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诗人对美的追求的

如题所述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布尔乔亚的“开山”诗 人和“末代”诗人,在中国现代诗坛上影响深远。他 的诗歌是美的象征, “美”是其诗歌的精髓和生命。 1928年一个夏天的夜晚, 故地重游的诗人一个人 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 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 他, 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 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 现。归国途中,诗人用《再别康桥》记下了这次重 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诗中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 面, 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细致入微地将诗人 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生活的 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 隽永, 给读者展现了 诗歌的绘画美、 意境美和音乐美。

再别康桥从三美方面赏析: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从始至终,康桥都是那么美,宁静的躺在剑桥的怀抱中,他似乎一直在熟睡,连告别都不忍心去打扰他的美梦。悄悄的,带着深厚的情感,轻轻地,将爱慕藏在最深处。诗人潇洒地与康桥作别了,将过去与回忆留在这里,将美丽与宁静揉成记忆装进梦中。他,徐志摩,就这样洒脱地走了,不忍惊扰这里任何的一片宁静。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 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 侨,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 —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 孽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 自陈道: 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 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诘 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 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 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 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 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塬,字樽森。新 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 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 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 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 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 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 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 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 兼北京女子师 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 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5
《再别康桥》体现三美的方式:

1.绘画美。

这首诗歌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譬如.“那河群的金柳”,“波光里的枪膨”、在水底招福"的水草、“彩虹似的梦”.“消载一服”的“是辉”均给人一种如人画卷的感觉。诗人好像一个高明的画家,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一潭,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云彩,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而且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这便是绘画美。

2.音乐美。

这首诗歌如同一首优美的小夜曲,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十足。这首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一节用韵基本相同,可以说是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另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带有细微的弹跳性,这首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体现了音乐美。

3.建筑美。

这首诗歌在形式上,诗行的排列上看,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语意相似,遥相呼应,回环复沓,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给人以整体的美感。这就构成了建筑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