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陌生人,我们该谨慎还是友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不知大家身边是否曾有这样的现象:面对老人的摔倒,我们年轻人不再是走上前选择搀扶,而是直接避开离去;或者是先拿手机拍照留取证据。这种现象在近一两年已经是普遍现象。是我们年轻人没有良心,不懂得尊老爱幼这个道理吗?我想答案已经显而易见,是因为老人摔倒后会去讹诈上前搀扶的年轻人,老人的子女也不明辨事理,上来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甚至是发微博,上热搜,博取广大网友的同情心。所以,当我们年轻人再次在路边看到摔倒的老人时,便会告诉自己要吸取网上看到的教训。换句话说就是产生一种“天然感觉”——放松还是谨慎,敌对还是友好呢?

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曾说过,我们先天会假定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后果更糟糕。《陌生人效应》这本书是作者继《异类》、《引爆点》后的全新作品。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原则,12个“陌生人效应”,用十余个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吸取人际关系的普遍教训后去做一名社交关系中的聪明人。

在《陌生人效应》中,作者举例了与菲利普和卢卡斯两位学生的访谈。都是采访问在监考老师雷切尔离开那段时间,你是否有作弊,学生回答没有。当告诉学生时将采访你的搭档,询问同样的问题,你觉得他会怎么说?菲利普犹豫了一会说没有,卢卡斯却是坚定的说没有。那到底有没有作弊呢?我想我们都会认为菲利普说谎了,因为他犹豫了一会;认为卢卡斯没有说谎,因为他非常坚定。但事实上是菲利普和卢卡斯两个都说谎了。

为什么两个学生都说谎了呢?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身边的“搭档”是为莱文工作,所以就压根没有质疑过身边的“搭档”。正如我们走在路上看到老人摔倒一下,根本没有想到老人以及老人的子女会讹诈我们一样。

不管是面对老人摔倒还是其他,我们常用的假设都是与我们打交道的人都是诚实的。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蒂姆·莱文简称为TDT的“默认真实”理论。那我们要如何摆脱这种“默认真实”模式呢?答案就是我们需要“触发器”。

“触发器”和怀疑是不一样的。只有当事件明确地变得和我们最初的假设相反时,我们才会走出“默认真实”模式。换句话说,我们不会像头脑清醒的科学家那样,在得出结论之前,慢慢地搜集证据来证明某件事的真伪。我们普通人的步骤刚好恰恰相反,我们是从相信开始,只有当没有理由能支撑我们继续相信时,我们才会停止相信。

无戒学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