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wéi)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wéi)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人们对于)得宠和受辱会感到惊慌失措,是出于对自己的担心。

什么是宠辱若惊?宠是上位者对于下位者的施予,(是否得宠不由自己决定),得宠者诚惶诚恐,失宠者焦虑惊慌,这就是所谓的宠辱若惊。

什么是贵大患若身?人的担心焦虑,都是源于自身的存在,如果没有了自我,就不需要担心焦虑什么了。

所以能够像珍惜自己一样去珍惜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能够像热爱自己一样去热爱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理解:

《德道经》对此章表述与原文有较大不同,表述为: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逅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安可以寄天下?

      其实主要是说:普通人以后天的有为意识为用(有之以为用,无之以为利),受宠与受辱本意相反,但都能惊起常人意识心理的强烈波动。

      贵此身者,为名声所累。这如同贵其祭器。祭器虽然处尊贵之处,但却仅为祭献之物,它本身却难以得解脱;尊贵其身,不过是因为身国是内境众生之施主,是盛器,是载体。若甘愿奉献于身国众生的修德归道,则符合生命正确归宿。如若仅为荣华富贵,则实为大患也。燃烧自己,奉献光明。

      受宠者皆为地位相对卑下者,所以得其宠而惊,失其宠即辱,同样也惊其心,所以说宠辱若惊。暗含龙潜水低,虎啸山头得修真学变化转换之意。

      世人以肉身为真实自我,所以贵之、宠之,却如患之祭器,难以解脱;身躯对真正明白性命真理者而言,如果不能超越命体对性体的制约,就是最大的祸患。圣人无身者,而有身外之身,不受形躯的束缚,出入自由,神超彼岸,朝见本性自我,自在解脱,不为身累。

      所以只想在天下显贵其身者,就好像是选择在后天人寰里反复邂逅相遇,轮回不息,难以超脱。

明白性命双重结构真谛的人,就会正确地爱惜来之不易的身命,从而借假修真,复归道德,完成天命而归,又怎么会久寄于天下呢?

      最大的出入显然是最后一句的不同,我比较赞成最后一句的表述:只想在天下显贵自己的人,就在轮回中不断反复,而正确爱自己的人(超越肉身命体的对性体的爱)又怎么会久寄于天下呢?

实际应用:

      本章的解释更倾向古文《德道经》的说法,尤其是最后一句的理解,曾经一度困惑,如今已经释然,《宠辱》这一章主要是说的道家对“无我”的认识,实际上就是指超越对肉体生命的约束,上升到灵魂性体的状态,达到“无我”境地,与无欲则刚有着想通之处。所谓的宠辱和大患,都是相对我们原来的意识层面认识自我的狭隘性造成的,而这里所说的无我境界其实就是指的更高的超越肉体的精神,当我不再看重有形的身体和物质的东西,那么这种超越自我的状态就是有道。

      其实这个社会上有很多这种例子,类似于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人为了生计奔忙,一生都在为了钱财忙碌奔波,或者是为了能达到荣誉和名利的顶峰在拼命工作,这种非常爱惜自己羽毛,对自己的利益看重的做法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从道的角度来看,就是导致患得患失的根本原因。因为担心自己得不到,会失去,那么就会被名利所累,反而有着比较崇高的梦想追求的人,最终容易被命运眷顾成就自己,因为超越了对物质和自己的状态,反而能激发自己的全部能力去做好,好像乔布斯当时那句: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最终成就了他的商业帝国。马云一直都把“我对钱没兴趣”挂在嘴边,其实我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他的梦想不是赚钱,而是创造他理想中的那个电子商务帝国,为整个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改变。如果想真正的超越自己,那就一定要发心正确,并且秉承这种信念做事,那么最终就会脱离世俗的轮回,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这样的人也不会甘于寄托在世俗的平庸之中。
相似回答