呜呼,“人”之不存!“学”将焉附?学会做人,要给予课堂民主,师者自觉站到“学生公仆”的地位上,而不是吆三喝四耀武扬威;学会做人,要解放学生思想,鼓励他们质疑,允许有不同答案,而不是统一规范,标准划一,千人一面;学会做人,要崇尚道德,弘扬真善美,鞭笞虚伪,斥责敷衍,务实求真;学会做人,就是学会与人性的弊端作斗争,与社会的邪恶想抗衡,与人生的理想共飞翔。真正学会了做人,也就学会了学习。


四、角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真正的人

  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表述为:“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个目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具体阐述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说:“素质教育的精髓什么?那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必须遵循育人之道。角色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师生学习智慧充分展现的舞台。学会做人,学生不能是整齐划一、举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他们能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有学习的需求、交流的冲动和表现的欲望,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角色课堂的目标是五结合:教师预设空间与实际空间相结合,预设教学目标与现场生成目标相结合,群体参与与个体参与相结合,知识传承与探究性教学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真正的人”需要真正的教师去培养。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泾渭分明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而角色课堂的精髓是引导学生用“角色”去统摄知识,为了展演主动去获取、创生、运用知识;教师是策划者,开发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看似教师“退居二线”了,实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教师背上一桶水,将学生的小杯子倒满,就OK了,现在,需要师生共同去寻找水源,共同来“挖井”。教师要充满角色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探索气息;用思想影响思想,用智慧启迪智慧,用角色串通角色,用入境引导入境。好教师应能够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由主演变导演,由经验变科研,由现成变生成,由师长变学长,由教者变学者。

五、激活学生的思维是角色课堂的目标

  角色课堂倡导建构性学习,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学习兴趣,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角色学习能够在学生原来的认知储备上,借助角色主动地建构出自己的理解,这种建构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作基础的。


  怎样激活思维呢?首先,设置的问题不仅要激趣、导学、促疑、解惑,还要讲究科学性,富有艺术灵感。学生不是知识的附庸,学习过程也不单纯是经验的积累。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如何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为起点,努力增强学习过程的情感内涵,“情动而辞发,披情以入文”,使每一个学习者都成为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让不同的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真正明白学习的意义。其次,源于生活的素材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前提。比如初一学生写了首《清洁工》:“每天早晨早起床,夏天顶着红太阳。冬天下雪无处藏,为了人民的健康。不惜自己帮人忙,他们精神实在强。”我把它修改为:“别人酣睡他起床,默默无闻奉献忙。扫去青春亦无悔,留下洁净迎朝阳。”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表达效果,交待完写作的“起承转合”后,还可以在“青春”与“朝阳”上留空,把学生的思维彻底激活。

  第三,学习环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学生被动地听无奈地记,思维的闸门紧紧地关闭,没有激活的可能。而角色课堂学生在平等的交流和多元的展演中,思维得到拓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重新建构。在这种宽松、民主、愉悦的状态下,学生的情感之火被点燃,求知欲望被激发,很自然成了课堂的主角。

  第四,相互尊重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保障。“需要的满足与激发是同时存在的”,这是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肯定的需求和欲望,当这种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明显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学生才能真正安于学习且进步迅速。而角色课堂是强调相互尊重的,专注地倾听与不吝的掌声都是角色课堂的催化剂,在尊重和欣赏的氛围中,思维最易被激活。

学生的思维机器开动了,他们的大脑皮层开始活跃,角色满天飞,联想随意来。再加上展演的相互感染、过程的变幻莫测、结果的心神领会,学生会在情感与理智的交流沟通中,完成一次多元的心灵对话,它是超越那种一问一答的浅层次的互动,是一种详实、充实、丰实之美,是学习的最好境界。

展开剩余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1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我们有必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有可能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所以我认为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懂得生活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哪些?(请列举几点)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

1、简洁端庄的服饰。作为人民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穿着应该得体大方,符合我们教师的身份,着装可以时尚,可以新潮,但不能独出心裁,不能奇装异服,应在简洁之中体现端庄,不能以前卫体现个性,不要过分张扬。

2、良好的师德。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师,理应明确自身责任,躬身垂范,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自己的道德形象上,一定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3、语言健康规范。作为老师,说话要得体,要与自己教师的身份相符合。对于小学生而言,讲课语言要学会儿童化,富有儿童味;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4、举止文明礼貌。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等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11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我们有必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有可能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所以我认为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懂得生活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哪些?(请列举几点)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

1、简洁端庄的服饰。作为人民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穿着应该得体大方,符合我们教师的身份,着装可以时尚,可以新潮,但不能独出心裁,不能奇装异服,应在简洁之中体现端庄,不能以前卫体现个性,不要过分张扬。

2、良好的师德。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师,理应明确自身责任,躬身垂范,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自己的道德形象上,一定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3、语言健康规范。作为老师,说话要得体,要与自己教师的身份相符合。对于小学生而言,讲课语言要学会儿童化,富有儿童味;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4、举止文明礼貌。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等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11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归根究底,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在长期的教育中培养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在育人中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求真,求善。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也就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更有质量。所谓“安其所,遂其生”。也就是说,教育终极目标是为个体的发展,是“人”的充分发展,不是为了做“工具”的。如果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国家自然也会发展。说这话的人叫潘光旦,诸位大概知道这个人,是个社会学家,但大多数人不知道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深刻的思想,他是梁启超的学生,费孝通的老师。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学生幸福人生的坚强基石,也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更是实现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

家校合作,共促成长

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和家庭至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仍然很重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简单继续。因此需要加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使家校合一,才能最终促成孩子的健康发展。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老师是平等的。两者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因此,作为家长要经常和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发展状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老师应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与老师配合。同样,如果孩子在家出现问题,家长应该积极的与老师沟通,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和家庭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使其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培养孩子—这极其细微而重要的工作。因此,作为家长要更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第4个回答  2020-11-11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这既说明当前学校的美育工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也凸显出美育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按照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的观点,美育有四大任务:

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缤纷鸟学员作品欣赏(二)

然而当我们到学校门口去,看到学生背着沉重臃肿的书包,穿着粗鄙丑陋的校服,呈现呆滞无光的表情,我们看不到属于青春的美。而孩子们在进入学校读书之前,原本都是活泼可爱的,是应试教育把他们变成了这个样子。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美育工作,对于做父母的我们,更加重要的是要认清,美育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追求分数、不追求美,甚而,美反过来还会影响分数。青春期的男生开始注重外表,是好事还是坏事?从美育教育的角度,当然是好事,值得鼓励;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是坏事,追求美了,会对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得遏止。

有人将美育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其实不然。当今的艺术教育趋向功利化,日复一日的学习是为了通过高考的门槛。我们的艺术教育看上去就像是技术教育,整个教学似乎就是一场工业大生产,家长和老师对此都心知肚明,其中也有着很多无法回避的无奈和遗憾。

缤纷鸟学员作品欣赏(三)

教育的目标时培养气质

美国教育学家Lilian Katz教授认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在三个层面进行:知识、能力与气质,而气质,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们都知道一个网络词“颜值”,颜值包括两个方面——容貌与气质。容貌是天生的,气质却可以后天培养。中西方基础教育的显著差别就是对学生气质的培养。学校不能改变孩子的基因,但是可以改变孩子的气质。

当然,更重要的是,一个气质出众的人,必然具备很高的审美素质。而一个懂得审美的人,更能过幸福的一生。幸福不是物质层面的享受,而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能感受到美,懂得欣赏美,精神才不会空虚,才能有更多的心灵愉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